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尘被蟑螂吃了?航天糗事真不少
时间:2022-08-22 15:12:5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航天报 栏目:头条 阅读:153
近日,1969年美国航天员带回地球的一小块月球尘埃样本被拍卖。与众不同的是,这块月球尘埃已经被蟑螂吃了,又被提取出来。大众听闻此事,难免感觉尴尬。其实,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糗事,这些并不妨碍科研人员克服困难,稳步前进。
国宝“月岩”是假货
如果了解蟑螂吃月尘事件的全貌,估计大家的尴尬会减轻很多。1969年美国航天员首次登月归来后,美国宇航局建造了特殊设施,将航天员、月壤等与外界隔离。在此期间,航天员接受医学检查,各种小动物(从鱼到老鼠,再到蟑螂)则暴露在月壤中,科研人员观察它们的反应。
阿姆斯特朗在 1969 年阿波罗 11 号登月任务中收集的月球尘埃样本
据悉,当时航天员带回了22公斤月壤,其中约10%用于该测试。结果表明,没有任何动物因接触月壤而严重不适。后来,8只保存完好的蟑螂被解剖,没发现任何传染性病原体的证据,也没发现月壤对蟑螂有毒或有害的迹象。可以说,这些蟑螂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帮手。
不过,另一个关于月球物品的事件则是不折不扣的糗事。
据统计,美国航天员累计从月球带回2400多块、380多公斤岩石样本,有力推动了相关研究。美国还把月球岩石样本作为外交礼物送给100多个国家,当时的荷兰首相获赠一块儿童拳头大小的岩石样本。
那位首相去世后,这块岩石样本被荷兰国家博物馆珍藏,展台位置突出,安保措施严密,就连外面的玻璃罩都是特制防弹玻璃。
2006年,“神转折”出现了。某位科学家来到荷兰国家博物馆,一眼就发现:这块“月球岩石样本”是假货!
众所周知,月球表面普遍是灰蒙蒙的,荷兰收藏的这块岩石样本却是五彩斑斓的,整体呈现红褐色。很快,地质学家检测发现,这块岩石样本是石化木——木头被常年深埋在地底后,包含的有机物会被土壤中的矿物成分氧化、侵蚀,逐渐形成化石。显然,这块石化木不可能来自月球。
更有趣的是,美国宇航局回应称,从未向荷兰赠送过月球岩石样本。那么荷兰这块岩石样本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不知是哪一方开了玩笑。荷兰方面倒是看得开,这块岩石样本至今仍被博物馆展示。
练登月不怕出事
美国航天员登月前,全过程都在地球经过详细演练,其中一个难题是重力:怎样才能在地球环境里模拟1/6重力的月面呢?当时使用的模拟器给航天员的感受不够直观,所以美国宇航局决定实施真人飞行。
由于阿波罗飞船月面着陆器还没确定方案,所以美国企业耗时14个月,摸索着制造了一个月面着陆测试载具,英文缩写LLRV。1964~1968年,美国航天员在LLRV上反复训练月面着陆,给它起了绰号“飞行床架”。
这个绰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LLRV的样子:4只着陆脚靠铝合金架子支撑,驾驶员坐在露天座椅上,中间在云台上安装了通用电气CF700-2V涡扇发动机。最初训练计划是靠涡扇发动机把整个床架推进到1200米的高空,然后减油门,模拟1/6的下降重力。航天员还可以用床架上的2部过氧化氢火箭模仿下降任务的操作细节。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时的电控系统性能有限,“飞行床架”爬升、悬停和平移都不稳妥,航天员稍不留意就操纵过度,虽然离地不高,可万一坠毁,足以酿成惨剧。
1968年5月6日,美国休斯顿附近的艾林顿空军基地,“飞行床架”在例行训练时遭遇了推进剂泄漏事故。当时“飞行床架”离地60多米高,推进剂泄漏后,其操控面迅速失效,座椅歪向一边,“飞行床架”急速下坠。现场人员无不目瞪口呆,企业代表听闻事故消息,更是冷汗直冒。
万幸当时正在训练的航天员反应极快,没一丝犹豫,瞬间启动弹射座椅,在坠地前弹射升空,4秒后降落在燃烧的“飞行床架”残骸旁边。然后,这位航天员不愧艺高人胆大,淡定自若,像没事一样回办公室写报告去了。
这位航天员就是1年后名扬世界的“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看来机会往往会给有准备的人。
太空水灾惊魂
航天员开展太空行走时,舱外航天服是唯一的安全保障。正因舱外航天服事关生命安全和任务成败,技术要求极高,既要保护航天员,抵挡宇宙辐射、微流尘等,又能精确调节内部的温度、氧气、压力等,给航天员营造舒适的内部环境,结构复杂,偶尔难免意外。
2013年,欧空局航天员帕米塔诺在执行任务时发现:航天头盔内部出现了很多小水滴。在微重力环境下,这些水滴四处飘浮,一度淹没他的口鼻,他呼吸时竟被水呛到了。不久,水滴进入眼眶,严重影响视野,导致帕米塔诺约45分钟不能睁眼。幸亏同事发现了他的异样,及时帮他返回国际空间站,避免了悲剧发生。事后,在他的航天头盔内排出积水近1.5升。近年来,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屡次遭遇舱外航天服、太空头盔漏水事故,个别航天员甚至险些丧命,后果严重。
调查显示,事故原因往往是布满航天员全身的冷却水管道系统泄漏。国际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普遍由美国宇航局供应,频出事故,美方难免颜面无光。实际上,这些舱外航天服是在1974年研发的型号基础上不断修改而成的。当时科研人员对于太空环境认识不足,对于人类长期在太空工作生活难免考虑不周,以今天的标准衡量,设计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长期使用下来,小毛病不少。
针对太空水灾,美国宇航局一方面借助“阿尔忒弥斯”等重大任务加紧推进新型航天服研发工作,尝试减少冷却水管道等隐患部件,改用新型散热控温材料,另一方面,只能继续对现役舱外航天服修修补补,为安全考虑,不时暂停国际空间站太空行走任务。
航天工程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如果资金不能支持全面更新,只能对老产品修修补补,代价就是难免糗事和意外惊魂。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934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航天报,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