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 > 患了甲沟炎得尽早治疗,一旦恶化就麻烦了

患了甲沟炎得尽早治疗,一旦恶化就麻烦了

时间:2022-08-24 11:27:1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 栏目:健康 阅读:106

审核:张书元 北京华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医院 主任医师

小佳的手指甲侧边起了一根倒刺,起初没在意,直接用手扯掉了,但没想到扯掉倒刺后指甲侧边特别疼,还红肿起来了。

小佳赶紧到医院就诊,医生说她这是患了甲沟炎,如果再晚点来治疗,可能会化脓,甚至会蔓延到指甲下边。

那么,什么是甲沟炎?为什么一不注意它竟然能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一、甲沟炎是什么

甲沟炎就是手、脚指甲周围皮肤组织的一种炎症反应。甲沟炎的病因有很多,如指甲旁的皮肤被刺伤、挫伤,或撕扯倒刺和剪指甲过深造成损伤,或长时间接触刺激物和过敏原等,都会引起细菌感染,进而引发甲沟炎[1]。

甲沟炎刚发作时,指甲的一边会出现轻微的疼痛和红肿。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就有可能会化脓,脓水会向指甲的另一边或指甲下面蔓延,进而在指甲下面形成脓肿,甚至能看到黄白色的脓液。脓肿最终会导致指甲与下面的甲床肉分离,那时就只能动手术拔掉指甲了。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俗话说十指连心,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结果可能会让人痛苦不堪。因此,一旦发现指甲边缘疼痛、红肿,一定要重视,及时治疗,避免甲沟炎恶化。

那么,患了甲沟炎该怎样治疗呢?

二、怎样治疗甲沟炎

按照病程长短,甲沟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甲沟炎一般在指甲受伤后几天内就出现急性疼痛、肿胀,随后会出现化脓性感染,但若及时治疗,很快就能痊愈。慢性甲沟炎通常由长期接触水、刺激物和过敏原等导致细菌感染,使指甲周围皮肤一直有炎症,甚至持续数周,且治疗时间也要更长[1]。

1.急性甲沟炎的治疗

(1)甲沟炎早期

甲沟炎早期发病时可能只表现为局部有一点红肿、疼痛,但没有化脓。此时可以采取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使用碘伏外敷,可以消灭细菌,且一般人不会产生过敏反应。在患处和周围轻轻擦拭,但是不要来回消毒患处,避免二次感染[2]。

如果炎症一直没有缓解,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局部使用抗生素,如在患处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庆大霉素软膏、多黏菌素B软膏等[1]。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患处清洁,不能碰水,可以用碘伏或生理盐水冲洗[2]。

(2)化脓性甲沟炎

如果保守治疗没有效果,患处已经发生感染、化脓,那就要及时排出脓液、消肿、消炎。可以先尝试自己按摩挤压患处,把脓液从伤口挤出来,如果2~3天没有好转或伤口恶化,那就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引流术,把患处切开将脓液排出来。

(3)甲沟炎后期

如果甲沟炎非常严重,采取切开引流的方法也没有效果,那就要采取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情况拔除整个指甲或部分指甲,把脓液排干净以后,再进行甲沟重建,过段时间指甲就会重新长出来。如果脓液被充分排出,通常可以不口服抗生素,每天用温水浸湿患指2~3次,持续2~3天即可。

2.慢性甲沟炎的治疗

对于慢性甲沟炎,患者首先要避免指甲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或接触刺激物,控制好发生炎症和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

其次可以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倍他米松等,效果比较好。如果药物效果不佳,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甲沟炎,只要措施得当,都可以治好,但因为细菌感染的机会很多,也导致甲沟炎的复发率很高[1]。因此,预防甲沟炎至关重要。

三、怎样预防甲沟炎

1.及时治疗皮肤伤口

如果指甲周围的皮肤出现伤口,要及时清洗,使用碘伏消毒。最好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可以避免伤口感染。

2.不要频繁美甲

在美甲的过程中,美甲师会修剪客人指甲周围的死皮,使甲沟部位形成很多肉眼不可见的小伤口,如果不注意可能会感染,引起甲沟炎。

如果美甲工具没有经严格消毒,也会引起感染。因此,美甲不要太频繁,而且一定要去专业、正规的美容机构。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中要保持手和脚的卫生,洗手、洗脚后要涂抹护肤霜保护手、脚的皮肤,可以避免甲沟处出现倒刺。

如果甲沟处出现倒刺,要用指甲刀剪掉,一定不要用手撕扯,否则很容易撕扯出伤口,甚至还会流血。

要定期修剪指甲,但不要把指甲剪得太短。要改掉吸吮指甲、咬指甲、撕扯指甲的不良习惯。要穿着合适轻便的鞋子,宽松透气干净的袜子,避免挤压脚趾而致指甲嵌进肉里[1]。

甲沟炎的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规避可能让指甲周围皮肤受损的因素,才能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在日常生活中,甲沟炎发生率非常大,故我们不仅要了解甲沟炎的致病原因和处理方法,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甲沟炎发生风险,保护指甲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宋建波.得了甲沟炎,怎么办.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2(4):60.

【2】张文鹤.张文鹤护肤指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959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华医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