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清洗机,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时间:2022-07-06 01:33:3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学辟谣 栏目:百科 阅读:44
健康的饮食就得“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但蔬果的农药残留却埋下了健康隐患——经常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可能会危害健康,比如诱发慢性病、甚至会增加患癌风险。为了吃得更健康,很多人都会选择入手一台果蔬清洗机,指望着靠它能让自己吃到安全、无污染的干净蔬果。
一种果蔬清洗机 | 图虫创意
只是,对于果蔬清洗机的大家褒贬不一,有人说很有用,也有人说是智商税,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先说结论,果蔬清洗机是有一些效果,但绝不是不可替代的必需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从各种果蔬清洗机的原理说起。
01
常见的果蔬清洗机都有啥技术?
臭氧技术:最早出现在市面上的第一类果蔬清洗机为“臭氧型”,能产生臭氧。臭氧是一种杀菌效果较好的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可与蔬果中残留的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酪类农药发生反应,臭氧型的机器,去除农残效果较高。
图虫创意
有研究表明:臭氧对甲胺磷、氧化乐果、敌敌畏、对硫磷和溴氰菊酯均有较强的降解作用。甲胺磷降解速度最快,其次为溴氰菊酯、氧化乐果、敌敌畏、对硫磷。[1],甲胺磷农药降解率达95%,溴氰菊酯农药降解率达91.4%。[2]
并且臭氧还能穿透植物细胞壁,对蔬果表皮具有一定的渗透作用,农药降解效果更好。
经过臭氧处理后,农药残留的降解产物会溶于水,通过水洗即可除去。
虽然看起来效果不错,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使用过程中散发在空气中的臭氧会刺激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危害人体健康。
降解效果:叶菜类>茄果类和豆类。
超声波技术:“超声波型”果蔬清洗机,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产生正负交变的声压,形成射流冲击果蔬以达到净化蔬果的目的。清洗程度和超声波的功率和时间相关,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功率。
功率越高去除农残的效果就越好,但大功率也会伴随较强的噪音污染。另外,超声波技术的杀菌能力较差。比如我们平时洗眼镜、首饰用的超声清洗机,功率不过几瓦到十几瓦就挺吵人了,而能拿来洗菜的清洗机功率动辄几十瓦甚至更高。
降解效果:叶类蔬菜 >茄果类蔬菜 > 块根类蔬菜。[3]
洗眼镜用的机器就是靠超声波 | 图虫创意
羟基水离子净化技术:“羟基水离子净化型”是第三类果蔬清洗机,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一种。电解条件下在水中产生羟基自由基,利用高级氧化技术达到净化效果。
有研究称其可快速杀菌、高速降解农残、激素等。但关于羟基水离子净化技术降解农残、激素的研究数据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另外,洗菜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去除农残,也更是为了除去蔬果表面的污垢,羟基水离子净化技术对果蔬表面大颗粒脏污的清洗能力较弱。[2]至于杀菌,则完全可以通过高温烹调解决。
水羟基、超声波复合技术:综合“羟基水离子净化型”和“超声波型”的特点,市面上还有一种较为高端的二者复合型果蔬清洗机。
具备杀菌、降解农残以及去污垢多种特性,农残及激素降解效果更佳显著,可达90%以上。[2]但价格也相对昂贵,高达千元以上。
看了上边这些技术,你是不是还有点心动,觉得看起来很科学啊,是不是要买个?
且慢。
02
实验和现实的差距
目前市面上的果蔬清洗机多为单一技术,技术水平差距较大,降解农残的效果参差不齐。而且,上述研究中不同类型的降农残效果,多数都是针对常见的农药,比如甲胺磷、氧化乐果、敌敌畏、溴氰菊酯、对硫磷等。
而市面蔬果中使用的农药种类可能更为复杂,且在果蔬上附着的时间较长,而实验中仅仅是用农药浸泡一段时间来模拟蔬菜农药残留,不一定能代表实际情况。
图虫创意
而且,在这类清洗实验中,撒了农药的蔬菜,普遍还会经过5~20分钟不等的浸泡,而浸泡本身就有去除农药残留的作用。有研究显示:自来水浸泡处理青菜,对甲胺磷和乐果的去除率效果为46%。[4]
另外,也有人对市面上不同价格的“羟基水离子净化型”蔬果清洗机的降解农残效果做了测评:商家宣传农药乐果清除率为90%以上,而在模拟实验中,水洗对乐果清除率为31.8%、3台蔬果清洗机对乐果的清除率分别为50.7%、39.1%、27.5%,测评结果显示均未达到90%以上的效果,甚至有的还不如普通水洗。[5]
03
泡沫多?但这啥都说明不了
在很多蔬果清洗机的宣传页面,都会放有一张“洗肉”的图片,周围布满了泡沫,商家称这是因为肉中的激素和瘦肉精被降解出来导致的。
▲图:电商平台宣传图
但实际上,用果蔬清洗机洗肉出现泡沫状物质,与激素、瘦肉精等都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将刚买回来的排骨进行焯水的时候,也会出现大量泡沫。但这只是因为其中含有一些残留的血液,肉中也含有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它们都能成为类似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在结合气体后就会出现泡沫。而果蔬清洗机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小气泡,自然会出现大量泡沫。
洗肉实拍,确实还挺多沫
此外也有人做过实验,用果蔬清洗机洗过很多轮的肉再继续清洗,仍然会出现大量泡沫,那到底肉算是洗干净没有呢?
所以说,大可不必因此就觉得果蔬清洗机“效果看得见”,就一冲动下单了。
04
正确选菜、洗菜更重要
大家之所以想拥有一台果蔬清洗机,无非是担心农药残留会危害身体健康。但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正规商超购买的绝大多数蔬菜,农残都是在规定范围内的。
有实验从2017—2019 年从成都市20个区县的基地采集531份蔬菜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有样品中92份蔬菜样品检出共计32种农药残留,农药检出率达为17.33%。其中只有1份样品超标,有9份样品检出蔬菜禁用农药毒死蜱和氟虫腈,不合格率仅为1.88%。[6]
有一说一,冲就完了…… | 图虫创意
而且,就算根本不用果蔬清洗机,日常的很多方法就能有效的去除农残(叶子类蔬菜要洗得更仔细哦)。推荐以下方法:
清水浸泡:蔬菜在烹调之前可放在清水中浸泡10分钟,水温为20℃~25℃,然后用清水冲洗30秒。有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对去除百菌清、腐霉利的有效率为90%和76%、对氯氟氰菊酯去除率为22%,并且叶菜类的效果优于果菜类。
另外,清水浸泡对黄瓜影响较大,浸泡5分钟和15分钟,去除率从53.49%上升到71.32%,这可能是因为黄瓜表面不光滑,需要长时间浸泡。[7]
淘米水浸泡:可用淘米水浸泡5~1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30秒。有实验表明:蔬菜在淘米水中浸泡5~10分钟,即可有效去除腐霉利残留。对于果菜类,比如黄瓜和茄子淘米水浸泡5分钟时效果最好;对于叶菜类建议采用淘米水浸泡,青菜浸泡5分钟效果最好,而苋菜和蕹菜浸泡15分钟效果最好。[7]
1%淡盐水:用1%的淡盐水浸泡20分钟再冲洗,农残去除率可达81.9%。注意盐浓度不能太高,1%的浓度即可,避免渗透压过高破坏蔬菜细胞导致营养流失。[8]
沸水浸泡:沸水快速浸泡2分钟,再用清水冲洗3次,可以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有数据显示,这种方法对于韭菜中的农药残留去除效果较好,其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不过,这种方法会导致蔬菜部分营养流失。[9]
除了以上这4种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流水搓洗、去皮、放置24小时等方式,对去除农药残留也有较好的效果。
总结:
其实在正规商超购买的话,我们本来就不用过于担忧蔬果中的农残,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购买有机蔬果。此外,像传统的清水、淡盐水浸泡、流水冲洗、手搓等简单的方式,本身就能去除相当数量的农残和细菌,而烹调本身就能起到杀菌的效果,所以没必要非得花那么多钱买个果蔬清洗机。
不过,对于实在懒得认真洗菜,想要解放双手又舍得花钱的小伙伴,入手一台果蔬清洗机恐怕也谈不上智商税,毕竟它多少也能去除一部分农残,能杀死一部分细菌(注意,炒菜锅也能……)。
作者 | 薛庆鑫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注册营养师 健康管理师 公共营养师
审稿 | 韩宏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主任
责编 | 丁 崝
参考文献:
[1] 张宁.臭氧降解蔬菜中农药残留机理与效果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22(4):57-59,66.DOI:10.3969/j.issn.1003-5788.2006.04.017.
[2] 廖明燕,朱吉兴,黄晓杰等.家用果蔬净化清洗机的性能实验研究[J].家电科技,2021,5(5):89-93.DOI:10.19784/j.cnki.issn1672-0172.2021.05.015.
[3]程璨,赵迪,何天宇,何计国.超声波清洗对不同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探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02):132-137.
[4]白立伟,蒲全明,李文涛.果蔬有机农药残留降解方法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127-129.
[5]https://mp.weixin.qq.com/s/SCr_2UveQ9y-s41gm4go_w
[6]尹全,李忆,刘炜,陈敏,陈龙飞,杨晓凤.成都市生产基地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及原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01):131-134.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1.027.
[7] 宋佳,宋立华,陈悦等.清洗方法对果蔬农药残留去除效果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20):160-164.DOI:10.3969/j.issn.1005-6521.2017.20.033.
[8] 孙祥祥,张丰香,曹梦迪等.蔬菜农药残留情况及不同清洗和存储方式对农残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91-9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17.22.049.
[9] 季静,杨晓倩,郭冬梅等.蔬菜表面残留磷酸酯类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7(7):122-124,132.
科学辟谣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121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学辟谣,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