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秒锯掉一条腿!没有麻醉术之前,外科手术竟是“速度竞赛”?
时间:2022-07-07 07:18:2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学中心 栏目:头条 阅读:48
审核专家:朱广思
北京科普作协会员
1846年的英国伦敦,一位病人的截肢手术即将进行。此刻的他正躺在手术台上注视着医生,医生的身边有两位助手,随时准备着按住病人以防他剧烈挣扎,但是今天的医生并没有发出指令的意思,而是将一根橡皮管连接在他的嘴上,橡皮管的另一端连接着一个装有乙醚的烧瓶。他告诉病人:从此刻起需要通过这根橡皮管呼吸,然后就去取手术刀了。这时候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房间里唯一的声音就是病人急促的呼吸声。
仅仅过了两三分钟后,病人开始变得安静起来,医生从他的嘴里取出橡皮管,将一块沾有几滴乙醚的手帕放在他的脸上,然后迅速开始了手术。仅过了28秒,病人的腿被成功锯了下来。又过了几分钟,病人从昏睡中醒来,嘴里喃喃地说:怎么还不开始,快让我回家。一旁的人忍不住开始哄笑起来。而兴奋的医生则对众人大声宣布:“美国佬的把戏”成功了!
罗伯特·李斯顿
来源丨维基百科
这位医生名叫罗伯特·李斯顿,他是那个时代的英国最富盛名的外科医生。而他所主刀的这台手术,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台由乙醚进行麻醉的外科手术。
在麻醉术发明之前的手术是什么样子的?麻醉术发明的过程汇聚了哪些医生和人物的独特贡献?让我们打开历史的画卷,为大家展现一段曲折发展的医学历史。
没有麻醉术,手术怎么做?
最早的外科手术并不像我们印象和传说中的那么的凶残和血腥,在17,18世纪,外科手术只局限于有限的几种类型,如包扎伤口,刺破脓包,固定骨折,绑疝气等。一方面那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不会罹患过于复杂需要进行手术的疾病;另一方面长时间或者精度要求极高的手术也超过了早期外科医生的技艺和水平,除了剖腹产这种万不得已的情况,医生们一般是不会选择用手术来给病人保命的。
但随着火药的发明,新式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和医疗的形态:子弹和炮弹的碎片往往深入人体,造成比冷兵器时代更为严重的创伤,稍不留神就会引发严重感染和复杂的全身症状,因此越来越需要在伤兵体力尚存,身体机能未受太大影响的时候尽快完成截肢。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伤和车祸也开始发生在城市中,很多人因交通事故骨骼碎裂,而胳膊和脚一旦不慎被运转的机器卷入,也会导致严重的内外损伤,越来越紧急和复杂的病情让外科手术逐渐成为了医生和病人的理性选择。
18世纪医学书中描写截肢的画面
来源丨维基百科
1789年,法国军医帕雷发明了“钳夹止血法”,外科医生们从此获得了有效的止血手段,病人不再死于失血过多,手术迈出了安全的第一步,但是术中的疼痛和术后的感染仍然阻碍着手术挽救生命的过程,没有麻醉和消毒,手术的过程更多的保留着医学最原始的状态:直面血肉模糊的场面。
那时候的外科手术室更像是一个音乐厅,手术台放置在一个圆形的、隔音效果良好的剧场中央,四周环绕着层层增高的高台以供围观者站立(在没有消毒概念的时代,这类做法十分普遍),手术台上也没有无影灯,更没有人戴口罩和手套,最特别的是手术室中往往会配备几名特殊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不是递送手术设备,而是在患者难以忍受疼痛的时候,配合医生将病人按住。以便让手术顺利完成。
早期的手术室 来源丨维基
范尼·伯尼(Fanny Burney) 是19世纪初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曾经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了乳房切除术,尽管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她还是幸运地从手术中康复,并且仍然生存了29年,但是一旦触发这段记忆,她仍然会不寒而栗。
年轻的医生济慈刚从医学院的外科专业毕业时“怀有极大的抱负想要为改变世界做点什么”,但是在经历了几次手术后,他断然放弃了这项风险高又令人饱受痛苦的职业,转而成为了一名诗人。
英国小说家弗朗西斯·伯尼(即范尼·伯尼)
来源丨维基百科
对于那个时代的患者来说,一旦万不得已选择了手术,无疑是半只脚踏进了鬼门关。而唯一的安慰就是医生的手术速度了。迅速的手术不仅仅会缩短疼痛的时间,亦可以降低感染的几率,那个时代的外科手术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者的敏捷,刀锋的锐利和神态的镇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痛苦。
当时的外科医生就像现在的运动员一样,致力于刷新手术的时间和速度记录,1824年,一名叫阿斯特利·库珀(Astley Cooper)的医生花了20分钟从髋关节截断一条腿;十年后,詹姆斯·赛姆(James Syme,1799-1870)只用了90秒就做到了。
美国南北战争中受伤截肢的士兵形象
来源丨维基百科
法国的多米尼克·拉里(Dominique J.Larrey)医生曾经在波罗蒂诺战役中创造了24小时内做完200例手术的记录,平均每七分钟就会完成一次截肢,但是他之所以名垂医学史,并不是像某些文章宣传的那样因为速度,而是因为他首次创立了用于急救的马车和战场上的分诊救护。另外不能忽略的是,尽管他的速度很快,但由于条件所限,手术的死亡率仍然高达百分之五十。
缩短手术时间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味追求速度,外科手术也不能向精细和复杂发展。
麻醉术的发现:由“准医学家”推动的历史
面对病人的痛苦,外科医学急需变革。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外科医学界仍然奉行快速手术的原则,少数医生会尝试使用催眠术,改进沿用了千百年的草药麻醉,但大多数人的精力还集中在刷新手术的速度上。
不过还是有一批人在密切关注着无痛苦手术的技术发展,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处于正统医学边缘位置的牙医。
19世纪初期口腔医学刚刚兴起,还没有得到医学界的普遍承认,但是行业的开拓者们在努力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技术水平。在这个时期镶牙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如果想镶牙就往往需要先拔牙,而没有麻醉的拔牙意味着什么,大家回忆下自己治疗龋齿的经历想必也能感同身受。
一幅18世纪的假牙
来源丨维基百科
病人宁愿忍受一口烂牙的折磨也不肯接受拔牙手术的消极态度阻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也给口腔医生带来了现实的生存压力,那个时代的牙医们对于任何可能消除疼痛的物质和方法都抱有着浓厚的兴趣。
此时正值一个化学大发展的时代。牙科医生们的灵感就是在这个大发展的副产品——气体表演秀中获得的。自从发现氧气开始,人们开始对各种看上去与空气别无二致、但是性质却大相径庭的“特殊空气”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好奇心。
1844年,一位自称为“化学教授“的美国人考尔顿(Gardner Quincy Colton)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一场气体表演秀,当地的一位牙医霍勒斯·韦尔斯(Horace Wells)也位列观众之中。
韦尔斯擅长假牙制作,也同样是一位热衷于寻找消除疼痛方法的牙科医生。在表演中有个东蹿西跳的志愿者不慎撞到了小腿,回到座位后,韦尔斯问起他的腿怎么样:令人感到异常惊讶的是,伤虽然严重,但是那个人却回答说什么感觉都没有。韦尔斯立即意识到是吸入的气体钝化了疼痛,询问了考尔顿这种气体的名称后,他得到了回答:这种气体正是笑气。
一氧化二氮(笑气)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来源丨维基百科
表演结束后,韦尔斯医生说服考尔顿把制作笑气的装置带到他的住所。第二天早上,考尔顿给韦尔斯吸了笑气,然后一名牙科学生当场给他拔了一颗牙齿,当威尔斯醒过来的时候,惊喜地意识到自己没有受到一丝疼痛。接下来的几天内,他在笑气的帮助下成功给15位病人拔了牙。
霍勒斯·韦尔斯 现代麻醉学的先驱
来源丨维基百科
被成功鼓励的韦尔斯医生打算再接再厉,联系了哈佛医学院想在公开场合演示这种无痛技术。但是想让主流医学界接受这种新方法却并不那么容易。
在韦尔斯医生当众展示的那天,做开场介绍的外科医生,哈佛医学院约翰·沃伦(John Collins Warren)教授明显表露出了怀疑:“这位先生,他自称有能够消除外科手术疼痛的东西”,教授的态度让韦尔斯立刻紧张了起来。令人遗憾的是,原定要进行公开展示的患者临时拒绝了手术,虽然现场的一位男同学自告奋勇作为志愿者要求韦尔斯为他拔牙,但是在手术过程中这位同学仍然发生了躁动、并发出了呻吟声。
展示失败了,观众们发出了嘲笑声,一些抱有敌意的人甚至表示“这就是一次骗子的骗术“,在一片奚落声中韦尔斯尴尬地离开了,从此不再公开展示他的麻醉方法。
在观众席中还有另外一名牙科医生,威廉·莫顿(William T.G.Mroton),不久之后,他也将参与到麻醉气体的研究中来。
威廉·莫顿
来源丨维基百科
和韦尔斯一样,莫顿同样是一名出色的假牙设计者。他一直致力于麻醉药物的寻找,不过他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当时常被用于取乐的气体——乙醚。
与韦尔斯相比,莫顿更为谨慎一些,在病人身上检验效果之前,他决定先在家里的物品上面试一试效果。他先后用乙醚测试家中的小狗和太太养的金鱼,在得到积极的结果后,他决定把这场实验进行到底:用一块浸泡了乙醚的布蒙住自己的脸。
过量的乙醚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但幸运的是在失去知觉后,布从他的脸上掉了下来。过了漫长8分钟,莫顿终于苏醒过来,这场揪心的自体实验终于宣告结束。
乙醚的分子结构模型
来源丨维基百科
醒来后的莫顿开始致力于制造一个设备来有效控制乙醚的吸入量,1846年10月16日,在麻省总医院的亨利·比奇洛医生(Henry Bigelow)的安排下,莫顿再一次向医生和观众们做公开展示:一位叫作吉尔伯特·阿伯特(Gilbert Abbott)的管家,因为颈部的血管瘤而需要做切除手术,主刀的医生仍然是约翰·沃伦教授,而莫顿医生则需要在过程中提供麻醉的技术。
手术当日,莫顿医生迟到了,赶到现场的他显得十分疲惫,第一次展示的前夜,他一直工作到深夜,持续不断地调整着第二天将要使用的乙醚吸入器。尽管神色匆忙,他还是稳住了情绪,询问病人:“你害怕吗?”“不,我将按照你吩咐的去做。”被绑在椅子上的病人回答道。于是莫顿医生将乙醚吸入器对准病人,不一会他就陷入了沉睡的状态。
乙醚的第一次应用
来源丨维基百科
现在,可以进行正式的切除手术了。圆形剧场的各个角落里都是一片近乎死亡般的寂静,在场的每个人不安地期待着,似乎能预料当手术刀刺入敏感的神经时,病人那一阵阵痛苦的尖叫声,但几秒钟后,人们意识到这样惊悚的场面并没有发生,手术在按照既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血液从被切断的动脉中喷射出来,病人静静坐在那里,医生专注地在做他的工作……25分钟后,颈部的肿瘤被成功切除。被麻醉效果所震惊的沃伦医生兴奋地向观众们宣布:先生们,这不是骗术!
麻醉术成功的消息开始在世界上传开,介绍莫顿来麻省总医院进行展示的亨利·比奇洛医生专门为他撰写了一篇论文,并于1846年11月3日在美国科学与艺术学会当众宣读给了医学同行们。一位叫作Holmes的作家在和莫顿医生的通信中,为这项新技术提供了一个正式的名称:Anesthesia。An是希腊语中“没有“的意思,esthesia则代表“知觉”的含义,”麻醉术“一词就这样被确定下来。
正在接受麻醉术的孩子
来源丨维基百科
在莫顿医生进行演示的63天后,一位英国牙医利用乙醚麻醉拔除了一颗位置很深的臼齿。在了解了乙醚麻醉术的实施细节后,英国外科医生罗伯特·李斯顿实施了欧洲大陆第一例麻醉截肢手术,这便是在本文开头所叙述的这一幕。
数千年来一直伴随外科手术的疼痛终于告别了历史的舞台,在麻醉的保障下,外科手术结束了血肉横飞的蛮荒时代,开启了新的发展旅程。
结语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这是一段充满了曲折和运气的历程。实事求是的说,任何一项医学进步依靠的都是证据,如果要求医学同行们走出学术上的舒适区,或者打破现有的医学界共识,那几乎都得要有设计精良且执行到位的临床试验才行。
文中的两位医生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自体实验也显示了非凡的勇气,但这样的尝试仍是粗糙的,因此他们开创的事业受到同行的质疑也是非常自然的结果。幸运的是,他们最终成功了,在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麻醉传遍了世界。
纪念乙醚在麻醉术中的第一次应用的纪念碑
来源丨维基百科
令人遗憾的是,莫顿医生从公开展示的一刻起,就为了保护自己的发明成果陷入到了无休止的纠缠当中,耗尽了时间和家财却一无所获。好在一切纷争散尽后,我们仍然能够记得他和其他开拓者为了医学进步所做的一切。
正如莫顿医生的墓志铭:在他之前,手术是一种痛苦,在他之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443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学中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火车车钩多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