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泳池就想尿尿?!泳池里到底有多少尿?
时间:2022-09-14 09:05:0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104
今年夏天全国各地酷暑难耐,游泳池就成为了大家的“避暑胜地”,你去游泳池游泳了吗?
去了?那来回答一下下面这个问题吧——
你是不是每次进入泳池没多久就想尿尿?就算下水前没有喝水,是不是进入泳池没多久也依然有这种反应?
别不承认,在泳池尿尿这件事上,你基本和“飞鱼”菲尔普斯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因为他曾经承认,自己经常在泳池尿尿,而且他的伙伴也是。
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在 2016 — 2018 连续 3 年对西城区内游泳池开展卫生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游泳池水质总体合格率为 87.3 % ,主要不合格指标之一就是尿素。
图片来源:环境卫生学杂志
不过,泳池尿尿这件事真的不怪你,也不怪你的膀胱,只是一种生理反应而已。
都是压力惹的祸
进入泳池没多久就想尿尿,这种有点“羞羞”的生理现象有个专有名称,叫做“浸泡利尿”( Immersion Diuresis )。
当我们进入泳池后,为了减少在水下的耗氧会产生潜水反射(是指生物浸没水中时被激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以帮助提升潜水),潜水反射使得我们心跳变慢,血管收缩,血液被迫倒回心脏。
随着心脏的血液越来越多,心房压力也越来越大,迫于无奈,心脏向心房容量感受器发出了“求救”。
为了降低血压,心房容量感受器指示肾脏将一部分血液变成了尿。因为心房容量感受器是个慢性子,所以你可能下水一段时间后才有尿意。
除此之外,温度也是尿点的“帮凶”,我们知道,泳池里水的温度一般比我们体温要低一些,当人大部分身体进入水中后,由于冷水刺激,血管将会收缩,血液量也会相应减少,这样一来,血管里就有了“多余”的血液,人体内的的压力感受器也会向肾脏发出信号,将血液转化成尿液。
另外,也有猜测称,泳池里的哗哗流水声还可能刺激你的尿道括约肌,情不自禁地想“嘘嘘”。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游泳池里有多少尿?
既然人人均会在泳池里尿尿,你是不是很好奇,泳池里有多少尿?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李杏芳教授和你有一样的困扰,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她和团队做了一个关于泳池尿量的研究。
如何检测出泳池里有多少尿呢?
我们知道,人的尿液里 95 % 是水,剩下的 5 % 是尿素、无机盐等物质,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泳池里尿素的含量推断尿的多少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除了尿液,人的汗液里也有尿素,显然,这样得出的结果不太准确。
于是,李杏芳教授选择了安赛蜜。安赛蜜,学名叫作乙酰基磺酸钾,是一种人工甜味剂,广泛存在于饮料和食物中。没错,你喜欢的快乐肥宅水里就有它。
人工甜味剂进入人体后并不会被代谢和分解,而是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且在水中很稳定,无法被降解。所以,安赛蜜可以作为测定泳池内尿液含量的衡量标准。
李杏芳教授在加拿大的一个城市里,分别对容量 420000 升和 840000 升的泳池进行了采样,每天 6 次,连续 3 周。
结果发现,小泳池中水样中安赛蜜的浓度为每升 156 纳克,大泳池中安赛蜜的浓度为每升 210 纳克,而成年加拿大人尿液中安赛蜜的平均浓度是每升 2.36 纳克。也就是说,在这两个泳池中大概有 30 升和 75 升的尿液!
图片来源: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个约 800 立方米的商业游泳池中,尿液含量高达 75 L !75 L 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 140 瓶 550 ml 的矿泉水!!!
现在,再告诉你一个残忍的事实,你在游泳馆里闻到的清新气味并不只是所谓的消毒水味道,他实际上是消毒水用的氯和泳池里的尿素产生反应形成的“三氯胺”。这种“清新”的味道越浓,说明......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而且,三氯胺还可能让人感染红眼病、腹泻、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所以,当你游完泳后,发现眼睛红了,那么很可能是三氯胺惹的祸。
如何选择一个干净的游泳池
夏天想游泳但家里没有泳池,只能去游泳馆,怎么办?别着急,选择游泳池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看卫生许可证
通常来讲,正规地游泳场馆都有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要求,经营者应当把卫生许可证悬挂在明显位置。
看卫生等级
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是指卫生监督部门对场所卫生设施和卫生管理等进行综合评价而分的等级,可以客观地反映其卫生条件。等级越高,表面卫生环境也更可靠。
例如, A 级表示卫生状况优秀,并相应配上笑脸的标志;B 级表示卫生状况良好;C 级表示卫生状况一般,还会有一个类似哭的表情标志。
看泳池水质
选择游泳馆时,要注意看泳池水是否清澈,有没有漂浮物,颜色有没有变化等。
按照要求,游泳馆要每四个小时自测,并且每年由机构检测,自测数据和检测报告也要在明显位置张贴。
天气要转凉了,喜爱的游泳的朋友赶快抓紧时间畅游吧,不过要记得,不要偷偷尿尿哦!
审核|武新胜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132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