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在南京的另一条“长城”,你知道吗?

在南京的另一条“长城”,你知道吗?

时间:2022-08-03 01:37:3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趣科普 栏目:头条 阅读:97

说到长城,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个万里长城,还有一句名言叫“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长城在历史上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和明朝的修建完善,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多数是明朝时期大修后的建筑。

那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在南京,明朝的统治者也修建了另外一条“长城”。

➤关于“长城”

其实长城并不是一个特指,只是在大家的潜意识里提到长城就是万里长城。

长城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这一称呼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南京的这一条“长城”,其实也是统治者修建的防御体系。也就是现今大家知道的南京明城墙。

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集庆路(今南京),并改名应天府,“应天”就是指上应天意;

在这里,明朝开国功臣朱升提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南京“长城”的修建拉开帷幕。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此。

南京在六朝时期就是作为首都存在(名为建康)。

南京都城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南京明城墙也结合南京的地形和山水特色来修筑:南以外秦淮河是天然的护城河,北有后湖(现在的玄武湖)为屏障;东西两边各有钟山和其他山丘阻隔,四方之间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

南京明城墙环绕南京,在当时共有四层的包围式城墙,从内到外分别是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

城墙防御体系的修建是相当受重视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朱元璋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当时全国的28万民工参与进来。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才全部完工。

➤城墙的故事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耗费了约3.5亿块城砖,这些砖块来自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明城墙的砖石由全国32府148个州县共同承担。

为了保证砖块的质量,要求相关负责人和砖厂工人在上面留下名字,以便验收后的责任追究到位。砖块体积较大,单块重量可达20公斤。

南京明城墙有内城13个城门,外城18个城门,合称“里十三,外十八”。

各处城墙的修筑也因地制宜。

石头城“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修建此处的城墙,只需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仅在山顶上加筑很矮的砖墙即可。

1937年,侵华日军进入南京,战火烧到了中华门,日军的坦克车就在中华门下边,一个炮弹射出,正好打到城楼上,城楼瞬间被炸毁。

照片中还能看出,当时城楼上还挂有**“誓报国仇”**四个字,十分醒目。

让人痛心的是,当时南京的13个城楼中,中华门是唯一一个保存有明代形制的城楼。

如今现存的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

➤两块城墙砖

清末民初和抗日战争的战乱对于南京明城墙各部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京城中的正阳门,本来设有1道外瓮城和2道内瓮城,但战争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它只有一道内瓮城。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当时国力也比较弱,建筑材料较为稀缺,政府允许拆除城砖来建造一些企业、学校、工厂的宿舍。这对于古城墙的破坏也是比较大的。

在没有政府正式的文件下来之前,同时囿于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当时的民众对于南京明城墙这一珍贵的历史建筑并没有很自发的保护措施。

城墙有的地方有破洞,砖块露出,卖菜的菜农和附近的人们直接将它们搬出来,作为摆摊的工具或是休憩的凳子使用。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墙砖被如此使用着实让人痛心。

当地市民谢女士看到这一情况后,默默地“偷”走了两块砖带回家;

直到2016年11月南京明城墙管理中心开展“颗粒归仓”活动,请市民提供散落城墙砖的线索,并且免罚归还遗失的城墙砖块,用于修复古城墙。

陆陆续续有八万块砖块寻回,其中就包括这块被有心收留的砖块。

当然,南京明城墙中部分墙体缺失实在没有砖块可以修补,怎么办?

思来想去,那就用绿植吧,一来可以遮挡破烂的墙体,二来也可为灰暗的城墙增加一点色彩。比如正阳门(今光华门)就是采用四道植物墙体重塑。

南京明城墙作为南京的长城,明朝皇家档案记载明城墙长度为“周一万七百三十四丈二尺”,折合今制为34.349公里;现完整保存25.1公里。

即便有损毁,它仍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正如《明太祖实录》中所言,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制作。南京明城墙的修建是明朝军事文化的体现和结晶,是因地制宜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次创新。

南京明城墙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品,历经了600多年风雨的城墙值得我们保护。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729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趣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