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节气与春茶

节气与春茶

时间:2022-07-06 09:08:1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 栏目:百科 阅读:83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开始的节气。立春之后,气温回升,风和日暖,万物生机萌发。这个时候,各地茶山的茶树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萌发新芽,又到了春茶飘香的时节。“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季生长的新茶品质是其他季节的茶所无法比拟的。对于爱茶、懂茶的人来说,春茶之色、香、味、韵,都让人为之着迷,品一杯春茶,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滋味。

何为春茶我们通常所说的春茶,指的是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人们为何如此深爱春茶呢?古人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茶树在休养生息的同时,储存了丰富的能量,待到春季新陈代谢开始转盛,此时采摘的茶叶营养物质丰富,茶芽肥硕,叶质柔软,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茶叶中的氨基酸是产生“鲜甜”的最重要物质,所以较之夏茶秋茶,春茶几乎没有苦涩之感。而且春茶中果胶含量也高,它使茶汤更为醇厚、顺滑。因此,春茶不但滋味鲜爽、香气宜人,而且具有保健作用,这也是春茶何以有这么大魅力的原因。

唐代是茶叶发展的鼎盛时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采茶都在二月、三月、四月间”,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春茶”二字,但唐历中的二月到四月,表明了当时采茶集中在春季的情况。在唐宋时期,“春茶”的提法广为流传,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唐伯虎在一幅《品茶图》题诗中言:“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唐代诗人刘叉的作品《冰柱》中,也有“满瓯泛泛烹春茶”的表述。宋代曾巩在《趵突泉》中写道:“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李复的“春茶自造始开尝,色味甘新气芬馥”更是广为流传,可见当时人们对“春茶”的喜爱和重视。

中国的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成市,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我国有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其中江南茶区为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一些中国传统名茶都产自这个区域。而春茶、夏茶与秋茶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季节变化和茶树新梢生长的间歇而定的。

由于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大、产茶区域广,除华南茶区的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产茶地区茶树生长和茶叶采制都是有季节性的:江北茶区茶叶采制期为5月上旬至9月下旬,江南茶区茶叶采制期为3月下旬至10月中旬,西南茶区茶叶采制期限为12月上旬至次年1月下旬。因此,“春茶”主要是长江流域一带四季分明地区用得多的概念。另外,春茶以芽茶为主,以绿茶为多,但其他茶类也会在这个时间段采摘制作。

明前茶和雨前茶古人常以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茶叶生产也是如此。古时,“春茶”又可被细分为“社前茶”“火前茶”“雨前茶”三种。“社前”指春社日前,一般在立春后的41天至50天,大约在春分时节;“火前”即明前,古人在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故称“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火前茶指的就是明前茶;而“雨前”则为谷雨前。一直以来,明前茶和雨前茶被茶客们奉为上品,它们的采制与节气息息相关。

明前茶、雨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明前茶”顾名思义就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雨前茶”则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由于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大部分区域地处中国南部,开春气温回升早,每年往往是在中国传统春节时就已经开始采茶,待到清明时,采摘茶叶已近两个月;而江北茶区往往是在清明时,大部分产茶区还没有真正开采。

在江南茶区,早发品种往往在惊蛰和春分时开始萌芽,清明前就可采茶。“明前茶”历来受到各朝皇室的重视。唐代中期规定:进献的首批贡茶必须在每年清明皇室祭祖前贡到。卢仝在《走笔谢明谏议寄新茶》中用“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表达了皇上喝到的春茶之早。所以,春茶的珍贵在于其新,在于其极佳的品质。由于春茶采摘受到时间、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故而产量有限。

明前茶是每年最早的一批春茶,由于经过了一个寒冬,温度低,茶树生长较慢,所以这时所长出的芽头数量不多且比较细嫩,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需要2500克青茶叶才能炒制成500克左右的干茶。不但采摘费时,炒制火候和技巧也最难掌握。产量少、工本大,价格自然就高,所以明前茶通常价格不菲,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雨前茶”的采制时间大致在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这个时期温度升高,气候湿润,降雨较多,茶树生长旺盛,所以雨前茶的茶芽看起来会比较肥大、饱满。由于产量增加,成本比明前茶大大降低,因此价格只有明前茶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事实上,虽然价格存在差别,但明前茶与雨前茶并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说,人们对于明前茶的追捧更多可能源于一种心理和品位的需求。春茶“以早为胜”的观念流传至今,被误认为茶叶越早越好,其实不然。由于是第一批春茶,明前茶给人主要的感觉是“新鲜”以及“物以稀为贵”。但从茶叶品质的角度来说,明前茶虽然芽叶细嫩、形美味鲜,但由于没有完全发育,内含物质不够丰富,有时难免出现汁水清淡且不耐泡的情况。雨前茶由于其采摘时气温已高,芽叶积累的内含物质丰富,泡出的茶水往往色绿汁浓,回味绵长,较为耐泡。

茶的季节性

茶是一种季节性十分强的植物,节气的变化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农业生产的律令,节气在漫长的时光里展示着自然的节奏,指导着农事活动。茶叶生产亦是传统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树栽种、茶园培育、茶叶采摘和各类茶品加工,也都以节气为参照年复一年地循环往复。惊蛰时节,茶谚形容得妙,“惊蛰过,茶脱壳”,指的是一过惊蛰,气温便可以逐渐上升至10摄氏度以上,茶树上的茶芽开始从越冬的芽苞和鱼叶中萌动而出,茶芽外面的鳞片随之自然脱落,好似脱壳一般,寓意着新茶来了。

在唐代,当惊蛰来临新茶发芽之际,茶农们便整装上山,一人击鼓,众人齐声大喊:“茶发芽!茶发芽!”满山回荡鼓声与呼声,场面十分壮观。这个习俗起源于湖州的顾渚山,流传甚广,武夷山御茶园至今还有“喊山台”遗址。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过程中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茶叶采摘不仅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发育和经济寿命的长短。我国大部分产茶地区茶叶的采制是有季节性的,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每年春季新芽萌发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熟,如不及时采摘,不仅当季品质要下降,而且还会影响下一轮茶芽萌发。广大茶农深知把握恰当采茶时机的重要性,把茶叶称为“时辰草”。与茶叶采摘相关的谚语数量非常丰富,“前三天是宝,后三天变草”“清明茶叶是个宝,立夏过后茶粗老,谷雨茶叶刚刚好”“清明早,立夏迟,谷雨前后最适时”等茶谚广为流传。施肥对于茶树生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区的农民尤其重视春茶的催芽肥及施用时间,由于季节性强,必须根据不同的肥料类别及时进行。而每年10~11月是茶树根系生长的旺期,如果秋季加强茶园的管理,就可以给春茶的优质高产打下基础。秋茶结束后,一年的采摘基本停止,到冬季茶叶进行修剪后,茶树就进入了漫长的休眠期,直到来年春季再度萌发。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267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