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号”在月球天边发现神秘小屋
时间:2022-07-07 07:29:3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55
2021年10月29日下午
“玉兔二号”从月夜甜美的
酣眠中醒来
如期开始了它
第36个月昼的探险之旅
在探险的过程中
“玉兔二号”发现
一个突兀的立方体物体
像一个“神秘小屋”
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在这趟旅程中
“玉兔二号”驶出
撞击坑包围的复杂地形
并且翻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陡坡
抵达新的休眠点后
“玉兔二号”对周围的天际线
实施了环拍
而将环拍图片放大
发现北侧天际线处
一个突兀的立方体物体
像一个“神秘小屋”
这一“神秘小屋”的发现
也让网友们“脑洞大开”:
“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广寒宫”
“广寒宫站A出口”
“嫦娥住的小屋”
发现“神秘小屋”
历经“坎坷”
在第36个月昼开始后
“玉兔二号”迎来的第一个挑战
就是复杂的地形
东侧大型撞击坑密布
形成了C型包围
西北方则是隆起坡度高达10°的
群岭搭配两个撞击坑
它们将“玉兔二号”
牢牢地限制在“夹缝”中
“玉兔二号”后续行驶路线月面态势图,图自“我们的太空”公众号
尽管沿着正北偏东方向
(红色虚线所示)
似乎有突围的希望
但“玉兔二号”也对后续路线
略感担忧
从等高线图看
东北方向等高线虽然相对稀疏
但在视野尽头处又隐隐有闭合之势
也许仍会是一片陡峭地形
最终
“玉兔二号”选择进行了
一次“爬坡挑战”
停在了月午点
当前地形等高线图,图自“我们的太空”公众号
此时
月午点的感知图像显示
“玉兔二号”走到了一处
三面环坡的位置
无论从哪个方向移动
都有可能遭遇车体溜坡
面对两个大型撞击坑拦截
坡脊后的地形暂不明确
以及陡峭坡度
致使无法完成休眠等风险
通过月面态势图对照分析
发现正北方三个撞击坑的中间
正好还存在着一片未知的区域
北上爬坡后
“玉兔二号”终于突破重围
抵达休眠点
此后
“玉兔二号”在落月后
首次抬头环视四周
对周围的天际线实施了环拍
并将环拍图片放大
一格一格慢慢欣赏
突然
北侧天际线处一个突兀的立方体
引起了“玉兔二号”的注意
这个物体刺破了天际线的蜿蜒
仿佛凭空出现的“神秘小屋”
旁边横亘着一个大型“幼年”撞击坑
那会是外星人迫降后建起的家吗?
还是前人探月的先驱航天器?
天边的“神秘小屋”,图自“我们的太空”公众号
“玉兔二号”一边将这个发现
告诉地球上的科学家们
一边迫不及待地
前往那里一探究竟
经过测量
天边的“神秘小屋”
距离当下位置约80米
预计经过两到三个月昼的跋涉
就可到达目的地
月球上一昼夜
约等于地球上28天
一个月昼约为14天噢~
快算算“玉兔二号”何时到达!
“神秘小屋”引发
国外天文爱好者广泛关注
国外一媒体平台上
一个名为“Latest in space”的
天文资讯账号就发布推文
介绍了“玉兔二号”在月球发现
“神秘小屋”的消息
截至北京时间12月6日晚间10点
该条帖子获得了超过2800次转发
2500次引用以及1.6万个点赞
有想象力丰富的网友表示:
“天空中有那么多星星
怎么会有人认为
我们是整个宇宙中
唯一的生物呢?”
不少好奇又心急的
网友都很关心
相机像素为何如此模糊的问题
对于这些人的观点
有网友解释:
“那是你不知道
那样的东西有多远
在月球上测定距离
是很困难的”
“月球上古代文明的建筑?”
“玉兔二号”登陆月球背面
超1000天
“2019年1月3日
我和嫦娥四号姐姐
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我们是全世界
第一个到达月背的!”
“一粒棉花种子发芽
长出嫩叶啦
这是我们送给
月球的第一份生命的礼物~”
蟾宫覆纱终揭面
踽踽独行逾千天
2021年9月30日03时50分
“玉兔二号”月球车完成唤醒设置
进入第35个月昼
这一天对它来说
还有一个特殊含义
“玉兔二号”月面工作1000天
作为一个设计寿命为
90个地球日的探测器
“玉兔二号”以远超预期的工作状态
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
创造了多个举世瞩目的成绩
“玉兔二号”在过去的1000天里
是充实的
是金光闪闪的
也是脚踏实地、努力得来的
回归每个成果的原点
是遥操作团队的步步规划
是长管团队的长期守护
也是众多支持团队的鼎力相助
每一个成果的获得都来之不易
中国乃至全人类
对月球的了解
都在“玉兔”小小车体的
一步步移动中累积
更多奥秘的揭示
也在一次次反复腾挪分析中实现
每一帧数据的获取都来之不易
从规划设计到上行下传
从深空测控站到“鹊桥”中继星
“玉兔二号”的每一步
都是万众一心
大国工程的体现
也是中国航天迅猛发展的实力代言
星辰浩瀚,求索无疆
小兔子,加油!
期待早日达到“神秘小屋”
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编 辑丨吴 怡
校 对丨张 颖
校 审丨孙小千
值班编委丨连李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微博@海客新闻、@央视新闻、观察者网客户端、网友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475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