当事人回应了,北京夜空出现的“神秘光圈”原来是这么来的~
时间:2022-07-06 01:24:1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技报社 栏目:百科 阅读:33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灯光总监沙晓岚回应说,11号当晚的“神秘光圈”,实际是我们鸟巢顶部碗口的光束灯所呈现的效果。背后包含着哪些科学原理?来看解读。
3月11日晚,北京上空出现神秘光环。
不明就里的市民大感困惑:咋回事?!天生异象?外星人的飞船?……谁能给一个合理的解释?
真相原来是——冬残奥会闭幕式彩排现场!据@中国天气 发布,光圈其实是鸟巢灯光打到云层上形成的。
◈ ◈ ◈
“神秘光圈”是怎么形成的?
气象专家表示,由于3月11日阴天,云层较厚,反射率高,地面强光照向空中,打在云上,便造成了此种“异象”。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灯光总监沙晓岚:我们在鸟巢主场地运用一个直径55米左右的圆形视觉符号。相信大家在观看时也发现了,包括我们的灯光设计在内,这个主视觉形象是贯穿始终的。
11号当晚的“神秘光圈”,实际是我们鸟巢顶部碗口的光束灯所呈现的效果。通过240处光束灯布点设计,以光呈现“同心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双奥之城”的记忆。
大家所谓的“光圈异象”,主要因为当晚云层比较厚,又有湿气,光的反射率高,地面强光照向空中,打在云上,便造成了肉眼可见的光圈。
同时从其他角度看过去,还能看到鸟巢灯光照射到天上形成的锥状光柱,这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丁达尔效应。我们知道光是直线传播,视觉是光线从物体反射到人的眼睛一个过程。如果光没有被反射或是散射到我们的眼睛中,我们是看不到的物体形成的。
但如果空气中悬浮着大小适中的颗粒时,比如雾天、雨天,它们会形成胶体,当光线从这样的空气中穿过时,丁达尔现象让光有了形状,也是我们能看到鸟巢上方光束的效果。比如我们在演出中会使用烟机等让现场光线效果更突出,就是同样的原理。
同样的,当天气晴朗时,灯光照射到天空中就不会被反射回来,也就没办法形成光圈。其实,我们测试已有将近半年时间,几次联排和开幕式当晚也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天气条件,也就没有被大家发现。能在最后演出之前呈现,也是非常珍贵的巧合。
◈ ◈ ◈
丁达尔效应-摄影界的“耶稣光”
那么,什么是丁达尔效应呢?它的原理又是什么呢?“丁达尔效应(Tyndall effect)”,摄影界也叫它“耶稣光”,是指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时,从入射光方向的侧面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光路”的现象,又称其为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
具体来说,光可以在空气或水中传播,但在纯净的空气中、在纯水中传播时,从侧面是看不见光的传播路径的。一旦空气、水都不纯净,我们就能看到光的路径。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400nm~700nm,当空气或水中存在粒径远大于波长的颗粒时,会发生光的反射,我们就能看到这些颗粒。当悬浮颗粒直径小于波长,在1nm~100nm之间时就不是反射了,而是散射,即入射光的电磁波使颗粒中的电子做与入射光波同频率的强迫振动,致使颗粒本身像个新光源一样,向各方向发出与入射光同频率的光波。
散射的结果是,绝大部分的光能透过,但从侧面也能看到光亮的“通路”。满足这种丁达尔散射条件的分散体系,叫做胶体。
值得一提的是,溶液中的溶质是以直径小于1nm的分子或离子方式存在,所以溶液不会有丁达尔效应。因此,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3月11日晚,当冬残奥会闭幕式彩排现场的强光,“路过”空气中的雾气或灰尘,投射到城市上空,遇到厚厚的云层,就形成了大家看到的所谓的“神秘光环”。
◈ ◈ ◈
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于这种自然界现象,也是丁达尔现象。
来源丨图虫创意
这是因为,由于夜晚时温度较低,水蒸气与空中尘埃接触后凝结成水珠。到了早晨,空气形成了类似胶体的物质(如果水蒸气凝结较多,则形成雾,很明显雾是胶体),再加上空气中的灰尘,因此在受到太阳光照射时,便容易形成丁达尔效应。因此,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
耶稣光
来源丨图虫创意
耶稣光即丁达尔效应的形成,是靠雾气或是大气中的灰尘,当太阳照射下来投射在上面时,就可以明显看出光线的线条。加上太阳是大面积的光线,所以投射下来的,不会只是 一点点,而是一整片的壮阔画面这种为风景带来一种神圣的静谧感的光线。
(内容来源:综合自人民日报、微信公号“物理王大师”、北京日报、经济参考网)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085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技报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