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辟谣 > 偷窃癖是因为品德败坏吗?

偷窃癖是因为品德败坏吗?

时间:2022-07-06 14:27:41 来源:科学辟谣 作者:科普之家 栏目:辟谣 阅读:132

流言:有些人明明是道德败坏,还说什么自己有偷窃癖,矫情。

真相:尽管表现类似,但这二者确实存在区别

虽然偷窃癖与恶性偷窃均是违法行为,但他们本质上其实存在差别:偷窃癖会有冲动去偷窃商店或私人住宅的东西,但偷来的东西既不是留用,也不是变卖现金,只是为了满足偷窃时的冲动或快感。

 

1c3667.

即便有“偷窃癖”,也不能用于为违法行为开脱。| 图虫创意

在许多案例中,偷窃癖拿走的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多数偷窃癖最后会扔掉赃物,或送给别人,有的人甚至会偷偷物归原主。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的是偷的过程,并非为了牟利或者使用,也不是为了泄愤或者报复。他们没有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或者躁狂发作,而是在过分强烈的偷窃欲望驱使下采取了不当的行为。 

偷窃癖通常都有不断升级的特点,开始小偷小摸,后来越偷越大、越来越大胆,甚至发展成公开抢夺,最后被人抓住。对于这种现象,常见的解释是:每一次得逞都是对偷窃行为的奖赏,所以对偷窃的兴趣越来越高,胆子越来越大。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希望被抓。

不得不提的是,大多数偷窃癖病人的道德观念其实很强。是不是很反直觉?他们知道偷窃不对,会受到惩罚,但是又控制不了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做了坏事没有受到惩罚跟做了好事没有受到表扬一样,心里是不舒服的。只有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心里才会踏实。偷窃行为的升级就是为了暴露自己,最后受到惩罚

 

1c990c.

有偷窃癖的人,可能反而希望自己被抓。| 图虫创意

许多时候,偷窃癖可能与严苛的家庭环境相关。小孩子非常好奇,什么东西都想碰一碰,都想摸一摸。但是,有些家长过于自律,对孩子的要求特别的高,不让孩子碰任何不属于自己家的东西。结果,这就导致孩子的探索欲望被压制。小时候,他会听父母的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被严重压制的欲望不可遏制地浮现出来,于是他很渴望去碰去摸属于别人的东西。而偷为己有,则是这种欲望的集中表达。而渴望被“发现”的欲望,则是内心想要让父母感到难堪,对严苛的管教予以回击。

 

通常来说,偷盗癖中,女性更多一些。这可能是由于那些过于自律的父母对女儿的要求更为严格。偷窃癖偶尔会伴随抑郁或焦虑相关的现象,对一些抑郁症患者,偷窃可能就是他们应对负面心境的方式,或许新闻中患有抑郁症的女高管就属于这种情况。 

较强的心理压力是导致偷窃癖加重的风险因素,故合理疏导压力可以帮助当事人更加有效地控制偷窃冲动。遇到压力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扛,一定要和家人朋友分享。 

1c8258.

有压力?与别人倾诉比独自憋着是个更好的选择。| 图虫创意

很多人不想给别人带来困扰,不想输出负面的东西,所以压力都自己扛着。可根据英国学者卡纳在2010年的研究显示,我们普遍认为的这种传播链接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很多时候对方是不会受到倾诉者情绪的深远影响的,但是对于输出情绪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好的排压方式。

除此之外,每次出现偷窃欲念的时候,可用力拧痛自己的肌肉,或者闻一种没有危害但味道很不好的气味,也可强迫自己去做令自己厌烦的事情(如呕吐)等等。如果能由家人配合给当事人一些厌恶的刺激,则矫正起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最后,如果尝试了各种努力,还是有反复出现、无法自控的偷盗欲望,并且采取强制措施控制的话,还会感到非常难受,比如心悸,颤抖,出虚汗,甚至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呼吸困难等,就需要去做相关诊断。同时可以配合心理咨询、厌恶疗法,开展行为矫正。及时的心理疏导不仅有助于减轻其反复偷窃行为,也有助于恢复自信,从负面情绪的深渊中解脱出来,积极生活。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使用图片为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0552.html,文章来源:科学辟谣,作者:科普之家,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