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卖的炊饼是啥玩意,值多少钱一个?
时间:2022-07-07 07:29:4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时空通讯 栏目:头条 阅读:52
现在人们熟知的武大郎,主要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中卖炊饼的武大郎。但网络上,好事者对武大郎有多种考证,有多种人格和说法。那么武大郎到底是何许人也?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里,武大郎是武松的哥哥,身高不满五尺,且面目丑陋,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绰号:三寸丁谷树皮。元明时期,中国1尺约合31厘米,这样武大郎的身高就约155厘米,是个矮个子,但非侏儒。一些影视作品中将武大郎描述为一个侏儒,是过于矮化了。
话说这个这个武大郎人丑却勤劳,依靠卖炊饼为生,而且还一度还运气特好,阴差阳错娶了个天仙般美貌的老婆,叫潘金莲。但他死就死在这个漂亮老婆身上,在王婆设计引诱下,潘金莲禁不起暴发户西门庆的勾引,苟合通奸在一起,后被武大郎发现捉奸,西门庆和潘金莲为了掩人耳目,达到长期厮混的目的,合谋用砒霜毒死了武大郎。
武大郎有个弟弟叫武松,是个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英雄,在衙门当差,出差回来看到哥哥突然死亡,觉得可疑,通过一番调查,发现了西门庆和潘金莲通奸并谋害其兄的证据,将他们杀死为哥报了仇。
武松被判刑后几经周折磨难,最终上了梁山,成为一百单八将之一,排在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员地煞星中的第十四位,星宿名为天伤星,诨名(绰号)行者武松。
一些典籍和传说中的武大郎
据河北省《清河县志》记载,武大郎为清河县武家那村人,姓武名植,幼时曾称为大郎。武植出身贫寒,但聪慧过人,崇文尚武,中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娶妻潘金莲,乃贤良温顺大家闺秀,为贝州知府千金,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爱非常,共育4子,白头偕老。
武大郎为官清廉,治理河患,为民除恶,治下乡民交口称赞,离任时敬送万民伞。
据历史记载,山东阳谷县的确有过一县令叫武植,任职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在任达21年之久。而据晚清《蕉轩随录》记载:“明初有阳谷知县武姓者,甚贪虐,民人切齿,呼之为武皮匠,言其剥割也,又呼为卖饼大郎,言其于小民口边求利也。”
这个记载将阳谷县知县武植描述得是个贪虐害命之徒,与《清河县志》描述恰恰相反。但不管哪种描述,似乎都没有一个卖炊饼的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哪一个更可信呢?
历史是人写的,故事是人编的
据现在《清河县志》主编表示,《清河县志》是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开始首次修撰的,先后经过7次重修,其中都没有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任何记载,一直到现代,因为当地民间传说甚多,才在新编的《清河县志》中收录了有关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但并非传记形式,而是以民间文学的形式收录。
由此可见,《清河县志》中的武大郎并不可靠可信。而明朝的确也有过一个武植,却不是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而是一个县令或知县,这个县官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名声,人们把他称之为“卖饼大郎”,意为从老百姓口中求利的人。或许这个“卖饼大郎”就是买炊饼大郎的来历?
但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文学家,明初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一个叫武植的进士,而施耐庵在洪武三年(1370年)就去世了,因此,他笔下的武大郎绝非1403年以后的武大郎,更非1550年以后才开始修订,前7版都没有,后来加上去的民间故事武大郎。
那么施耐庵笔下的武大郎到底是什么来历呢?而且那个《水浒传》里的武大也是出自清河县,流落到山东阳谷县,还真有这么巧?其实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水浒传》本来就是根据一些民间传说和作者的喜好编撰出来的,就像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里面的人物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但现实中谁也不完全是故事里的人。
网络上还有一些传奇故事,把武大郎的来历越编越玄乎,但这些都有些牵强附会,到底是施耐庵根据现实中的一些传说编出了这个武大,还是现实中根据《水浒传》故事编造出了虚拟的真人,各位就别太当真了。
如今各地争抢名人效应,连西门庆都有人哭着喊着争抢,再弄出什么匪夷所思的故事,去跟风去较真就不正常了,一个正常人对这类传言当做茶余饭后,一笑置之就可以了。
武大郎的炊饼是什么
武大郎本人没查出真人,但古代炊饼一说是有的,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馒头,但又不是古代人称呼的馒头。古代人称呼的馒头是有馅的,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包子,而把现在的馒头类面点称为蒸饼。
在古代,尤其是宋代之前,凡以面粉做的固体食物,皆称为饼,火烧的称为烧饼,水煮的称为汤饼,蒸笼蒸的称为蒸饼。蒸饼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书·何曾传》:“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意思就是蒸熟的面食药欧裂纹才好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过发酵蒸出来的开花馒头。
《水浒传》中描述,武大郎卖的炊饼是蒸笼蒸出来的,因此是蒸饼(馒头)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但蒸饼为何又变成了炊饼呢?原来是犯了某些人名讳的忌,这个某些人当然不是小人物,小人物是没有人理会什么名讳的,这个人就是宋朝的第四任皇帝赵帧(宋仁宗)。宋仁宗的名字中有一个“帧”字,与“蒸”字音调相近,那时候很讲名讳,因此在宫廷里,人们就不敢称呼蒸饼了,于是改为叫炊饼。
这一点在宋代朝散郎知汉阳军吴处厚撰《青箱杂记》里有记载:“仁宗庙讳贞(应作‘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这种叫法流传到民间,炊饼就成为过去蒸饼的通用叫法了。
因此炊饼就是现在的馒头,当然古代炊饼与现代馒头在外观形状上可能不太一样。炊饼的叫法在明朝以后就渐渐消失了,而馒头的称呼逐渐流行起来,馒头就又替代了炊饼成为通用叫法。
那么武大郎的炊饼卖多少钱一个,价值现在多少钱呢?
《水浒传》中没找到武大郎叫卖炊饼的价格,有人说明朝时期大概6文钱1个,也有人说大概8文钱1个。那么这1文钱值现在的人民币多少钱呢?
有人算过一笔账,在明朝,大概1两银子可以买1石米,1石为120斤,现在的1斤为500克,而明朝的1斤为596.8克,这样明朝的1石米就相当现在约143斤,也就是1两银子可买143斤米。
明朝的秤1斤为16两,那时的1斤为596.8克,1两就是37.3克。今天网上白银报价为4631元/千克,37.3克就价值约172.7元。而古代1两银子相当1000文钱,也就是1文钱相当现在的0.17元。
根据现在的银价计算,明代买1斤米约合现在的1.2元。但如果折合现在的米价来计算,古代的银子似乎又更值钱。现在米价1斤在1元多到5、6元不等,古代的米肯定没有现在加工这么精细,也没有这么多等级,我们按一般的米2元1斤计算,1石米143斤就价值286元。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2元1斤米计算,明朝1两银子价值现在的286元,这样,1文钱就相当现在的0.286元了。
如果按照1文钱价值现在人民币0.17元计算,武大郎的每个炊饼卖6文钱,则相当现在的1元;卖8文,则相当现在的1.36元,不贵,也不算便宜;如果按1文钱价值现在0.286元计算,每个馒头就相当现在人民币1.7~2.3元了,这个馒头就很贵了。
我觉得那时的炊饼不要这么贵,顶多三五文一个吧,你说呢?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475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时空通讯,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