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太空出差”90天,他们是这样过的……

“太空出差”90天,他们是这样过的……

时间:2022-07-07 07:30:0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63

近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现身记者见面会,这是他们自9月17日返回地面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

“太空出差三人组”返回后恢复情况怎么样?有哪些故事想和大家分享?近日,总台记者专访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身体各项机能未受影响

现已转入恢复观察阶段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阶段、疗养恢复阶段、恢复观察阶段。目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第二阶段工作,现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

图片

航天员刘伯明介绍,肌体恢复大概半年左右,“恢复快的话能达到执行飞天任务前的状态”。目前,航天员主要以慢跑的方式锻炼心肺,等身体完全恢复好后才会投入下一步训练。

图片

刘伯明表示,航天员内脏、身体各项机能都没有受到影响,失重主要改变了体液的分布。“现在在太空的神十三乘组航天员脸是肿的,看着油光泛亮感觉年轻了,其实是充血,不是吃胖了。”

初入空间站

一个人拆上千个螺丝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入住中国空间站。此前,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提前送去6.8吨物资。航天员入住后的首要任务是整理物资和安装设备设施。

图片

聂海胜介绍,整理物资和安装设备关系到他们后面的生活,要在几天之内做完。“厨房、卫生间都要装起来,也要弄好……做这些东西要拆大量螺丝,拆了以后还不能堆放,一步步很繁琐,就这样不停地在那干。”

刘伯明形容这个阶段三名航天员就像装卸工,“我拆了3000多个螺丝,最后螺丝都直冒金星。”

图片

首次出舱遇到挑战

比原计划延长了1小时

7月4日8时11分,刘伯明跃身来到了浩瀚宇宙。这是继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出舱活动即将结束时,刘伯明需要将机械臂上的操作台拆除,安装到节点舱门口的舱外工具箱上,这时他遇到了挑战。

图片

刘伯明: 操作台晃动幅度特别大,我们也在飘着,就是对不上。我一个人装不上,汤洪波又出来,我们两个人也装不上。

面对一米多长的操作台在太空中摇摆不定,刘伯明快速做出判断,“我请示地面拆分,按照出舱程序操作。后来地面采纳我的建议,给它拆分了操作。”

拆解口令下达完毕后,空间站正好飞出测控区。11分钟后再次进入测控区时,刘伯明已经将操作台安装到舱外工具箱上。

经过约7个小时的出舱活动,刘伯明与汤洪波圆满完成了出舱任务。首次出舱比原计划延长了1小时,但有了首次出舱的经验,8月21日的第二次出舱,比计划提前1小时完成。

每隔8年拿到一张“太空入场券”

聂海胜:航天员不是超人

从1998年入选我国第一批航天员,到2005年神舟六号,再到2013年神舟十号以及2021年的神舟十二号,每隔8年,聂海胜就能拿到一张“太空入场券”,执行飞天任务。如今已经57岁的他,是我国首位在轨持续100天的航天员。

很多网友因此把他比作超人,聂海胜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这个年龄能上去的人很多,只是好多人可能没有这种机会。”

图片

聂海胜:我赶上国家建立空间站的时机,又赶到了这个年龄,我训练又符合要求,我一直不停地准备。

记者:不停地准备了多久?

聂海胜:到这来就没停过。

坚持11年终圆飞天梦

汤洪波:我一直在学习学习学习

今年46岁的汤洪波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里最年轻的航天员。

对于他来说,比起日常的艰苦训练,成为航天员前漫长的等待更能磨炼他的意志。当同批战友中的刘洋、王亚平、陈冬先后飞天时,汤洪波还没有等来自己的机会。2016年,他曾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但仍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

图片

这次经历让汤洪波明白要更努力提升自己。他经常周末去单位看书,除了午饭时间,就是在研究资料。“现在任务越来越复杂,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一直不断学习、学习、学习,在学习中等待这个机会。”

图片

太空即兴创作

刘伯明:要让我在地面写,我写不出来

神舟十二号第二次出舱活动即将结束时,刘伯明曾环顾宇宙,与星空告别。

他在舱口徘徊流连了一分钟,即兴作诗与全国人民分享。“宇宙浩瀚路迢迢,亿万儿女架天桥。漫步太空人不老,中国航天接力跑。”

谈到即兴创作,刘伯明说“那时候真的就是灵感,你要让我在地面写,我写不出来,也念不出来。”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制片人/张士峰 刘斌

总台记者/董倩

策划/黄瑛 编导/丁芳 责编/王枫

编辑/张宏飞 林湘瑜

摄像/王忠仁 王扬 高忠

©央视新闻

为航天员点赞!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476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