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癖真的是心理疾病吗?
时间:2022-07-06 14:27:41 来源:科学辟谣 作者:科普之家 栏目:辟谣 阅读:159
流言:偷窃癖是心理疾病,不会被法律制裁
真相:美国最新版《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已将偷窃癖删除,不再将其视为心理障碍。对于成年人来说,不论是否是偷窃癖,偷东西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近日,广汉警方在成都某小区将一名涉嫌盗窃的年轻女子抓捕归案,这名成都某大公司的白领在赴广汉洽谈业务期间,在广汉某商场顺手牵羊,盗走价值4000余元的衣物。
图片来自网络
身为企业女高管,拥有可观的薪水,缘何“白天谈业务,晚上偷衣服”,最终落得身陷囹圄的下场呢?也许,她可能有“偷窃癖”。
偷窃癖,目前没有明确的成因。一般来说,偷盗癖会在17至20岁充分暴露,并且与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文化程度没有必然的关系。不少有偷窃癖的人智力水平、文化程度都很高。他们在心理压力积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用偷窃的行为,去疏解压力,换来安全感和满足感。
偷窃癖有一个很关键的压力积累、释放的过程。打个比方来说,有偷窃癖的人行窃之前,会感觉好像用手一直压着弹簧,紧张感剧增;偷的时候,就好像手一松,弹簧一下飞出去了,会感觉非常释放,有一种浑身微微出汗、发热的愉悦感。
“偷窃癖”享受的是极度紧张之后的压力释放。 | 图虫创意
偷窃癖的核心并不在于偷窃,而是在于压力积累且无法通过正常手段排解。所以一些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措施,比如关着不让出门,或者偷东西就挨打,对普通偷东西的贼人来说也许有用,但对病理性盗窃的患者来说,由于没有解决根源问题,所以一点用没有,甚至会让情况更糟。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最新版《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已将偷窃癖删除,不再将其视为心理障碍。对于成年人来说,不论是否是偷窃癖,偷东西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不过,虽然偷窃癖与恶性偷窃均是违法行为,但他们本质上其实存在差别:偷窃癖会有冲动去偷窃商店或私人住宅的东西,但偷来的东西既不是留用,也不是变卖现金,只是为了满足偷窃时的冲动或快感。
即便有“偷窃癖”,也不能用于为违法行为开脱。| 图虫创意
在许多案例中,偷窃癖拿走的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多数偷窃癖最后会扔掉赃物,或送给别人,有的人甚至会偷偷物归原主。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的是偷的过程,并非为了牟利或者使用,也不是为了泄愤或者报复。他们没有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或者躁狂发作,而是在过分强烈的偷窃欲望驱使下采取了不当的行为。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使用图片为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0551.html,文章来源:科学辟谣,作者:科普之家,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偷窃癖是因为品德败坏吗?
下一篇:理性消费,可以使用SOS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