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如何通过眼睛“看到”地球磁场?
时间:2022-07-27 13:51:5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趣科普 栏目:头条 阅读:129
在地球形成之初,还是个温度极高的熔岩球体,各种元素充斥着整个球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球体逐渐“冷静”下来,铁、镍等较重的元素慢慢下沉到达地球中心,形成了今天的地核。
由于地核温度极高,这里的金属全部成为了液态,当这些液态金属移动时,它们体内的正负电荷运转速度会有差异,从而产生电流,进而产生地球磁场。
正是有了地球磁场,我们才能免受太阳风“爱的吹拂”,同时地球磁场还影响着地球上各种生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磁场提供的导航信息。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司南这种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导航的仪器。
而对于其他生物特别是具有迁徙性的鸟类,科学家也早已发现它们同样是利用磁场来作为迁徙的导航。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这些鸟类是如何感应到地球磁场来保持正确的飞行方向的呢?
要知道,地球表面的磁场强度约为0.1~1毫高斯左右,是非常微弱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鸟类的秘密被科学家“扒的干干净净”,其中关于鸟类感应磁场的重要角色也被找到,它就是隐色素,也被称为Cry蛋白,这是一类对蓝光敏感的黄素蛋白。
图为Cry1蛋白
1880年,达尔文就记录了蓝光对于植物生长高度有抑制作用,但是在之后的一百年中,科学家都没有找到植物感受蓝光的物质。
直到1980年,研究人员才发现拟南芥植物中的HY4基因是植物感受蓝光所必需的基因。
1993年,通过对该基因进行测序,才发现这段基因中隐藏的蓝光受体,正是Cry蛋白。
而在植物中发现后不久,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人体内同样存在着编码Cry蛋白的基因;之后,在果蝇和小鼠实验中,也在这些动物中相继发现了隐色素基因。
这时人们才意识到,Cry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的一种光受体蛋白。鸟类当然也不例外。
在动物体内,Cry蛋白主要集中在神经组织中,特别是与感光相关的组织中,比如视网膜就是Cry蛋白最活跃的组织之一,显然,动物体内受光调控的生理活动都有Cry蛋白的参与。
而鸟类的迁徙与导航,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发现它们也受到了光的影响。
因为鸟类在白天飞行时具有很强的方向感,在夜晚却很容易迷失方向,那么单纯的依靠地磁感知理论就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因此有人提出来:Cry蛋白实际上也参与了鸟类对地球磁场的感应。
当鸟类的眼睛被光照射后,Cry蛋白会形成一对具有自旋的自由基,而根据量子物理学中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轨道上的电子,它们的自旋方向总是相反的。
如果这种状态受到外界的因素影响,那么其中一个电子就会被激发而“脱离”。
但是在Cry蛋白中,两个成对的电子在被激发之后还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绞缠”状态,也就是说,无论双方离得有多远,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另一方,这也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这样一来,地球磁场就开始了它的“表演”。
当这对电子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后,会改变它们的自旋状态,但由于Cry蛋白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绞缠”状态,所以电子不会逃离,而是会重新回到基态轨道,然后继续受到地球磁场的激发而改变自旋状态....
这种不断循环的相互作用让鸟类能够持续的感受到地球磁场。
另外,在视网膜中不同位置上的CRY蛋白,所感受到的磁场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会造成视网膜不同区域的Cry蛋白活性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到对光的感知。
不过这并非是坏事,因为这种感光差异可以让鸟类知道自身现在的朝向,所以从鸟儿的视角来看,它们的视野中不光包括了所看到的景象,还有明暗的差异来帮助它们辨明方向。
毫不夸张的说,鸟类可谓是真正的自带导航出行。这对于路痴来说,真真真是羡慕了。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682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趣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这个饭前步骤,可以,但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