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火球事件是何警示?小行星撞击大戏下半年上演,切莫错过
时间:2022-07-07 07:17:5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时空通讯 栏目:头条 阅读:46
当地时间4月27日上午8时左右,美国南部的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阿肯色州的很多人,同时听到了来自天空的巨响,并看到天空飞过了一个巨大火球。这并非孤立事件,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美国印第安纳州许多人在夜间听到巨大轰鸣声,还有不少目击者看到了巨型火球划过天空。
难道老美又在实验什么新式武器,或者又是什么外星人的飞碟光顾?非也。NASA(美国宇航局简称)很快宣称,这些火球并非人造物体,也非外星人物体,而是火流星。
火流星是什么?火流星一般是指很小的太空碎片,由于轨道或地球引力原因撞入地球大气层,由于速度极快,在与地球大气摩擦时产生高温燃烧现象,由此人们会看到一个火球。而那些瞬间而逝的流星,是更小的碎片,撞入大气层瞬间就被烧毁了,形不成大火球。
据NASA估计,4月27日撞入的小陨星直径约30厘米,重约40公斤,时速达到88500公里,也就是每秒24.6公里。因此其能量也是很大的,爆炸的威力达到2.9吨TNT烈性炸药当量。
其实火流星现象远远不止人们看到的这么多,科学家们估计,在地球附近的太空,每天都有至少5000万颗这种可以导致火流星的碎片穿过,每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也有约30颗。这些火流星有的被人们看到,有的在偏远地区没有被人类看到。
最近,NASA被授权公开发布由美国传感器收集到的数十年“火球”事件,根据NASA的近地研究中心(CNEOS)火球数据库公布的数据,从1988年4月15日到现在已经记录了全球各地上千个“火球”事件。(见上图)
虽然这些火球事件并没有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但似乎时时在给人们警示:天上无数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时时都存在,只要一颗稍大的撞击地球,人类就会遭受巨大灾难。
威胁地球的小行星有多少?太阳系除了太阳这颗唯一的恒星,比较大的天体就是八大行星和若干颗矮行星,还有几百颗大行星卫星,其余的就算小行星了。太阳系的小行星主要集中在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带,其数量无法估量。
据科学家估计,仅奥尔特云带就有数万亿颗彗星彗核。但那里太过遥远,极少来到地球附近,现在人类观测到的小行星有98.5%是来自距离我们较近的小行星带。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占据着距离太阳2.17~3.64AU(天文单位,1AU约为1.5亿公里)的轨道范围。
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已经被确认的太阳系小行星就有约103万颗,其中57%已经有正式编号。这些小行星可不是导致火球事件的那种碎片,最小的一般在3米以上,最大的直径达到几百公里。
现在已知直径大于4公里的小行星有数百颗,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有2000多颗。
对地球威胁最大的是那些近地小行星,就是其运动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截至2020年12月31日,监测到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为24810颗,其中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达到2200颗之多。
这些近地小行星中有500多颗直径超过1公里,其中任何一颗撞击地球,就会造成毁灭性灾难。
因此迄今为止,小行星撞击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最大威胁之一。而要避免小行星撞击,必须做好两件关键事项:其一,准确监测,及早发现及早定位;其二,摧毁小行星或转移其运行轨道。
小行星攻击地球的几个案例稍大点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给地球生物造成灾难,甚至导致物种大灭绝。6500万年前一颗约10公里直径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以恐龙为代表的85%物种灭绝。
1908年6月30日上午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只是一颗直径约30米的彗星撞入大气层,还没撞到地表就爆炸蒸发了,但导致了22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被摧毁,爆炸的亮光照耀了欧洲。
2013年,一颗直径约15米,重约7000吨的小行星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划过,发出的耀眼光芒一度超过太阳,许多人目睹了这次事件,还导致不少人的眼睛暂时性闪盲。
它在30公里高空发生了猛烈爆炸,其威力相当48万吨TNT当量,爆炸碎片成为陨石,散落到地面和冰湖里,有的砸坏了房屋,爆炸冲击波波及范围达到数千平方公里,导致7000多栋建筑受损,玻璃窗被震碎,1500多人受到较重伤。
这是自从通古斯大爆炸以来,人类受到的最大的小行星攻击。由此可见,只要大于10米的小行星撞击,就有可能给人类造成灾难。
人类还经历过若干次小行星与地球擦边而过的经历,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也给了人类更多的警示。如2019年7月25日,一颗被命名为2019 OK的小行星在与地球7.2万公里的地方擦肩而过,这只是地球直径的不到六倍!
2019 OK大小为57*130米,时速为8.85万公里。撞击地球的能量可达500多万吨TNT当量,是广岛原子弹威力的387倍!更令人后怕的是,这颗小行星一直没有被监测到,直到掠过地球前1个小时才被发现,如果它真的撞上来,人们完全防无可防躲无可躲。
小行星防范已经成为世界大事为了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科学界早在上个世纪就有所行动。最早动手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1967年他们就首次在课堂上提出小行星防御的课题,研究如果知道某个小行星要撞击地球,如何应对的问题。
从此,全世界许多有远见的科学家们不断致力探索避免小行星撞击的方法,提出动能撞击、引力拖曳、核弹爆破等等办法来避免对地球的威胁,但迄今尚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方法。大家形成的共识就是,对于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发现得越早越好。
因此预警和监测十分重要。联合国在2008年就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开始叫太空探险家联合会。在2013年俄罗斯小行星事件以后,国际上进一步认识到预防小行星危害的迫切性,由此正式创建了“国际小行星预警小组”。
别看只是一个“小组”,但其可调动的力量却十分庞大。这个组织由全球各地科学家、天文台和空间机构组成,并共享新发现的信息。一旦发现小行星可能威胁地球的情况时,就会通知成员国,并由联合国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启动执行令小行星偏离轨道的任务。
撞击小行星令其偏离轨道的大戏即将上演科学家们已经多次进行过撞击小行星的试验,如2005年,NASA就发射了一颗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对临近地球的坦普尔1号彗星实施了深度撞击,撞击坑直径达到了200米,深度达到30~50米。
从2017年开始,NASA又启动了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任务,这是旨在针对未来小行星威胁时进行的一次实战预演,任务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射一艘航天器,高速撞击一颗接近地球相互环绕的双小行星其中的一颗,以此改变其运行轨迹。
这不是设想,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碰撞。经过几年设计及建造,DART航天器已经于2021年11月发射,目标是一个叫“迪蒂莫斯”的双小行星系统,其主星Didymos大小约780米,2.26小时自转一周;次星Dimorphos直径约160米,11.9个小时绕主星公转一周,两星间隔大于1公里。
这个双星系统虽然轨道距离地球较近,但不会撞向地球,因此这次试验只是一次演习。
DART航天器尺寸为1.8*1.9*2.6米,发射时质量约610公斤,携带着约50公斤肼推进剂和60公斤氙气,撞击任务执行时质量约为550公斤,撞击速度每秒约6.6公里,撞击目标是那颗叫Dimorphos的次星。
科学家预计撞击结果会在这颗小行星表面形成10米的撞击坑,并让其公转速度改变1%,从而影响整个双星系统轨迹的改变。通过认真观测这次撞击的结果,将得到许多宝贵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就可以得到未来小行星向地球奔来时,采用多大力量多大角度的撞击可以让地球躲过一劫。
DART航天器预计将在2022年9月26日至10月1日之间与“迪蒂莫斯”相遇,届时将会把握时机舍身一头撞向Dimorphos,此时的“迪蒂莫斯”距离地球不到1100万公里,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望远镜实现最高质量的观测。
这将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与天体搏斗的大片,相信NASA会进行实况转播,各位朋友切莫错过。不过我们这里如果不转播就遗憾了,各位怎么看?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441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时空通讯,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