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技术 | 解码新冠病毒变异:“关注变异株”是个啥?奥密克戎变异株如何防?要点全在这儿!
时间:2022-08-22 16:30:3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药葫芦娃 栏目:健康 阅读:157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近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累计确诊新冠病例超5.8亿人,累计死亡超640万例,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新冠疫情的持续传播和不断反弹,主要元凶就是病毒的不断变异。因此,了解新冠病毒的变异及主要变异株,熟知防控措施显得格外必要。
新冠病毒的变异
相关研究显示,全球已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超过数千种,变异发生主要是点突变,即病毒基因DNA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核苷酸发生变化,导致它们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致使病毒的某些特性(如感染性、致病能力等)发生改变。
为避免出现污名化和歧视性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名称,同时也为了方便使用和记忆,2021年5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使用希腊字母来命名新冠病毒变异株。据统计,目前已有10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被WHO命名,它们分别是: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马)、Delta(德尔塔)、Omicron(奥密克戎)、Lambda(拉姆达)、μ(缪)、Epsilon(艾普西隆)、Eta(埃塔)、Lota(艾欧塔)、Kappa(卡帕)、Zeta(泽塔)、Theta(西塔)。
新冠病毒“关注变异株”及其分类
新冠病毒“关注变异株”是指在监测发现的变异株中,可能导致传播力增强、毒力增加、疾病严重程度改变,或对现有的诊断、治疗药物与疫苗等防治手段带来影响的病毒变异株。
判定病毒变异株关注程度的标准有如下10个方面:
(1)传染性是否增加;
(2)发病率是否增加;
(3)病死率是否增加;
(4)诊断率是否降低;
(5)对现有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是否降低;
(6)中和抗体的敏感性是否降低;
(7)是否容易逃避机体的免疫;
(8)是否容易再次感染;
(9)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感染是否增加;
(10)特殊地域、特殊人群(如儿童和免疫缺陷的人群)感染率是否增加。
参考以上标准并依据病毒变异株的风险程度,WHO将新冠病毒“关注变异株”分为4大类:值得高度关注变异株(VOHC:Variant Of High Concern);值得关注变异株(VOC:Variant Of Concern);感兴趣的变异株(VOI:Variant Of Interest);需要进一步观察/监测株(VUI/VUM:Variant Under Investigation/monitoring)。
通过对已检测变异株的评估,WHO将新冠病毒变异株划为VUI /VUM、VOI和VOC3类,目前暂无VOHC。一般的划分原则是:如果变异株出现以上10点中的任何一点,被称为VUI/VUM 或VOI;超过了有限的范围流行,被列入VOC;变异株对有效干预或预防的效果明显下降,属于VOHC。当然,病毒的传染性是否增强、发病率和致死率是否增强、接种疫苗个体的保护率和对中和抗体的敏感性是否降低,都是衡量病毒变异株关注度的关键因素。
五种被WHO命名的“值得关注变异株”(VOC)目前已有10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被WHO命名,被列为“值得关注变异株”的有5种:
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马)、Delta(德尔塔)和Omicron(奥密克戎)。
1
阿尔法(Alpha)变异株别名B.1.1.7谱系(英语:Lineage B.1.1.7),2020年9月在英国首次被发现。由于其具有N501Y、P681H 和 H69-V70del 几个关键突变点,该病毒变异株有非常强的传播性和感染能力,比普通的新冠肺炎病毒杀伤力更强、传播的速度更快。
2
贝塔(Beta)变异株别名B.1.351谱系(英语:Lineage B.1.351),2020年10月在南非东开普省的纳尔逊-曼德拉湾都市区首次被发现。由于其刺突蛋白上的E484K突变,在短时间内对人体的攻击能力是普通新冠肺炎病毒的3-5倍,因而成为一种杀伤力强、传播速度快的新冠肺炎病毒变异株。
3
伽马(Gamma)变异株别名P.1谱系(英语:Lineage P.1),2021年1月6日首次在日本东京被发现。其具有N501Y、E484K和K417T 3个特别突变,因此,该病毒变异株传播速度快、杀伤能力强、药物抗性高。目前对于该病毒变异株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
4
德尔塔(Delta)变异株别名B.1.617.2谱系(英语:Lineage B.1.617.2),2020年底在印度首次被发现。该病毒变异株具有更高的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在很短时间内扩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成为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的主导病毒变异株。
5
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别名B.1.1.529谱系(英语:Lineage B.1.1.529),2021年11月9日首次在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共和国被发现。它是突变点最多、迄今为止最具传染性与抗疫苗药性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预估可降低现今疫苗40%的效力。
肆虐全球的奥密克戎(Omicron)
关于奥密克戎(Omicron)
新冠疫情大流行进入第3年,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已经替代德尔塔(Delta)变异株成为左右全球新冠疫情走势的主导病毒株。它是迄今为止变异程度最深、突变最多、具有最高传染性的变异株。世界上已发现的奥密克戎亚型有10多种,包括 BA.1、BA.2、BA.3、BA.4、BA.5等。WHO称目前全球疫情中的主导变异株是 BA.4 和 BA.5。
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流行特点
1
更多的突变Omicron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危险的毒株”,是因为在它的刺突蛋白上发现了32处突变(席卷全球的Delta仅有16处),这个突变数量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位于受体结合区域(RBD)的突变,Omicron在该区域至少拥有10处突变(Delta有2处,Beta有3处)。
2
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研究发现,Omicron 刺突蛋白上K417N、G446S、E484A 和 Q493R 突变参与了免疫逃逸。这些变异增强了病毒与人类细胞受体 ACE2 之间的亲和力,从而竞争性地抑制中和抗体与刺突蛋白(S)的结合,使病毒产生免疫逃逸,躲过免疫系统的发现和攻击。
3
传播性更强研究显示,与Delta相比,Omicron BA.1 的传播速度要快77%。在我国流行的BA.2,传播速度又比 BA.1快66%。另外还发现,和原始毒株的传播力(R0=3)相比,Delta的传播力(R0=7)提升了2-3倍,到了Omicron,传播力(R0=10)进一步加强,是Delta的1.4倍,是原始毒株的3.3倍。
4
症状持续时间变短尽管新冠病毒通过变异产生了很多变异株,但感染后导致的症状基本相似。临床数据表明,感染Omicron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更短,恢复更快。据统计,感染Delta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平均约8.9天(已接种疫苗的人群)和9.6天(未接种疫苗的人群),而感染Omicron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明显更短,为6.9天(已接种疫苗的人群)和8.3天(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5
重症及死亡率下降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出现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病毒经过多次变异,传播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其对宿主的致死能力却在减弱。从目前全球感染Omicron的病例来看,大多数是轻症病例,重症感染率以及死亡率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Omicron和其他变异毒株相比,重症和死亡率可能没有那么高,但它仍是一个可致死的病毒。正如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虽然与Delta相比,Omicron似乎确实没有那么严重,尤其是在那些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被归类为温和的”。
加快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
相关研究证明,虽然Omicron变异株的多处变异增加了免疫逃避的风险,但并没有完全逃逸现有的疫苗。完成疫苗的全程接种,仍然可以有效降低Omicron 变异株引起的住院、重症和死亡风险。因此,现有疫苗对Omicron变异株仍有一定的保护效果,积极接种疫苗仍然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处于高位,我国周边的韩国、越南也成为全球日新增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加之,感染力更强、已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的Omicron BA.5的出现,使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不断增大。另外,由于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本土疫情也波及我国多个省市,全国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疫情形势严峻。
因此,为了有效防止疫情大规模爆发,最大限度降低传播和病死率,避免失去更多生命,我国必须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依然坚守“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不动摇、不放松。
加大核酸检测力度,加强常态化核酸检测管理
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锁定管控目标,进而采取隔离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手段,在我国历次成功处理聚集性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应对Omicron变异株流行的新阶段。Omicron变异株具有传播更快、潜伏期更短、隐匿性更强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一些初期感染者不容易被发现,致使病毒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以快制快,尽快进行核酸检测,筛查出阳性感染者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及时有效地切断病毒传播链,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因此,继续在疫情发生地区开展多轮核酸检测、在没有发生疫情地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做好个人防护,牢记“四大措施”和“八项注意”
“四大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
“八项注意”:一是减少人员流动,减少人群聚集;二是不出境、不扎堆、不去中高风险区;三是错峰出门,坚守1米距离;四是少走亲少访友,不拥抱不握手;五是家庭聚餐要减少,分餐公筷须倡导;六是热门景点谨慎挑,网络购票比较好;七是发热病人很关键,专门门诊把病看;八是邻里串门要减少,风险人员早报告。
作者:药葫芦娃医药生物科普小组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936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药葫芦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