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博物馆里,我被郊狼和野猪围观了
时间:2022-07-07 07:07:0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物种日历 栏目:头条 阅读:37
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大家脑中可能会浮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景象,或者蹦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样的诗句。烈日下寸草不生的沙丘、戈壁滩,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沙漠的“标准照”。
沙漠的“标准照” | alain richet / flickr
但实际上,沙漠的生态也可以丰富到专门开一座世界级的植物园、建一座著名的博物馆!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植物园(Desert Botanical Garden)和索诺兰沙漠博物馆(Arizona Sonora Desert Museum),就是这样独特又充满魅力的存在。
沙漠植物园的入口 | 李子
沙漠植物园位于亚利桑那首府菲尼克斯(Phoenix,又称凤凰城)城东郊;索诺兰沙漠博物馆则地处亚利桑那南部的巨人柱仙人掌国家公园(Saguaro National Park)旁,距图森(Tucson)很近。
在北美其它地方都冰天雪地的一月初,我造访了温暖的阳光河谷(Sun Valley),天气不冷不热,可以说是非常合适了。而这两所著名的自然相关的景点,也被我早早放在了愿望清单上。
关于稀奇古怪的仙人掌的一切
飞机甫一落地,专属于西南沙漠的那种炽烈以及干燥就扑面而来。草和树不见了踪影,换成了低矮的灌木、多肉植物,以及裸露的土和石;驱车在路上,道旁绿色树干、枝叶稀少的假紫荆(Palo verde,西班牙语直译为“绿棍子”)十分惹眼,偶尔也会出现一两个高大的仙人掌——巨人柱(Saguaro)。而这些,都在沙漠植物园里得到了更加彻底、丰富的展示。
高大的巨人柱(Carnegiea gigantea) | Gentry George / WIkimedia Commons
不仅如此,在我参观植物园的时候,恰逢著名玻璃艺术家奇胡利(Dale Chihuly)的展览。光怪陆离的玻璃制品摆放在各式各样的仙人掌间,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光怪陆离的展品 | 李子
植物园中有一个专门展出各色仙人掌的展馆,其中不乏珍奇的物种。我也在这里了解到,石竹目、仙人掌科的绝大部分物种,都是美洲大陆特有的(唯有一个在非洲大陆有野生分布,疑似人类带去的)。
不过,长刺的植物可不少,仙人掌有什么特别?答案就在于仙人掌刺的生长方式——这些刺从特有的“刺座”(Areole)中,一簇簇放射形生长出来的,刺也就是它的“叶子”。
展板上对仙人掌特色的解说。这里所有的展板,都是英、西双语的 | 李子
而仙人掌的内部结构,也支撑着它们在沙漠地带的生存。中间一圈“骨架”一般的木质茎,加上节省水分蒸发、又防止动物咬食的刺,再搭配能够存储大量水分的茎,构成了仙人掌的基本元素。
对于仙人掌基本结构的解说。| 李子
了解了基本构造之后,园内的各种奇形怪状的仙人掌,又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样,可谓是让人大饱眼福。(许多仙人掌的命名也是十分的直接了!)
仙人掌展馆,不仅有珍奇的仙人掌,还有有许多物种和生物的科普展板 | 李子
一种“躺平”的仙人掌,其实人家叫“爬行魔鬼(creeping devil)”(Stenocereus eruca),是不是有那个味了。| 李子
“章鱼仙人掌”(Stenocereus Alamosensis) | 李子
其它的多肉植物也没有缺席,毕竟是同一个生态中的“邻居”。
关于多肉植物“哪里肉多”的解说 | 李子
来自非洲的珍稀植物:夕阳芦荟,颜色非常靓丽 | 李子
有趣的一点是,非洲大陆原生的芦荟(Aloe),和美洲大陆原生的龙舌兰(Agave),两者其实亲缘关系很远,但外貌可谓是大同小异。植物园也以这两者为例,清楚地介绍了“趋同进化”这个概念,实在是优秀。
龙舌兰(左) vs 芦荟(右) | 李子
除了仙人掌,沙漠还有很多东西!
沙漠植物园和索诺兰沙漠博物馆逛下来,的确对仙人掌和多肉植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两处植物园/博物馆,都将“本土沙漠生态”这个概念,十分认真地贯穿到了展览中。
亚利桑那的这片沙漠,名字就叫“索诺兰”(Sonora),和其它三种沙漠生态(内华达、犹他的大盆地沙漠,加州南部的莫哈韦沙漠、新墨西哥南边的奇瓦瓦沙漠)并存于美国西南,每种沙漠都有各自独特的样貌。
沙漠植物园里一隅,典型的植物都出现了!| 李子
索诺兰沙漠有啥特别之处?走走沙漠植物园的生态小径你就知道了。索诺兰沙漠并不只是沙漠,也细分为许多更小的亚生态。
沙漠生态小径 | 李子
巨人柱伫立的荒漠,是各类仙人掌及耐旱的石炭酸灌木(creosote tree)的家园;而地下水位偏高的地方,会有一种叫牧豆树(Mesquite)的树生长,叶子细密,姿态张扬,很有意思;有河流经过的地方,是沙漠绿洲,可以见到香蒲、芦苇、三角杨和柳树。
沙漠绿洲生态 | 李子
沙漠西缘、海拔稍高的地方,是半荒漠草甸,生长着金合欢、丝兰等;而北边更高的地方,则是被称之为 “Chaparral”的常绿阔叶灌丛,有更多的龙舌兰、柏树和石兰等。
常绿灌丛生态 | 李子
这条一公里多长的小径上,这五种亚生态依次排列,高低错落的植物和随处可见的简介,让人能够充分认识每种生态中最常见的典型植物。我走完这条小径之后,刚落地亚利桑那的那种新奇和诧异,很快就变成了熟悉,与周边环境的距离又缩短了不少。
索诺兰沙漠五种亚生态的简介展板 | 李子
其中,亚利桑那绿洲的落叶树,在12月底和1月初变黄,看起来与其它地方的秋季颇为类似。
无独有偶,索诺兰沙漠博物馆,也有这样的设置。在半室外的展板上,博物馆详细地介绍了索诺兰沙漠的地质地理——在参观“真·沙漠”之前驻足学习,收获会更丰富。
索诺兰沙漠博物馆入口 | 李子
我们从展板上了解到,其实,索诺兰沙漠是四种沙漠中,降雨最“丰富”的沙漠(每年能有大概200-400mm),每年从加利福尼亚湾(就是墨西哥西部那细细的一湾水)北上的水汽,能给这个沙漠带来较为湿润的夏末和初冬。而那些巨人柱仙人掌们,就能趁此机会吸饱水分。降雨充足的年份,沙漠的早春、夏末,也会有不少野花盛开。
介绍沙漠生态的科普展板 | 李子
关于沙漠生态的地图 | 李子
在旱季长得像枯枝的墨西哥刺木(ocotillo),开出花来可是鲜艳得很呢!
墨西哥刺木开花前 | 李子
开着红色小花的墨西哥刺木 | Britannica.com
沙漠博物馆也有一个沙漠小径。和植物园强调亚生态不同的是,这个小径主要展示的是荒漠生态,偶有灌木和少量牧豆树出没。
沙漠博物馆的沙漠小径 | 李子
而最大的特色,是在这个类似于野外的沙漠小径中,放养着一些沙漠里常见的小动物——郊狼(coyote)、野猪(javelina)以及一些蜥蜴。这些动物完全在野外的环境中生存,只和小径隔了一层细细的网(更像是把小径本身也就是我们围起来,而不是动物)。
小径旁的展板上面,除了关于动物的科普之外,也有“怎么才能找到它们”的小贴士。而博物馆也贴心提示:“不是每次都能见到它们啰。”没找到?下次再来吧!
幸运的是,我看到了郊狼和好几只野猪。
端在灌丛里的郊狼 | 李子
在烈日当空的时候,野猪们喜欢藏在灌木丛和仙人掌的阴影里面,而且通常都有固定的出没地点。小径的展板上也对这一点有充分的描述,帮助人们找到躲躲藏藏的野猪。
如何找到野猪的小贴士 | 李子
我去的时候,有两只野猪在灌木丛中觅食,还有吃饱了正在闲适地趴着的几位,憨态可掬。但其实它们跑起来可是博尔特都追不上的!(是真的。)
灌木丛中觅食的野猪 | 李子
呼呼大睡的小猪 | 李子
日历娘的小知识
日历娘:美洲大陆上被称为“javelina”野猪属于西猯科(Tayassuidae),而我国本土的野猪属于猪科(Suidae)。与猪科的野猪相比,美洲野猪体型更小,头部也更短,并且獠牙向下,而非野猪般向上弯曲。
索诺兰沙漠博物馆,其实更像是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地质博物馆的大结合,绝大部分的展览都放在了室外,在不少地方设立了观景点,让人在几乎原生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学习各种环境的特色。
一只背对着我打盹的美洲狮 | 李子
走来走去的墨西哥灰狼 | 李子
而需要圈养的动物,也是本地的物种,并用本土的植物以及地形地貌特征,设置了充分的丰容。虽然动物不多,只有美洲狮、墨西哥灰狼、灰狐、沙漠大角羊、北美短尾猫等等。它们并非“珍稀”的物种,但配合本地特色的生态环境讲解,还是相当有收获的。
可爱的灰狐 | 李子
沙漠大角羊 | 李子
而地质学的方面,则是用一个栩栩如生的地洞展馆,展现了钟乳石洞、晶洞、嵌有化石的页岩等地质景观,配上当地挖出的各种矿物。
钟乳石洞 | 李子
当地的矿物展览 | 李子
而在户外的地质部分,有一个展板引着观众们向对方的山头眺望,解说红色岩石的成因——这里在恐龙时期曾经是泥沼,而经年累月,泥沼石化为岩层,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室外的布展,左边有几个铁管子“望远镜”,透着它们可以指向对面的红色岩石 | 李子
水族馆则展示了本地河流和沙漠绿洲里的鱼类以及河狸、水獭等动物,规模比较小,但也是和自然生态的展示相结合,非常“有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当然,既然是自然主题的植物园和博物馆,对于环境保护的强调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两个园中有关环保的内容,则更加润物细无声,也更凸显本地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主题。
在前面提到的沙漠植物园生态小径里,融入了相当多本土原住民如何与自然生态相互适应的内容。人们的生存材料取自自然环境里的各种东西,发展成为了颇具本土特色的生活方式——例如取用各类仙人掌的果实,种植龙舌兰并提取根茎的糖分、用其酿酒,使用豆科植物为土地固氮,等等。对于原住民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强调,让人耳目一新。
原住民在户外用本地材料搭建的凉棚,在仙人掌收获的劳作间隙休息 | 李子
而索诺兰沙漠博物馆,则是安排了“蜜蜂花园”和“蜂鸟园”,分别讲述了授粉动物对于沙漠生态的重要性。没错,沙漠也有许多有花和果实的植物,而人们也可以多在自己的后院中种植本土的花草,为蜜蜂和蜂鸟提供食物。
蜜蜂园,可惜这个季节没有太多花,所以没有蜜蜂…… | 李子
蜂鸟园尤其值得一看,从来没有一口气见到这么多的蜂鸟!
索诺兰沙漠里常见的有5种蜂鸟,而这个园子里一共有8种,所养的蜂鸟都在这里成功地繁育了下去。为了给这些蜂鸟制造繁殖的环境,园子里还专门引入了蜘蛛,它们织的网会被蜂鸟作为“建材”拿去筑巢。
一只安娜蜂鸟(Calypte anna)| desertmuseum.org
总之,一口气看完了沙漠植物园和索诺兰沙漠博物馆,眼前的景象又别有了一番意义。亚利桑那的沙漠的确是独特而有魅力,但其实,地球上每一片生境,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至少,它让我更多地思考,我们日常所处的环境,都有哪些特别之处;我们和环境的关系,又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真正地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体恤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点点地做出努力。
在索诺兰沙漠博物馆高处兴奋地自拍一个 | 李子
(一个小八卦:我在 ASU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会的时候,恰好碰到了几位为植物园和博物馆做策展的人,他们也和 ASU 有合作关系。他们特别提到说,近一些年开发了许多非常具有本州、本土特色的展览。我对此自然是赞不绝口,随口问了一句:为啥选择走这条路?答案是,亚利桑那州政府是这几年的大金主……)
巨人柱国家公园的落日余晖 | 李子
最后送上一些游览的小 Tips:
沙漠植物园和索诺兰沙漠博物馆,绝大部分都是室外环境。如果恰逢夏秋季节,请一定要做好防晒,带足饮用水。不过,园内有大量补水点,可以自带水壶。
如果去索诺兰沙漠博物馆,也可以顺带路过旁边的巨人柱国家公园,有不少风景壮阔的徒步线路可选。
两所园子都老少咸宜,寓教于乐,小朋友们也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特别是索诺兰沙漠博物馆的志愿者,十分热情,知识丰富,可以多和他们聊聊。
沙漠植物园晚上也有参观和娱乐活动,不失为夜生活的好去处(真的!)
作者:李子
编辑:尖儿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399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物种日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在真空状态下能打电话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