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太空加工有新招,航天器残骸变废为宝

太空加工有新招,航天器残骸变废为宝

时间:2022-07-07 07:23:09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航天报 栏目:头条 阅读:41

近日,美国1枚猎鹰9火箭发射了大量商业载荷,其中1个载荷仅仅在太空运行了数小时就再入大气层烧毁,却引起了航天界的高度重视,认为它对未来的火星任务、太空制造行业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助力太空垃圾再利用。

节约成本太空“淘金”

这个任务叫做“火星前哨演示-1”,载荷比较简陋,甚至算不上完整的卫星,只是功能模块。“前哨”暗示:火星任务更像是展望远大目标。而根据项目发起人的解释,任务载荷的首要目标是在太空里演示切开金属,却又不产生切屑。

从事过金属切削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什么材料的刀具,只要与金属高速接触,必然会把一小部分金属剥离下来,变成细小的金属碎屑。在机械加工车间里,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切屑,也是工厂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

在地球上,这些金属碎屑可以作为冶金原料,加入机械制造行业的大循环。但在太空至今还没有规模化收废品服务,又是微重力环境,如果按传统方式进行金属切削,切屑就会以数公里/秒的高速乱飞,威力恐怕比机枪子弹扫射还可怕。

那为什么要在太空里切削金属呢?因为项目发起人认为,人类当前的航天器制造模式实在太烧钱了!无论是卫星、深空探测器,还是飞船、空间站,都是在地球上造好后发射到太空里,一旦到寿,往往变成太空垃圾,难以回收。而航天器上的材料大多是高性能、高价值的,直接抛弃太可惜了。此外,为了把航天器送进太空,往往还要使用火箭上面级,又增加了成本。火箭把大质量航天器送入太空,使其达到足够的速度和轨道,还需要消耗大量价格不菲的航天推进剂。

随着商业航天如火如荼,节约成本逐渐受到航天业者的关注。美国SpaceX公司等已经实现了火箭第一级回收复用,那么已经报废的在轨航天器是不是也能考虑“变废为宝”呢?

在太空环境中制造及回收在轨航天器,是航天界长期研究的课题,但截至目前还远远没正式大规模实践,毕竟这方面的难度比地球上的电子产品回收要大得多。

作为高度集成化、异常复杂的工业产品,航天器由不计其数的电子元器件、精密机械零件组成,使用金属、陶瓷、橡胶及各种复合材料。仅以金属为例,既包括航天器结构主体材料铝合金,又少不了合金钢和钛合金,有些位置还要用上金、银、铂等贵金属。随着航天电子设备发展,除利用铜、锌等传统金属材料,锂电池等供电装置也越来越复杂。

从理论上讲,太空“淘金”活动大有“钱”途。最受欢迎的应该是电路板,因为在电子器件的触点上需要涂覆金、银、铂等,只要用特殊液体溶解再提炼,就有希望获得大量贵金属。

可惜暴利的背后是高难度。在地球上,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繁琐复杂,仅拆卸、分解作业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但这在太空中是不现实的,特别是把不同属性的材料分解,航天员将面临很大风险,只能期待人工智能技术进展到新阶段。

模拟切火箭暗藏玄机

“火星前哨验证-1”任务发起方、美国纳堆叠公司高级副总裁米歇尔·史密斯表示:“如果人类想进入深空,去火星,去其他地方,必须在太空中建造航天飞行器,而不是完全依赖从地面发射所有部件再组装。‘火星前哨验证-1’任务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第一步。今后还有更多载荷用来验证太空金属切割、焊接等技术。”为进一步降低成本,这些金属同样没必要全部从地面发射,太空垃圾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据介绍,“火星前哨验证-1”功能模块包括6个组成部分:测控天线、测控无线电设备、有效载荷、有效载荷天线、有效载荷无线电设备及服务平台。其中,服务平台能为有效载荷提供电力、热控和结构支撑。整个模块相当简约,甚至连姿态控制分系统都没有。

服务平台上没有常见的太阳翼,仅安装了2块锂电池。这就意味着它不可能在轨工作很久,本次任务中有效演示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具体来说,“火星前哨验证-1”的有效载荷是密封盒子,里面有3片耐腐蚀钢样品,材料和美国即将发射的火神-半人马座火箭上面级外壳相同,大概只有商场优惠券那么大。最重要的设备是美国麦克萨尔公司开发的1台机械臂,前端装有切割工具,可以高速转动,利用摩擦产生的高温来把耐腐蚀钢切开,基本不会产生切屑。

根据2个摄像头提供的操作现场视频,机械臂沿弯曲路径切开了3片金属样品。红外热传感器时刻采集数据,监控整个试验过程。视频和数据都已及时发回地球。

下一个阶段,纳堆叠公司打算在远地点538公里、近地点531公里、倾角97.5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开展类似试验,未来加工目标包括报废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根据试验材料来看,为谨慎起见,纳堆叠公司瞄准火箭上面级作为太空切削加工对象。火箭上面级的结构相对简单,虽然也有一些电子元器件,但主体还是外壳、储罐、发动机等圆柱形金属构件,主要材料是铝合金和合金钢,用机器人来处理更有可行性。

事实上,把火箭上面级切削成碎片只是第一步——获取太空制造的原材料。接下来,可以考虑把火箭上面级改造成新的航天器,但面临的难度相当大。毕竟航天器设计、制造离不开复杂的工艺和工序,在地球上都是高难度工作,在太空中用废旧器材来制造,连安装精度都难以保证。

从项目名称含有“火星”来看,外界大概可以推测:纳堆叠公司的主要目标并非直接在太空里制造成品,虽然不排除简单加工一些实验舱段,但重点是把太空垃圾处理成原料状态,再运送到火星附近大规模利用。

如今,太空3D打印是航天制造研究的热门领域。如果能在太空中把铝合金、合金钢等还原成粉末状态,提供给3D打印机,就能制造出复杂的新零件。但在太空里很难部署重型金属粉碎机,那么先派机器人把报废航天器切成小块,再转运、粉碎,或许是可行的方案。

然而,这将带来新问题:在无国境的宇宙空间里,报废航天器属于什么性质的资产呢?完整的报废航天器可能相对容易确定“所有权”,那么某种程度的碎片呢?不难预计,只要在轨回收再利用技术大规模铺开,太空垃圾重新拥有价值,企业组织之间、国家之间的纠纷必然愈演愈烈。因此,畅想太空垃圾变废为宝,不仅要攻克技术难题,也不能忽视法律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463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航天报,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