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看航天 —— 航天冷知识
时间:2022-07-07 06:25:0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时报 栏目:头条 阅读:22
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下面为大家展现航天领域的“另类美”——航天冷知识。
1. 太空第一生物
第一个真正进入太空的生物,并非人类,而是一只叫作“莱卡”的莫斯科街头流浪狗。1957年11月3日,前苏联将莱卡放进人造卫星中,送入了地球的运行轨道。由于在这之前,人类对宇宙和太空飞行认识不多,而前苏联还未掌握飞船回收的技术,也就是说,对于莱卡来说,这注定是一次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旅。
固定在太空舱座位上的莱卡
科学家将莱卡固定在特制的太空舱座位上,给它装上了呼吸和心脏监测器,确保在进入太空后也能传回莱卡的生理数据。但不幸的是在发射5至7小时后,地面人员再也没能收到莱卡的生理数据,小家伙就这样由于恐慌和热衰竭直接死亡,而它的遗体当然再也没能回到地球。1958年4月14日,莱卡搭乘的卫星,在太空解体。
莱卡只在太空中存活了不到7个小时,但它短暂的飞行却为人类的太空梦想开创了新的一页。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够让我们不再看到任何生物的伤亡,这样令人惋惜和恐惧的牺牲,不再重现。
“莱卡”雕像
2. 持枪的宇航员
早期宇航员上太空的时候,都会配置枪支,那么他们为什么需要枪呢?其实宇航员把枪支带到了太空,既不是防队友,也不是防外星人;不是为了在太空中使用,而是为了在地面生存的情况下使用。1965年3月19日,刚刚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的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与搭档帕维尔·别列亚耶夫搭乘上升2号(Voskhod-2)飞船返回了地球。但由于一些技术原因,上升2号落地的位置偏了300多公里,两位飞行员被困在了积雪覆盖的原始针叶林中。两位宇航员在两天之后才被搜救人员发现,这两天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煎熬无比,可怕的不是寒冷与疲乏,而是周围森林野狼此起彼伏的狼嚎。这件事传开以后,自此各国宇航员在训练的时候都会带枪,进太空以后更是枪不离身,先开始宇航员配备的是普通的手枪,但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专门为宇航员研制了一款太空枪。
太空枪
3. 最后一个苏联人
有一位宇航员在出发前他是苏联人,在太空中的时候他的国家开始解体,他回到地球后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他就是宇航员谢尔盖·克利卡列夫。
宇航员谢尔盖·克利卡列夫
克利卡列夫最初是在1988年经过三年的航天训练后乘坐联盟TM-7号宇宙飞船,成功进入和平号空间站。115天后,他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地球。之后在1991年的时候当时的苏联让他再次执行任务,把他送到了宇宙,可这一次他没想到,回来之后他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政变发生时,克利卡列夫在太空中的第7个月,强大的苏联正处于动荡和分崩离析之时,苏联分裂成15个国家,在这时处于太空中的克利卡列夫似乎已经被遗忘了。克利卡列夫被告知无法把他接回地球,因为他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克利卡列夫只能在太空中等待国家政事稳定,这样才能回家。终于在1992年的三月17日,滞留在太空三百多天的克利卡列夫回到了地球,他也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苏联人”由于特殊的原因,克利卡列夫也是在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创造了在太空中能停留的最久纪录。
在克利卡列夫回到地球的时候,他的国家已然消失,他所在的土地已经名叫俄罗斯。之后克利卡列夫也选择加入了俄罗斯的国籍,在两年后继续执行另一次太空任务,成为第一个乘坐NASA航天飞机的俄罗斯宇航员。在完成6次飞行任务后,克里卡列夫正式退休,凭借在航空领域的出色表现,这位有着“苏联英雄”和“俄罗斯英雄”称号的宇航员,继续在航天领域发挥余热。
4. 宇航员的指甲
我们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不仅要掌握大量的航天知识,还要有过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拥有极强的特殊环境下适应性和耐受力。值得一提的是,宇航员还有一件让人心酸的事情,那就是指甲问题;指甲就算剪得再短,过几天又可以长很长;而在太空,如果指甲过长,会受压迫整个指甲都脱落下来,非常的苦痛,而且很难止血,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因此宇航员在上太空之前都要把整个指甲全部拔掉,伤口愈合了才能上太空。
当然了,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目前宇航员可以不一定非要把指甲拔掉了,当上太空前还是需要把指甲修得很短;如果在太空需要修指甲时,一定不能随便就剪,不然后果非常严重,这些乱飞的指甲可能会导致宇航员的皮肤被划伤,或是飞行器的仪器失灵,不管哪种都是很危险的事情。而是找到一个空气循环口,让被剪掉的指甲吸附上面,但是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宇航员的指甲
5. 国产航天服与虾
2008年9月27日,中国“神舟七号”飞船宇航员翟志刚在刘伯明与景海鹏的相互帮助下,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完成了首次太空行走,然而舱外航天服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辛酸。
“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出舱
舱外服与舱内服的最大区别是,舱外服上下肢都是可以活动的,甚至包括手套。关节间必须要灵活,但如果关节灵活,就很可能不够密封,而密封性保证了,又可能没有灵活性。这给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设计者李志参看了国外无数实例后发现,他们的航天服所用的波纹结构,是靠挤压变形,所需力量大,活动起来并不轻松。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只大虾突然启发了设计者李志。他发现,虾的身体关节非常特殊,可以保证身体的灵活性,活动起来非常轻盈。于是,李志和他的同事买来各种虾进行观察,最后经过试验,终于成功了。由于航天服的肩肘部都采用了这个“虾”结构,比外国同类产品好了很多。得益于我们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辛劳,一般舱外航天服在国外需要七八年的时间研制,而我们用47个月就完成了研制任务。
以上这些冷知识是否颠覆了你对航天的部分认知,或让你觉得航天不再那么高深莫测,亦或是唤起了你对航天事业更多的好奇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个角度看航天,你也会找到属于自己那个最独特的视角。
航天一院 周辉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246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时报,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面对灾难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