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13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建成
时间:2022-07-07 07:00:0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海洋档案 栏目:头条 阅读:23
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3个南极考察站——昆仑站正式建成。自此,中国人占据了南极内陆制高点,实现了中国南极考察的跨越式发展。
南极,一片让人向往的圣洁土地,充满了神奇。这里有壮美的冰山、亘古不变的冰原和美丽可爱的动物,当你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心灵无不受到极大的震撼,让你深深牢记在这里的分分秒秒。新华社记者跟随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经历了种种困难与挫折,亦见证了昆仑站的建成,感受到以“爱国、求实、创新、拼搏”为核心内涵的南极精神的深意。
由于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是以往历次考察队当中任务最重、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量最大的一次南极考察,“雪龙”号较以往提前了1个月的时间启航前往南极。2008年10月20日,承担着建设中国首个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任务的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启航前往南极中山站。
40多名船员在船长王建中的带领下一路上精心呵护和驾驶着“雪龙”号来保障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一路上,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比计划提前2天到达南纬68度52分10秒,南极中山站以北57公里外的普里兹湾固定海冰外缘。就在这里,一道天然屏障横在了“雪龙”号的前方,这道屏障让“雪龙”号遭遇了我国南极科考以来最严重的“阻挠”。复杂的海冰让“雪龙”号举步维艰,最艰难的时候一天仅仅前进了60米的距离。
2008年中山站地区降雪量大大超过往年,仅11月份降雪天数多达23天,高出历年1倍以上。连日来,大风降雪天气交替出现,几场强降雪后,接岸海冰覆盖了厚达70厘米的积雪,厚厚的雪就像一床棉被一样“保护”着海冰,这不仅增加了“雪龙”号破冰的难度,还为判断海冰状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持续恶劣的天气使得直升机吊运作业无法开展,卸货工作一度滞后了21天。
2008年12月3日内陆队员在内陆集结出发地作业 余建斌 摄
(图片引自人民网)
为了尽早抵达中山站,船长王建中就把驾驶台当成了自己的宿舍,在“雪龙”号破冰最艰难的阶段,他几乎全天守在驾驶台,拿着望远镜紧紧地盯着海冰,亲自掌舵驾驶“雪龙”号破冰。这期间,如何保证“雪龙”号保持最大的动力冲破海冰,对轮机部的船员们是一个大考验,但是从正面撞击容易楔入冰中,好比钉子插入木塞,而破冰速度过大使得船体进冰容易、后退困难,频繁的大功率后退对雪龙船螺旋桨尾轴造成极大的负担。总结了多次卡船经验之后,“雪龙”号采取了同时开辟两个航道前后推进的破冰办法,如人挪步,左右两个航道交替前行。22日在全体船员艰苦卓绝的努力下,终于走出这条3.7公里宽的冰块重叠带。在最大马力的支撑下,“雪龙”号的“胃口”也相当惊人——1天就消耗了近50吨油!
第25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杨惠根说:“更为严重的是,这一季节的雪面融水和高温海水同时加速了海冰的消融过程,经考察队专门组织的冰上探测结果显示,中山站向外的海冰全为湿海冰,海冰强度大大降低,这大幅增加了考察队冰上卸货作业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由于无法实施冰面运输,而为了保证建设昆仑站的内陆冰盖队能够尽早出发前往冰穹A,考察队人员运输、物资卸运几乎全部依靠航空作业,中、韩直升机组利用一切可飞行的天气窗口进行了昆仑站建站物资吊运,单体重量超过直升机运输能力的将拆卸后通过直升机吊运到中山站再进行组装。10几天的内陆物资集结工作,内陆队员们在集结地卸货装货,经常是干到凌晨才能返回中山站休息。连日来的户外作业,每个队员除了眼睛部位保留了原有的肤色外,其他部位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晒伤,黑了许多,深入内陆后环境将更加恶劣。
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说:“内陆队的全体28名队员都经过了体检、心理测试,高原适应性训练等一系列的严格考核,他们将克服高寒、低氧等困难完成建站、考察等任务。”
从中山站到冰穹A,近1300公里的距离,他们经历了令人头疼的软雪带、深不可测的冰裂隙,昼夜兼程用了19天的时间于2009年1月7日北京时间凌晨,驾驶8辆雪地车拖载44部雪橇,将所有建站、科考和后勤物资,运抵冰穹A最高点昆仑站建站站址。
到达冰穹A后,内陆冰盖考察队立即投入到昆仑站建设之中,克服内陆冰盖高寒缺氧与强紫外辐射环境下的冻伤、高原反应、体能下降等严峻考验,凭着国内反复组装练就的过硬技术,成功解决冰盖高原软雪基础和极端低温施工难题,于2009年1月27日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了昆仑站主体建筑工程施工,夺回了考察前期的损失时间,圆满完成了建站任务,同时将一座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华鼎“天鼎”放置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
中国南极昆仑站简介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80°25'01"S,77°06'58"E),距中山站1258千米,平均海拔4090米、冰厚3500米,年均温度-58.4℃、最低气温-82℃,紫外线强度大。
现有建筑面积402平方米,可供20人度夏,主要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科学研究,并支撑深冰芯钻探、天文望远镜建设等重大工程。
随着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建设成功,中国在被称之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留下了国人在那里的永久印记。回顾我国南极科考史,从乔治王岛的长城站到拉斯曼丘陵地区的中山站再到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25年来,中国在极地事业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使南极冰盖核心区域也飘扬起鲜艳的五星红旗。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374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海洋档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