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 请把“保护人类近亲”打在公屏上
时间:2022-07-07 06:33:4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 栏目:头条 阅读:20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栾苗苗(兰州大学 生态学创新研究院)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灵长类动物是人类在动物界的一面镜子,它们是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灵长类动物的生存却受到严重挑战,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更好地保护它们。
人类的近亲:爱传播种子的灵长类动物
在生物分类上,人类与灵长类动物同属于一科——人科。以黑猩猩举例,我们与其在基因组上的差异仅1%左右,也就是说,人类族群与黑猩猩约99%的基因都是相同的,这也使得它们与人类在表达、认知等许多行为上均有相似之处。
比如说,黑猩猩在遇到狒狒群体时,会捡起地上的石子丢向狒狒,并且一边喊叫、一边跺脚,目的就是想通过恐吓的方式,驱赶狒狒,让它们离开,这与人类在遇到狗群攻击时丢石子恐吓的行为如出一辙。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黑猩猩与人类一样,具有认知三原色的能力,经过训练的黑猩猩甚至在瞬时记忆能力上远远超过成年人类。
人类的近亲之一 黑猩猩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不仅如此,灵长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传播种子,以维持森林的更新。
灵长类动物对种子的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消化道传播,即动物吞咽种子后又排出,通过这种“有味道”的方式为植物们的繁衍尽一份力。同时,研究人员观察发现,一些猴科灵长类动物会在取食果肉后丢弃种子,这种“边吃边丢”法,亦可达到种子传播的目的。
特别的是,弥猴属与长尾猴属灵长类动物在取食果实的时候会将果实暂时储存在自己的颊囊之中,并在远离取食果树的位置处理果实并吐出种子,这又是灵长类动物进行种子传播的方式之一。
为什么这种看似随意的“乱扔果籽”行为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弥猴属、吼猴属灵长类动物可以在其它非灵长类食果动物不能栖息的空旷区域,或是隔离区域活动,促进种子传播,为退化栖息地的恢复和森林的次级演替提供帮助。
猕猴(图片来源:Veer图库)
危险 危险!灵长类动物的生存现状不乐观
然而,人类的近亲们在动物界的生存却不容乐观。在地球上,60%以上的灵长类动物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它们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中国是27种灵长类动物的家园,包括懒猴、猕猴、叶猴和长臂猿、金丝猴等。中国非常重视灵长类动物的保护,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是二级或二级以上的保护物种。
然而,即便非常重视保护,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间接也威胁到了灵长类动物的生存。
近日,由兰州大学赵序茅课题组发表的题为《Investment in science can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land use on declining primate populations》的文章,分析从1980—201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灵长类动物所在地的贫困程度、人口增长、政府对灵长类动物保护的科学投入、公众的关注程度等几个方面因素,对灵长类动物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现有的21种灵长类物种,有16种(76%)在过去经历了种群数量的下降。
直接或间接影响灵长类动物种群变化的结构方程模型,NSFC(中国自然科学基金)、PAs(灵长类动物保护区数量)与灵长类动物种群变化呈正相关关系;Cropland/Pasture即每平方公里耕地、牧地的年度变化与灵长类动物种群变化呈负相关关系;Class(中国每种灵长类动物的保护等级)、Baidu(公众对通过互联网平台百度搜索每种灵长类动物的科学名称和通用名称的次数)、Grazing(每平方公里草地面积的年度变化)、Human-pop(每个县人口密度的年度变化)与种群变化的关系的统计证据暂不足。
(图片来源:https://doi.org/10.1002/ajp.23302)
近40年来,中国灵长类动物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影响和人口增加对灵长类动物栖息地的挤压。
很多灵长类动物生活在原始森林中,比如长臂猿类,而森林一旦被破坏,它们就会失去家园。
更艰难的是,长臂猿不会选择被破坏但是又重新恢复的家园,森林被砍伐后,即使恢复50年,长臂猿也不会选择它作为主要栖息地,而我国真正实施禁伐已经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了。
长臂猿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此外,虽然目前我国禁止随意砍伐森林,但是保护区周围,人类活动,采集、放牧、农作物种植等依旧会影响动物们在保护区内的生活,给灵长类的生存繁衍带来严重的影响。
保护灵长类动物 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野生动物的保护中,我们一直强调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让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生活。但如今,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许多野生动物生活的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干扰。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我们经常听到,人类活动会导致野生动物生境破损、数量下降甚至灭绝的观点,但是人类活动给野生动物带来的并非全是负面影响。
反观一些保护得比较好的野生动物,大多是生活在人为建造的保护区之中。截至2017年,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超2500处,占国土面积约15%左右。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等大量濒危野生动物。就大熊猫而言,截至2013年底,野生大熊猫数量已超1800只,圈养数量接近400只,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中,野生大熊猫的种群受威胁程度由原来的“濒危”转为“易危”,可见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当前形势下,野生动物想要更好地生存、繁衍,还需得借助人类的力量,通过人类的保护,让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处。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目前而言,宏观保护的能力仍然有限。相比之下,那些关注度较低的动物,如蜂猴,保护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在此前,蜂猴常被捕捉入药,这致使其数量缩减;蜂猴主要分布于云南贫困县区的林区,村民们为生计毁林开荒,更让它们的生境遭受到了严重毁坏,目前仅见极少数个体于滇西、滇南活动。
蜂猴 (图片来源:animals.net)
此外,还有一批灵长类动物如叶猴类,也极少得到关注,生存情况堪忧。多年来,它们不断被猎杀,且随着栖息地质量与面积下降,也已成为一类数量稀少的灵长类动物。
这些既得不到公众高度关注、相关科学研究也较少的种类,面临的形势更危急。首先,它们的本底资料我们并不够清楚;其次,它们很少获得保护资源的倾斜,因此亟待保护!
叶猴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土地利用对于灵长类动物生存空间的挤占是严重的,而建立自然保护区、提升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则可以缓解土地利用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种群生存的负面影响。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施行“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着野生动物的生境。
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再因为满足自己的非法利益与好奇心而偷猎、偷食野味。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政策及法律也逐步完善,严厉打击各种偷猎、偷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当然,想要更好的保护野生动物,我们还应更进一步提升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相关政府部门也当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各项政策及法律,构建系统完备的野生动物保护体系,并提供政策及相关资金支持以切实推进各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高度关注与长期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野生动物必然会与人类形成和谐共处的局面。无论是黑猩猩、金丝猴还是叶猴,灵长类野生动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自然界系统,维持着原有的生态平衡。
保护我们的近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马世来, 王应祥. 中国现代灵长类的分布、现状与保护[J]. 兽类学报, 1988(04): 250-260.
2、陈远, 王征, 向左甫. 灵长类动物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03): 325-331.
3、Suntsova, Maria., Buzdin, Anton. (2020). Differences between human and chimpanzee genom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gene expression, protein functions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two species. BMC genomics. 21. 535. 10.1186/s12864-020-06962-8.
4、avid, A, Hamburg. (1971).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himpanzees and baboons in natural habitat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Volume 8, Issues 3–4, Pages 385-398. ISSN 0022-3956. https://doi.org/10.1016/0022-3956(71)90032-X.
5、Wu, Ruidong ., Possingham, Hugh., Yu, Guangzhi ., Jin, Tong ., Wang, Junjun ., Yang, Feiling ., Liu, Shiliang ., Ma, Jianzhong., Liu, Xi ., Zhao, Haiwei. (2019). Strengthening China's 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y to attain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ervation Letters. 12. e12660. 10.1111/conl.12660.
6、Xu, J., Zhang, Z., Liu, W., & McGowan, P. (2012).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nature reserve policy in China: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ervation, 46(4), 554-562. doi:10.1017/S0030605311000810
7、Pene, CHM., Muramatsu, A., Matsuzawa, T., (2020). Color discrimination and color preferences in Chimpanzees (Pan troglodytes). Primates. 61(3):403-413. doi: 10.1007/s10329-020-00790-w.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277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博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西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