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满天乱飞的白蚁,还可以油炸吃?

满天乱飞的白蚁,还可以油炸吃?

时间:2022-07-07 07:22:3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蝌蚪五线谱 栏目:头条 阅读:50

刘畊宏边直播边打白蚁话题上了热搜,蝌蚪君这才知道,上海最近遭遇了白蚁大军。

回头想想,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白蚁出没的时候,大量白蚁聚集,开启大型相亲现场。

图片

人还没复工,白蚁先复工了

看得我密集恐惧症都犯了

在南方呆过的蝌蚪君也见过白蚁婚飞的场面,事后留下一地的白翅膀,捡起一个仔细一看,还挺好看的。

而且你可能不知道,这世界上是有人吃白蚁的,用油炸一下,一口一个,还挺香。

图片

白蚁不是蚂蚁,是蟑螂?

图片

听到白蚁这个名字,你是不是以为它是一种蚂蚁?实际上,白蚁与蚂蚁没什么亲缘关系。

蚂蚁属于膜翅目蚁科,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进化上比较先进,与蜜蜂、胡蜂等蜂类有近缘关系,有翅成虫的前翅大于后翅。白蚁在进化上比较原始,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有翅成虫的前后翅近乎等长,翅长远远超过身体长度。

更让你吃惊的是,白蚁其实与蟑螂是亲戚,同属蜚蠊目Blattaria,都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

白蚁具有社会性,可以说是“社会性的蟑螂”,难怪大家那么怕白蚁......图片

图片

好吧,就不给大家配蟑螂的图了

图片

一地的翅膀是它们相亲过的痕迹

图片

白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巢群中个体间等级森严,不同类型的白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也有蚁后、蚁王、兵蚁、工蚁。

蚁群中的个体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繁殖型和非繁殖型。繁殖型白蚁又称繁殖蚁,指有性的雌蚁和雄蚁,顾名思义,它们承担着繁育后代的任务。

非繁殖型白蚁指没有繁殖能力的白蚁,没有翅膀,且生殖器官已经退化,根据其在蚁群中承担的任务,又分为工蚁与兵蚁。

图片

这两天出来“吓唬”人的就是繁殖蚁中的长翅型繁殖蚁,性发育的长翅型繁殖蚁,会选择闷热的傍晚或雨后离开巢穴并起飞,成千上万的婚飞蚁会聚集在空中“相亲”,看上去密密麻麻,有点吓人。

而相亲交配结束后,它们会落地,脱落翅膀,然后寻找合适的场所交配并建筑新巢,繁殖后代。所以在事后我们会看到地上落了一地翅膀......

图片

白蚁的有害和无害

图片

看到白蚁大家是不是很害怕?其实可以不用担心,白蚁有翅成虫不具有破坏性,不会主动攻击人,不咬人也没毒性,也不会传播疾病。

我们需要防范白蚁是因为它虽对人影响不大,但对林木、建筑等的危害极大,它们会对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山林果园以及通讯设备等造成严重危害。白蚁中的乳白蚁和散白蚁对我国房屋建筑造成危害较大,它们在扩展过程中会破坏房屋地基,严重时会导致墙体破裂、房屋倒塌,很多古建筑也容易受到白蚁的危害。

不过事情总有正反两方面,在生态系统中,白蚁也有自己的作用,如白蚁在分解死亡树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白蚁还可以吃呀图片~

你看,就在大家讨论如何灭治白蚁的时候,吃货们已经在研究上怎么吃白蚁了。

图片

别说,白蚁还真的能吃,很多地方还会吃白蚁,和其他可食用昆虫的做法差不多,用油炸一下,炸到金黄酥脆就可以。

图片

据说味道还可以,看得我也想吃。

图片

近期还有哪些虫虫需要防范?

图片

最后再说个正事。

天气越来越热,各种虫子出没,近期除了白蚁,还有一些虫子需要我们小心防范。

首先是蜱虫,最近有新闻报道河南有老人因为蜱虫感染病逝。

图片

每年4-10月是蜱虫的活跃期,它们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背部、腋窝、腹股沟和脚踝下方。

假如蜱虫咬伤或穿透了你的皮肤,不要急着强行将它清除,在蜱虫上涂抹酒精可以协助放松,再用镊子去除。假如伤口部位有继发感染,需要必须抗炎医治。

值得防范的还有隐翅虫,隐翅虫体内有一种强酸性毒素会引起皮肤急性炎症,沾染皮肤后会出现红斑、水疱、脓疮甚至糜烂,有的还会出现发烧、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如果它落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拍死它,而应把它弹走。如果被咬,记得就医。

胡蜂。如果你不小心惊扰到了胡蜂,就有可能会被蛰。所以遇到飞来的胡蜂也一定不要扑打,让它们自行飞走就好了。

还有蜈蚣,被蜈蚣咬伤后会有剧烈疼痛、瘙痒,甚至是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及昏迷、局部组织坏死等。被蜈蚣咬后要及时就医,如果无法立即就医,先用石灰水、小苏打水等碱性液体冲洗伤口,然后包扎。

当然还有一种大家最讨厌的生物——蚊子。蝌蚪君和蚊子斗智斗勇二十多年,物理防蚊法(穿长衣长裤、安装防蚊帐等)、化学防蚊法(电蚊香、喷驱蚊水等)都用过,可还是敌不过。

不过蝌蚪君还是建议找一个更招蚊子的对象,来帮你挡,亲测有效。

最后问一句,你吃过油炸白蚁吗?

END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461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蝌蚪五线谱,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