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怪谈,这个摄影师拍到了现实版的“水族馆大象”
时间:2022-07-07 06:55:3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物种日历 栏目:头条 阅读:21
一年一度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大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创立于1965年,第一届只有361个作品参与评比。但到了2021年,已经有来自95个国家的超5万个作品参赛,堪称为一场国际摄影盛宴。有的作品诞生于人迹罕至的荒野,有的则把镜头对准了在城市里夹缝生存的动物。每一幅作品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发人内省的故事。
以下是2021年的部分参赛作品;如要欣赏所有作品,可至野生动物摄影师大赛官网上观看。
房间里的大象
摄影师:Adam Oswell
在泰国的一个动物园里,一群游客正在观看并拍摄一头小象的水下表演(这仿佛是动物园规则类怪谈里才会出现的场景)。
其实,这张照片的重点并不是大象本身,而是正在观看表演的观众,摄影师亚当(Adam)借此表达了对这种娱乐形式的质疑。在这种新奇的表演形式背后,是从小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幼象,是充斥着恐吓与折磨的训练。随着大象旅游业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象难逃厄运。
而近两年,圈养大象的命运因为新冠疫情而发生了变化。由于旅游业的停摆,许多大象主人失去了饲养大象的收入来源。于是,越来越多的圈养大象被遗弃到保护区里,命运未卜。
大渡河
摄影师:Buddhilini de Soyza
在汹涌的水流中,几只雄性猎豹为了渡河使出浑身解数,面目狰狞。2019年年底,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保护区降雨不断,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水。即使对游泳健将猎豹来说,湍急的水流依然构成了严重威胁。较为平静的水域很可能潜伏着鳄鱼,所以它们不得不冒着被水流冲走的风险从此处过河。所幸,这些猎豹全都安全地到达了对岸。
雄性猎豹通常独居或成对生活,这个由五头雄性组成的“联盟”十分罕见。气候变化使降雨量增加,它们还将面临更多类似的挑战。
亲密接触
摄影师:Shane Kalyn
隆冬是乌鸦开始繁殖的季节。在茫茫雪景的映衬下,这两只乌鸦的黑亮羽毛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厚厚的喙慢慢向彼此靠近,摄影师肖恩(Shane)躺在冰冻的地面上,捕捉到了这个亲密的时刻。
乌鸦一旦认定了伴侣,便会相伴终生。这对乌鸦夫妇正在交换“礼物”——苔藓、树枝和小石头,同时发出温柔的颤音,为对方唱“小夜曲”,让彼此的感情升温。
灰熊的残羹
摄影师:Zack Clothier
别担心,摄影师很安全,这其实是他布置的相机陷阱捕捉到的画面。
摄影师扎克(Zack)发现这具鹿的遗骸之后,就立刻在此架起了相机。但几天过后,积雪已经融化,扎克踩在倒木上才勉强返回这里,却发现他的设备早已一塌糊涂。还好在倒下前,相机最后拍到了这一帧画面,足以让他摘得桂冠。
靠近镜头的是一头灰熊,这是棕熊的一个亚种,广泛分布于北美洲。从长达七个月的冬眠期中醒来,它们饥肠辘辘,胃口大开,能把骨架上的肉啃得渣都不剩。
羽毛之恋
摄影师:Laurent Ballesta
从地中海的一个深海潜水处缓缓上浮时,摄影师劳伦特(Laurent)注意到,距离水面6米的地方,有两只等足目动物在海鸥的羽毛上漂浮。上方的雄性似乎正抓着伴侣的背,搭乘柔软的羽毛环游世界。不过,这个画面也有另一个悲伤的可能:它或许只是粘附在自己脱落的外骨骼上。
我们可以在海洋中看到等足类动物随波逐流的身影,它们常附着在大型藻类、浮木或塑料碎片上,以浮游动物为食。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等足目动物大概就是鼠妇了。
华丽的斗士
摄影师:Hitesh Oberoi
发现扇喉蜥的那一刻,摄影师哈塔什(Hitesh)兴奋极了。印度的夏天非常闷热,他为了寻找这些蜥蜴,忍受着高达42摄氏度的高温,在这片遍布岩石的高原游荡了很多天。最终,他拍到了这两只蜥蜴为争夺领土而大打出手的精彩一幕。
这类蜥蜴的雄性个体长着一个松散的、色彩鲜艳的喉扇。当这一结构展开时,既能向竞争对手发出的警告信号,也能帮助它们吸引潜在的配偶。
头对头
摄影师:Stefano Unterthiner
摄影师史蒂芬诺(Stefano)在目睹这场搏斗时,觉得自己沉浸于“气味、噪音、疲劳和痛苦”之中。雄鹿用鹿角顶向对手,在一场殊死搏斗之后,左边的雄鹿终于赶走对手,获得了宝贵的繁殖机会。
驯鹿分布于北极地区,但这一亚种仅出现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在寒冷的冬季,它们依然能在雪下找到可食用的植物。但随着近年来降雨量增加,冬季地面冻住,植物难以破土而出,它们的食物因而越来越少了。
抓住它
摄影师:Jack Zhi
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一刻,摄影师杰克(Jack)不得不放弃他的三脚架,匆忙地拿起相机跑了起来,拍下了在观察白尾鸢的这三年中堪称亮点的画面。
在空中传递食物的技能,是白尾鸢在幼年时期从父母那里学来的,那时它们还不能自己捕猎——先在高空盘旋,然后向地面俯冲捕捉小型哺乳动物。而成年后,它们会再次利用这项童年技能,举行空中求偶仪式:雄性递给雌性一只耗子,作为“定情信物”。
纺织摇篮
摄影师:Gil Wizen
摄影师吉尔(Gil)在松动的树皮下发现了这只捕鸟蛛。轻微的干扰也可能让蜘蛛停下“手中”的工作,所以拍摄过程中他异常小心。“喷丝头的动作让我想起了人类编织时灵巧的手指。”吉尔说。
蜘蛛屋
摄影师:Gil Wizen
注意到卧室里到处都是小蜘蛛后,摄影师吉尔(对,还是上面那个吉尔)看了看床底。在那里,世界上最毒的蜘蛛之一——巴西游走蛛正守护着它的小窝。在把它安全地放归野外之前,他用透视法拍摄了这只巴掌大小的蜘蛛,让它看起来仿佛有一面墙那么大。
巴西游走蛛通常在夜间游荡于森林的地面,寻找青蛙和蟑螂之类的猎物。它们的毒液对人类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但也有医疗用途。
沉思
摄影师:Majed Ali
摄影师马杰德(Majed) 跋涉了4个小时去见基班德(Kibande)——一只年近40岁的山地大猩猩。马杰德回忆说:“当我们爬得越来越高时,四周也变得更热、更潮湿。终于,当凉爽的雨开始下起来的时候,基班德仍然呆在户外,似乎很享受这场阵雨。”
山地大猩猩是东部大猩猩的一个亚种,分布于非洲维龙加山脉海拔超过1400米的林中。疾病、偷猎和栖息地丧失让这些大猩猩濒临灭绝。
痛苦之事
摄影师:Michael Watson
摄影师迈克尔(Michael)正在海滩上拍摄一群海豹,突然听到了一阵痛苦的尖叫声。他循声而去,发现一只灰海豹正在塑料捕鱼绳中挣扎。它可能早在幼年时期就被这根绳子缠住了。随着它逐渐长大,绳子已经越来越深地嵌进了身体里。
位于英国Donna Nook自然保护区的海岸是灰海豹一个主要的繁殖地,每年有超过2000只海豹幼崽在这里出生。但人们随意丢弃的渔具漂浮在海水中,经常有不幸的鲸豚海龟等海洋生物被绳索缠绕,甚至丧命。
珊瑚之逝
摄影师:David Doubilet
摄影师大卫(David)在这里潜水已经30多年了,他手中拿着的相片是这片珊瑚从前的模样,这个强烈的对比展示了一个世界的消逝。
珊瑚群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组成,每只珊瑚虫都会分泌碳酸钙来建立自己的家园。珊瑚虫的食物来源于生活在它们细胞内的海藻。但过热的海水会使藻类消失,珊瑚便会褪变成白色。
混乱之中的灵猫
摄影师:Elize Labuschagne-Hull
被摄影师埃莉斯(Elize)发现时,这只长尾灵猫正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可能是注意到了埃莉斯的存在,它突然抬起头,还顶着一张餐馆账单的小票。
只有在马达加斯加岛上才能找到这种长尾灵猫,在家园也遭受着破坏的同时,它们还要提防人类举起的猎枪。
门槛之上的猞猁
摄影师:Sergio Marijuán
经过几个月的等待,摄影师塞乔(Sergio)精心布置的相机终于给了他想要的照片: 在一个废弃干草棚的门口,一只伊比利亚猞猁刚好出现,注视着镜头,完美地“镶嵌”在门框里。
20世纪初之前,猞猁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广泛分布。到了2002年,狩猎和栖息地的丧失将这一物种推向了灭绝的边缘,当时在西班牙只能找到不到100只猞猁。今天,由于持续不断的保护工作,伊比利亚猞猁的数量正逐渐上升。
治愈的接触
摄影师:Brent Stirton
救助中心主任和一只刚刚获救的黑猩猩坐在一起,通过亲昵的方式把它介绍给其他猩猩。
通常种群中的成年猩猩被猎杀后,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幼年黑猩猩能得到救助。救护中心的员工将对这些幸运儿进行一对一的照顾,从而减轻它们心理和身体的创伤。
通向毁灭之路
摄影师:Javier Lafuente
摄影师哈维尔(Javier)在空中拍摄到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这条路穿过一片湿地,生硬地将湿地一分为二。
Odiel沼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生物圈保护区湿地,也是西班牙南部第二大湿地。作为100多种鸟类的家园,这里栖息着火烈鸟、琵鹭、戴胜和黑翅长脚鹬等鸟类。但这条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公路,把湿地保护区一切为二。这改变了潮汐沼泽和泻湖的排水系统,同时也干扰了生活于此的野生动物。
创造
摄影师:Laurent Ballesta
当一条清水石斑鱼雌鱼投下卵子时,一群雄鱼蜂拥而至,急忙释放出精子,产生的碰撞仿佛在水下炸开的烟花。5年来,每逢石斑鱼产卵季,摄影师劳伦特(Laurent)和他的团队都会来到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卡拉瓦环礁,在水下四处寻找生命诞生的时刻。
清水石斑鱼一般在七月的满月前后产卵,届时,多达2万条鱼聚集在这个连通泻湖和海洋的狭窄水域,等待交配。但这一物种目前正遭受着过度捕捞的威胁。
崩溃的托儿所
摄影师:Jennifer Hayes
在一场风暴之后,摄影师詹妮弗(Jennifer)乘坐直升机,花了几个小时找到这块破碎的海冰。她立刻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这里被格陵兰海豹当成了一个“分娩平台”。
每年秋天,格陵兰海豹从北极向南迁移到它们的繁殖地,冰层的形成与海豹的生存和繁殖息息相关,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未来的种群数量。
本文编译自 https://www.nhm.ac.uk/wpy/gallery
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
译文版权属于物种日历
编译:尖儿
编辑:麦麦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357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物种日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集体记忆出错?神奇的曼德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