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韦伯望远镜发回的第一张照片,为什么模糊不清?

韦伯望远镜发回的第一张照片,为什么模糊不清?

时间:2022-07-07 07:07:3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时空通讯 栏目:头条 阅读:45

2021年12月25日发射的韦伯空间望远镜(本文简称“韦伯”),经历1个月的奔波,于今年1月24日到达距我们15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进入预定轨道,并很快传回了它拍的第一幅照片。

NASA(美国宇航局简称)公布了这张照片,只是一群有些模糊的星光。除此之外,传回了一张它自身的自拍,也是模模糊糊。(见上图,这是时空通讯将两张照片合成为一张)

一些朋友见了这张图片,或许会大失所望,研发了几十年,一再推迟发射,吹了一大堆牛皮的“韦伯”就这点本事?对得起100亿美元的投资吗?各位别急,听我将这张照片的来历说清楚,大家再发感慨吧。

这一堆星光其实只是一颗恒星

“韦伯”发送回来的这张星光照片有18个亮点(其中可能有两个亮点挤在一起),看起来是18颗行星,其实只是一颗恒星。这颗恒星坐落在大熊星座,距离我们约258光年,名为HD 84406。

其实这是“韦伯”试镜头的照片,而且不是一张照片就成这样的,是“韦伯”苏醒后工作了25个小时,拍摄了1500多张照片,才合成这一张的。之所以选定这颗恒星作为它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是因为这颗恒星很亮,其视星等达到6.9,就在北斗七星勺口,视距与平勺口连线距离约一个多勺口的位置(见上图)。

夜空中肉眼能够看到星星的亮度以视星等衡量,数值越大就越暗,数值越小就越亮,还有负数,负得越多越亮。人的肉眼最暗只能看到6等星,高于6等数值就看不见了,因此人类肉眼是看不见HD 84406恒星的,但对于韦伯望远镜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

但韦伯望远镜现在还是“散光眼”,还没有矫正好自己的“视力”,因此就需要找一颗星星来作参照,这颗星星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而这颗叫HD 84406的恒星亮度正好符合要求,且其周边没有其他天体干扰,是校对自己“散光眼”的最好选择。

“韦伯”之所以“散光”,是因为其主镜由18片六角形的小镜子组成,直径有6.5米,面积达到25平方米。这么大的镜面是不能直接发射的,需要折叠起来放入火箭中,发射进入太空后再重新展开。

这样每个镜面焦距就会发生偏差,照到的星星不会聚焦到一个点上,就要重新调校。这些小镜子都能够独立旋转,调整的精度可达纳米级,也就是约头发丝的万分之一。但调校必须有一个参照物,于是拍摄这颗叫HD 84406的恒星,目的就是作为调校镜面的参照物。

现在发回的这张有18个亮点的照片,就是“韦伯”主镜每一片小镜子拍摄出来的。根据每片镜片照到这颗恒星的角度,科学家们和望远镜自动校准装置就能够调校好这些镜片,最终让其形成一个焦点,“散光”就消除了。

而那张自拍照片,则是由安装在次镜上的一个相机拍摄的,而次镜安装在从主镜伸出长8米的支架上。这张自拍照有一块小镜面发出耀眼的光芒,是因为这块小镜面正好对着某个星光而发出的反射。

这张自拍照并非“韦伯”自作多情臭美,而是对调校有着很重要的参照作用,此后还可能会有多次这样的自拍,直到调校到位。

得到这两张看似不起眼的照片,研制和管理“韦伯”的科学家们欣喜若狂,因为这象征着“韦伯”不但准确到位,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还睁开了眼。一旦调校完成,它将目光如炬,告诉它看到的人类前所未知的奥秘。

韦伯望远镜有多厉害

“韦伯”的全称叫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是以NASA第二任局长詹姆斯·韦伯的名字命名的。詹姆斯1961年2月14日至1968年10月7日任职于NASA,为美国乃至人类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他劳苦功高。

为了纪念这位于1992年去世的航天先辈,人们将这艘顶级空间望远镜以他的名字命名。

“韦伯”是服役了30年,即将退役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本文有时简称“哈勃”)的接替者,是继“哈勃”后,一代更强的空间望远镜,其口径是“哈勃”的2.7倍,面积是其5倍多,但质量只有6.5吨,是“哈勃”11吨质量的一半多点。

这台望远镜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在红外波段下观测,任何天体不一定发出可见光,但一定会发出红外光,只要有一点点热运动,就会被“韦伯”观测到。这就要求望远镜必须在接近绝对零度(-273.15℃)环境下运行,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热辐射,就会严重干扰红外观测。

因此,韦伯望远镜不但要在冰冷的太空工作,镜面还要永远背离太阳。为了避免太阳光热辐射,“韦伯”不但一直躲在地球的阴影里,还自带一个厚厚的多层“遮阳伞”,有点像一本巨大翻开的书,挡在太阳与望远镜之间,让“韦伯”的主副望远镜完全沉浸冰冷的黑暗中工作。

除此之外,还需要用自带的液态氦对自身设备降温,通过向太空辐射的方式,让主镜面温度降到-223℃以下,近红外仪降温到-233℃以下,而中红外仪器(MIRI)要冷却到-266℃以下!

“韦伯”发射进入太空环境后,就在飞驰旅途逐渐展开折叠的镜面,于2022年1月24日到达第二拉格朗日点目标轨道后,就开始了对自身关键系统的冷却工作,现在正在逐渐接近工作温度,但还有一些差距。

“韦伯”的研制和发射可以说比以往任何一艘航天器都要慎重,投资也十分巨大。这艘空间望远镜由NASA和欧空局、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发,历经25年的精打细磨才最终上天。

“韦伯”1996年就招标进入研制阶段,投资预算从最初的5亿美元,历经十几年(次)的不断增加,到2013年已经增加到88亿美元;发射时间最早预定为2007年,也一次次推迟,一直到2021年底才成功发射上天。

最终“韦伯”的总造价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比哈勃望远镜上天时花费约20亿美金整整多了5倍。当然,哈勃望远镜上天后,先后派出过5拨宇航员上天更换配件或检修维护,加上后期维护费用,总投资也不下50亿美元。但比起“韦伯”来,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哈勃”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好维护,是因为它是在地球近地轨道运行,运行高度只有575公里。而韦伯望远镜则运行在距我们15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要想维护是基本不可能的,因此一旦上天只能孤注一掷,这也是韦伯望远镜一再推迟发射,不断改进的主要原因。

韦伯望远镜的发射没有后路,必须一炮打响,否则100亿美元就只能打了水漂,而且连一个泡都不会留下。研发修正了25年,发射应该是已经信心满满,但依然令人提心吊胆,如果有一点点意外,如变轨失败或一颗微陨星撞击,就会前功尽弃。

好在一切顺利,因此拍摄回来的这张照片虽然只是调校图片,研制和管理“韦伯”的科学家们也欣喜若狂,因为这张照片象征着远离人类,寄托着人类重大希望的“韦伯”成功就位,“感觉”良好,正在苏醒准备工作。

寄托于韦伯望远镜的希望有哪些?

人们最想通过“韦伯”弄清宇宙起源,这是万物之本,是人类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最根本问题。“韦伯”有可能成为人类解开宇宙终极秘密的眼睛。具体说来,其主要任务就是调查宇宙大爆炸残余红外线证据,观测到宇宙诞生初期的状态。

基于这个目标,韦伯望远镜将在黑暗冰冷的太空,在完全屏蔽太阳光的状态下,专注地扫描窥探深空,寻找宇宙诞生早期的蛛丝马迹。有科学家预测,凭着“韦伯”的能力,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后的第一缕光。

这缕光发生在宇宙大爆炸38万年后,电磁波从大爆炸初始的高温高密度状态脱耦而出。而30年前升空的哈勃望远镜,迄今为止发现最远的星系距离我们134亿光年。

韦伯望远镜如果能够捕捉到这缕光,就看到了138.2亿光年距离的星光,从此带领人类进入整个宇宙的时光隧道,科学家们就能够从窥视宇宙大爆炸后第一个原子形成过程,到第一团星云出现,第一个星系和第一颗恒星形成过程,一直追溯到今天宇宙的样子,或许还能够破解暗物质和暗能量之谜。

当然,哈勃望远镜能够发现的各种星系和天体等宇宙现象,对韦伯望远镜来说都不在话下,它在未来最少10年的服役期间,将会发现更多宇宙秘密,让人类对宇宙以及对自己的太阳系了解得更透彻。

现在的“韦伯”还刚刚苏醒,伸完了懒腰正在睁开迷糊的眼睛,待聚焦冷却到位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或者惊愕,你说呢?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402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时空通讯,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