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除了汉文帝霸陵,还有哪些改写教科书的重大发现​?

除了汉文帝霸陵,还有哪些改写教科书的重大发现​?

时间:2022-07-07 06:52:5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20

这两天,每每点开朋友圈,有关霸陵的消息可谓是刷了一屏又一屏。

毕竟,一个可以称之为“千古之谜”的秘密好不容易揭开,对所有文博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图片

江村大墓发掘现场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先不说教科书需要修改,对于刚刚把霸陵写入论文的人来说,眼下可以说是有点尴尬了。

图片希望不用推翻重写

虽然眼下的阴差阳错让人有些忍俊不禁,但是,如果回顾百年来考古界的发展,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可不止发生了一次两次。

可以说,自1921年现代考古诞生之后,各类的重大考古发现遍地开花,其中,有不少成果都颠覆了我们原有的认知。

01

项羽烧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

要说考古史上推翻的几状公案,项羽与阿房宫确实不得不提。

作为颇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宫”,阿房宫究竟长什么样,一直人们迫切想要知道的谜题。

图片

清-《阿房宫图》(局部)

先不论《史记》记载中可以坐万人的大殿,光是《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的记载,无不都让人心生向往。

毕竟,作为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的“秦始皇四大工程”,其它三座都已经初露峥嵘,阿房宫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图虫创意-993113485346603098.jpeg

兵马俑丨图虫创意

但是,《阿房宫赋》里面的一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更兼之史记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记载,不少人都认为,阿房宫是被项羽一把火烧毁的。

但事实上,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开始挖掘阿房宫遗址时,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却只发现数片烧过的土块。

这也就意味着,阿房宫这片区域,根本没有起过什么火,更别说是能烧三个月的大火了。

而且,根据后续的考古勘察,阿房宫自始至终都没有建成过。由于工程量浩大,即使在整体范围内有不同形式的建筑、游乐设施划分,但主体建筑阿房前殿还停留在夯土地基阶段而无大型建筑物的情况。

也就是说,项羽就算想烧都没啥可烧的。

图片

后人想象的阿房宫复原图

不过,项羽也说不上无辜,毕竟,即使他并没有烧阿房宫,但是,咸阳宫遗址大片烧过的遗迹都证明,项羽的那一场大火,可是确确实实点起来了。

02

曹操没有七十二疑冢?

曹操是谁?这一点,可能大家都不会有疑问,但是,我们对曹操的了解,其实基本上都是由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而来。

不过,相比起“青梅煮酒”“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传言,关于曹操最广泛的传说,莫过于他“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了。

据说,为了贴补军用,曹操曾经派人广泛发掘前人陵墓,但是,当曹操面临死亡的时候,却害怕自己的陵墓也遭到同样的下场,为此,他命人抬着72个疑冢从不同的方向出去,让人不知道他的墓葬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

图片

图源:沈丽华《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墓群布局研究》

而随着《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出世,曹操多疑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加深入人心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个传说,在曹操《终令》中,就有写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直接说明了自己的墓葬所在。况且,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有文描述葬礼和入殓的情况,甚至,在司马懿等人的传记里,也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

如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许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仅在生前,改朝换代后还有人出力,且随后的几百年无人发现,这实在有些荒诞。

考古队员发掘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 供图/新华社 河南

考古队员发掘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 供图/新华社 河南

只不过,到了北宋,由于曹操的薄葬,他的墓在哪里几乎没有人知道了。况且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义为奸雄,七十二疑冢作为他奸诈的一个证明,即使说曹操不会这么干,估计也没人相信了。

但是,古代人确认不了的,不代表我们不行。

自2008年开始,考古人员偶然发现了西高穴大墓,经发掘后,通过专家们的多方考证,这个墓的主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曹操。

而且,曹操墓的情况也与史书记载的薄葬相符,只有大约200多件的陪葬品。而墓中出土的两女一男三具骨架中的男性,也被查证大概在69岁左右,与曹操66岁去世的记载相符。

据此,我们可以回答,曹操墓真的只有一处。

03

造纸的不是蔡伦?

“小小的纸啊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

这一首名叫《十三香》的民间小调虽然是不是为了卖纸,但也揭示了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即如今我们所使用的纸张,是由东汉宦官蔡伦造出来的。

图片

蔡伦

这也不怪人们牵强附会,《后汉书·蔡伦传》里明明白白的写着:“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图片

不过,这一说法也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认为蔡伦发明了纸的人有,就像三国文字学家张揖、南朝史学家范晔等。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东汉蔡伦只是改良者,纸在汉初便已经开始代替竹简。

事实证明,第二种是正确的。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西汉麻纸。但是,此纸没有经科学鉴定,便毁于战火之中。

而到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经考证,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应是当时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

图片

灞桥纸 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

也正是因此,如今我们看到的蔡伦造纸,已经被统一改成了蔡伦改进造纸法了。

除了造纸一说,这座汉墓推翻的认知可一点不少。其中出土的简牍和纸笔,推翻了史记中关于苏秦张仪的各种记载,推翻了蒙恬制笔的传统说法,包括出土的《日书》,还推翻了人死后变鬼的观念是从印度传来的说法。

04

陈涉究竟为何起义?

“陈涉起义”这一段,可以说是考古颠覆认知最著名的一段公案了。

《陈涉世家》的原文,想必大家早已清楚,而其中的一句“失期,法皆斩。”更是让秦法严苛一事深入人心。

但是,云梦睡虎地一座小墓的发掘,让这件事打上了一个问号。

微信截图_20211219105657.png

睡虎地秦简 丨截图来自《国家宝藏》

在这座古墓里,考古学者并没有发现常见的玉器金银等陪葬品,反而出土了一大批秦简,详细记载了当时秦代律法的真实模样。而后世学者依据出土的秦简,对陈胜起义的原因产生了怀疑。

比如有人认为,秦律里根本就没有“失期皆斩”的规定。秦简《法律问答》里写的是,征发徭役时如不报到,处罚是笞打;一年内被捕获,则以游荡罪再行笞打。

另一份秦简《徭役》的规定是:服徭役迟到三五天者“谇”,也就是骂一顿;迟到六天至一旬的,要向朝廷缴纳一面盾;迟到超过十天则要向朝廷缴纳一副战甲。如果遇上大雨,不但不会惩罚迟到者,徭役本身也会取消。

图片

但是,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比如说,“失期皆斩”这事,在军中很普遍,很难说有没有延续到徭役之中;而睡虎地秦简中,只有关于《徭律》的记载,并没有关于《戍律》的。

还有人说,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的法律已经与之前不同了,无论是规定还是实行,都要更为严苛……

总之,睡虎地秦简虽然称得上是颠覆,却没颠覆彻底。具体的情况,只能等待更深一步考古发掘了。

05

烽火戏诸侯原来是假的?

《史记•周本记》记载,西周时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命人点燃烽火台,各路诸侯前来救驾,到了之后却发现根本没有敌人,从此周幽王威望丧尽。当犬戎入侵时,再看到狼烟的诸侯没有反应,最后镐京城破,周幽王身死,西周灭亡。

作为“红颜祸水”最经典的证据之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称得上是人尽皆知了,但是,一份漂洋过海的简牍,却让这件事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图片丨人民日报

这份简牍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清华简,这份简牍原本是盗掘出土,具体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经无从得知。只知道清华简上的文字是楚文字,很可能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

这份竹简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全部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书籍。除了《尚书》和类似《系年》的编年体史书之外,近2500枚清华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国别体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与《周易》有关的书……都是两千多年来没人见过的。

也就是说,这是一份司马迁也没有见过的史料。其中记载的内容,甚至与现有的历史记载截然不同。李学勤主任曾笑言:“清华简的内容让人读起来太激动,一天之内不能看太多,否则会让人心脏受不了。”

那么清华竹简里的“烽火戏诸侯”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简而言之,周幽王娶了来自西申国的王后,生太子宜臼,又娶了褒姒,生了伯盘。周幽王宠爱褒姒,准备改立伯盘为太子。

为了躲避追杀,宜臼急忙出逃至申国 ,但是追杀并未撤销。于是,申侯便通过曾国联络戎族,就此反击,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

因此,烽火戏诸侯极大可能是编造的。

不过,仅有《清华简》的证明也不够,具体真相如何,还是要看之后有没有更多的考古发现了。

06

新石器时期就能吃到臊子面?

关于中国的主食史,目前最主流的说法是以粟米为主,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粥饭一类。

至于面食,有不少学者都认为要到中国汉代才较为普及,甚至有人认为,面食技术是外域传入的,不属于本土原有的粒食传统。

不过,青海喇家遗址一只被不小心打翻的碗,推翻了这种想法。

图片

图源: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在碗内的残留物中,保留着清晰可见的团状细条卷曲痕迹的黄色物质,即使风化很严重,只残留表皮一点薄薄的物质,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确实是面条。

通过考古学者的分析鉴定,这碗面条里包含的主要成分和粟、黍十分相似,而且里面还包含了少量油脂和动物骨头碎片。

也就是说,早在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吃上了小米面条,甚至上面还有肉做的臊子!

于是,这碗吃到一半被不幸扣在地上的面,成为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实物考古资料。和这碗面条状遗存鉴定研究的论文还刊登在了2005年10月13日的Nature上。

07

结 语

怎样的考古发现算得上颠覆?这个问题,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除了文章中提到的几条,考古界能称得上是颠覆的发现还有很多。

图片

例如,敦煌文书的发现刷新了民间结社史,郭店楚简的出土将道家学派由“空想”上升到了“实干”,而一直被认为如后世朝代一般既往更替的夏商周三代有可能共存,而苏秉琦先生提出的满天星斗说,更是将一直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一脉相承说淘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图片

阿房宫前殿遗址北墙发掘

毕竟,对一个追求真实的学科来说,考古本身,就意味着颠覆。

为此,了解考古,便是去触摸最真实的历史。

而若是有一本书,可以一览考古中国史,那就在合适不过了。

就如艺旅与中信出版集团共同出版的这本——《考古中国》。

我们精心挑选了5000年来15处大遗址,集结了15位考古大咖,为我们拨开历史烟云,追寻华夏文明的璀璨历程,通过考古讲述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

一把手铲,见证中华大地“满天星斗”;

几代耕耘,赓续中国考古百年华章。

来源丨艺旅文化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346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