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被蜘蛛咬伤,并不会成为蜘蛛侠…警惕多脏器功能衰竭,类似情况你要这样做

被蜘蛛咬伤,并不会成为蜘蛛侠…警惕多脏器功能衰竭,类似情况你要这样做

时间:2022-07-22 15:59:2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95

在电影《蜘蛛侠》里

男主角被蜘蛛咬了一口

成了蜘蛛侠

不过

在现实生活中

要是真被蜘蛛咬了一口

有可能是这样的↓↓↓

图片

据广东台触电新闻

佛山市居民何叔被一只蜘蛛咬伤

结果竟然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被紧急送入ICU抢救

图片

视频截图

所幸经过医院的全力救治

何叔的手臂保住了

不过由于何叔没有将蜘蛛带过来

医生也不清楚他是被何种蜘蛛咬伤

从何叔的情况看

该蜘蛛的毒性非常强

对此

很多网友表示吓到了

图片图片

图片

当前正值夏季

是昆虫“泛滥”的季节

除了蜘蛛外

蜱虫、蚊子、隐翅虫等昆虫

都有可能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你知道它们都有何危害?

又该如何处理?

蜘蛛:剧毒蜘蛛咬伤可危及生命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蜘蛛咬伤已成为急诊科中比较常见的动物致伤之一,普通咬伤仅局部疼痛,剧毒蜘蛛咬伤则可危及生命。

据国家卫健委,蜘蛛咬伤以局部症状为主,缺乏特异性的全身表现。咬伤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烦躁、焦虑、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黄疸、四肢无力、大汗淋漓、皮肤湿冷等全身表现,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炎、过敏性休克等。

防治建议

据广东疾控,预防蜘蛛咬伤最好的办法是避免与蜘蛛接触,避免触碰蜘蛛网及蜘蛛。野外工作时最好穿高帮鞋、长袜、长裤,裤脚要扎牢,戴防护手套。

被咬伤后,要立即远离被蜘蛛咬伤的地方,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庆军介绍说,尽量记住蜘蛛斑纹和颜色等特征,有条件者拍摄留存致伤蜘蛛的照片或者将致伤蜘蛛浸泡在75%的酒精中保存,同时尽量减少受伤肢体的活动。同时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早期加压包扎有利于减缓毒素的吸收,利用周围清洁水源冲洗创口,应尽早转送医院进行规范救治。

蜱虫: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疾病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介绍,蜱在我国分布广泛,与人畜关系密切,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疾病。在蜱分布区域,蜱叮咬人事件发生率较高。蜱叮咬人除了引起局部损伤,还可以导致蜱瘫痪、红肉过敏症,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人后可能导致人体发生多种蜱传疾病。

处理建议

蜱虫叮咬伤不建议自行强行取出,易将头部遗留在皮肤内,建议到就近的医疗机构由专业的医生处理。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蜱媒疾病科主任褚艳丽提醒,如若被蜱虫咬到了,需小心拔掉,切勿猛拽、扭转或强行拔出或压碎虫体,以免蜱虫涎液及病原体进入体内;最好用镊子贴着皮肤夹住蜱虫口器,缓慢向上拉出来,再用酒精、碘伏消毒伤口。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蜱叮咬或有过疫区暴露史,伴随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僵硬、抽搐、口角歪斜、意识及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必须及早到专科医院医治,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蚊子: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

蚊子活跃从每年4月开始,8月下旬达到高峰,随着秋冬气温下降,逐渐停止活动及繁殖。吸血的雌蚊是造成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在虫咬皮炎中,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是最常见的。

预防建议

“体温偏高、出汗多、新陈代谢快的人群容易招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传林介绍,由于蚊子有趋暗性,深色衣着的人,以及运动后、酒后、化妆或喷香水的人群也会更容易招蚊。在户外活动时,减少去草丛、灌木丛、树林、沼泽地、潮湿的地方,夜间应尽量不要开灯,以避免招来蚊虫。

隐翅虫:用手拍打万万不可

隐翅虫因其鞘翅特别短,仅能盖住腹部的前缘,好似没有翅膀,因此得名隐翅虫。“遇到隐翅虫,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拍打,这是万万不可的。”王传林表示,毒隐翅虫体内没有毒腺,也没有毒刺,不会蜇人,但虫体血淋巴液和生殖器内含有毒液,受压、被拍打、碾碎的时候会释放强酸性毒汁,PH为1-2,沾染皮肤后导致皮损,灼伤皮肤,引起隐翅虫皮炎。

防治建议

隐翅虫行动迅速、善于飞翔,如遇惊扰立即逃逸,因此在遇到隐翅虫时,可立即驱赶,或使用驱蚊水、蚊香等具有驱蚊虫作用的药物,驱赶隐翅虫;夜间在户外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呆在灯下,昆虫具有趋光性,容易受到光源吸引。

如果接触了隐翅虫的毒液,出现局部红肿、瘙痒、水疱、疼痛等皮炎症状,可立即用清水或碱性溶液清洗受损皮肤表面,如肥皂水,中和酸性毒液,然后及时就医。

最后提醒

无论遇到哪种动物致伤

都要尽快远离被伤害的环境

受伤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并尽快就医

综合来源:科技日报综合早前报道、人民日报健康、健康时报、广东疾控、国家卫健委等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637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