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龙生九子,为什么有的娃是狮子,有的娃是螺蛳?

龙生九子,为什么有的娃是狮子,有的娃是螺蛳?

时间:2022-10-11 08:44:0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物种日历 栏目:头条 阅读:121

位列我国神话“四灵”之一的龙,有着丰富的衍生传说,“龙生九子”就是其中之一。

《西游记》里,西海龙王向孙悟空介绍自己的九个外甥:小黄龙、小骊龙、青背龙……有的镇守江河,有的为神佛服务,只有最小的外甥鼍龙在黑水河兴妖害人。孙悟空听到这九个龙兄弟差别如此之大,问:“一夫一妻,如何生这几个杂种?”西海龙王回答:“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图片

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 | Gisling / Wikimedia Commons

不过,在《西游记》成书的明代,“龙生九种”所指的并不全是九种龙,而是一群各有特色的神奇动物

龙生九子的说法从何如来?这九子的原型又是什么?

图片

故宫龙雕像 | artzhangqingfeng / pixabay

龙怎么能这么多子多福!

在古人看来,龙生九子并不奇怪。《淮南子》中甚至认为,“四灵”里的凤凰、麒麟、龟,都是不同种类的龙的后代,各类飞禽走兽(羽、毛、鳞、介)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龙。

在其他传说中,龙能够和牛生麒麟、和猪生象、和马生龙驹、和野鸡生卵后孵出蛟,完全不用考虑生殖隔离的影响。这导致在一些民间传说里,九子的母亲从牛到蛙无所不有

图片

虽然“龙生九子”耳熟能详,但其实这一说法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九子”的名目也并不统一。

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在其《怀麓堂集》里提到,明孝宗曾经问过他“龙生九子”的典故。李东阳记得曾经以前在一些杂书里看到过这个说法,一时说不全,又询问了别的大臣,才凑出了“九子”:

囚牛、睚眦(yá zì)、嘲风、蒲牢、狻猊(suān ní)、霸上、狴犴(bì àn)、赑屃(bì xì)、蚩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东阳版九子小档案

而李东阳的门生杨慎记述的龙生九子稍有不同:

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tāo tiè)[虫八][虫夏](bā xià)、睚眦、金猊、椒图。

不难发现,这两版本有一定的重合,比如睚眦、蒲牢、狴犴;有的龙子虽然名字稍有差别,但从描述上可知说的是同一种异兽,如蚩吻和螭吻(这两者读音也是相同的)、狻猊和金猊;还有的龙子,虽然名字相同,却指代的是不同的异兽,如李东阳版本中,赑屃指的是碑首的异兽,而在杨慎版本中,赑屃指的却是碑座的异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微信截图_20221010175346_副本.png

图片

图片

杨慎版九子小档案

其实除了这两种说法外,古籍中关于龙的“九子”还有一些其他版本。但因为这两种来自知名文人笔下,故流传最广。

尽管乍一看,感觉满眼都是乱码字符,但其实“九子”称谓和特征的由来并不算神秘。它们基本都是古籍里出现过的或是在建筑、日用品上作为吉祥装饰的异兽。比如,囚牛、睚眦、蒲牢、[虫八][虫夏]、嘲风、螭吻等本身就是龙的外形或者接近龙形,在“龙生九子”传说之前,它们很可能已经出现在相关的器物上了。

图片

琴头装饰的龙形“囚牛”| smartneddy / Wikimedia Commons

而当初古人们在设计这些异兽形象的时候,只不过是在现实中动物形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适当加工。也正是因此,我们才可能为这些传说中的形象找到原型。

九子之螭吻:屋脊两端的脊兽

螭吻是古建筑屋脊上的重要构件,通常写作“鸱吻”。在历史较久的宫殿、庙宇屋顶上,我们很容易找到它——正脊的两端各有一个龙或其他神兽的头,做张大嘴巴“咬住”房脊状,身体短小,尾巴上翘。还有的是“遭到背刺”的形象,背上露出一截剑柄,它就是“鸱吻”,原名“鸱尾”。

图片

现代修筑的鸱吻 | xiquinhosilva / Wikipedia Commons

相传汉武帝修建建章宫时,有人建议可以在殿脊上安装“鸱尾”造型的装置。这种造型来自“海中有鱼虯,尾似鸱,激浪即降雨”,人们认为它能呼风唤雨,有辟火的功效。自汉至唐,屋脊两端的构件通常是翘起一截鱼尾巴的造型。这种“尾似鸱”的“鱼虯”原型究竟是什么,并没有明确记载,或许是在风浪中跳跃的海豚。

图片

海豚纵向摆动的扇形尾部,确实有点像鸟的翅膀 | StockSnap / pixabay

唐代以后,这种构件的造型固定为兽头张口咬住屋脊。这种造型与建筑整体更和谐,且更加突出了神兽的吻部(即嘴),因此名称也从“尾”改成了“吻”。

为了体现权威,皇家宫殿的鸱吻为龙头,官衙鸱吻则为兽头,普通人家鸱吻仅做成鱼尾形状;晋商宅院的鸱吻做成鳌鱼形,取“独占鳌头”之意。其中,皇宫的龙形鸱吻为了体现“龙”的特点,选择了龙家族里的同音字“螭”为其命名,故又得名“螭吻”。

图片

螭吻造型的器件 | Popolon / Wikimedia Commons

鸱吻不仅仅是装饰,更主要的作用是为了加固屋脊。

我国古代大型建筑物上,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叫“正脊”,从正脊两端向屋檐四角延伸的屋脊叫“垂脊”。正脊和垂脊的交汇点处,漏雨或损坏的风险最大。安装鸱吻可以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有助于减少渗漏风险。垂脊上也各坐着一排造型不同的脊兽,同样能起到加固垂脊的作用。

图片

这些脊兽们另有名目,但同样起到了加固垂脊的作用 | ARWBR /pixabay

鸱吻背上插剑的造型起源于元代,据说是为了防止它成精后逃走,其实也是起到进一步加固的作用。北京方言“五脊六兽”,用来形容说不出的难受感,大概是看到这些风雨再大也不能挪窝的小兽有感而发吧。

图片

螭吻背上插剑的造型 | 用心阁 / Wikipedia

鸱吻自身的材质多为琉璃或砖瓦,吐出的舌须以金属制成,作为屋顶的制高点,还能充当避雷针的作用。明代紫禁城鸱吻就曾被雷击坏六次。

图片

吐出的舌须可以作为避雷针用 | Peggy_Marco / pixabay

九子之赑屃:造型模仿大龟

李东阳和杨慎的九子版本中都提到了赑屃,但这两个赑屃所指的异兽并不相同。李东阳文中的“赑屃”指的是碑两旁的龙,而将驮碑座兽叫“霸上”;但除他之外,其他的古籍里的“赑屃”都指的是驮碑兽,而将碑两旁的龙称为“”。“螭”意为无角龙,隋朝规定“三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

图片

螭首石碑 | 梓地 / Wikimedia Commons

“赑屃”原本是作为形容词用的,东汉张衡《西京赋》里有“巨灵赑屃,高掌远蹠”的记载,意为壮猛、有力,后来也用于描述负重用力的状态,逐渐演变为为力大能负重的神兽的代名词。用它为碑座命名刚好合适。

上古时期,因为龟壳可用于占卜仪式,“参以卜筮,断以蓍龟”,因此有“诸侯以龟为宝”的传统。周代有专门的官职“龟人”,负责管理祭祀时用的六龟。

龟一度被视为长寿的灵兽,《抱朴子》记载:“千岁灵龟,五色具焉。如玉如石,变化莫测。”北魏孝明帝元诩就曾设年号为“神龟”(没有忍者)。

图片

图片 | Comba / pixabay

古人误认为“龟纯雌无雄,与蛇交通而生子”,因此出现了龟蛇合体的“玄武”形象。

图片

古人误认为“龟纯雌无雄,与蛇交通而生子” | 三猎 / Wikimedia Commons

关于赑屃的原型,结合传说中的“勃海之东有五山,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来看,可能是海中的赤蠵(xī)龟(Caretta.caretta)。它在汉语里的名字来自《山海经》:“蠵,大龟也,甲有文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硬壳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都有分布,成年龟体重在80-200千克之间,最重的达到545千克。

图片

赤蠵龟 | Brian Gratwicke / Wikipedia

赤蠵龟能成为赑屃的原型,是因为它在我国海域有分布,并且生存时代与人类历史有重叠。但如果我们将时间和空间的坐标拉长,就可以发现世界上还存在着其他“巨龟”。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淡水龟是分布在北美洲的大鳄龟(Macrochelys temminckii),背甲上的三行尖棘和凸起的骨板是它的显著特征,最重可达113千克。生活在距今1300-500万年前的中新世骇龟(Stupendemys)则是已知世界上存在过的最大的淡水龟,目前发现的化石背甲长度超过2米,推断重量超过1000千克。

图片

大鳄龟 | LA Dawson / Wikipedia

图片

骇龟化石 | Ryan Somma / Wikimedia Commons

狻猊、狴犴:由狮虎衍生而来

“狻猊”原本是狮子的别称。《尔雅》里有“狻猊,食虎豹”的记载,注释“即师(狮)子也,出西域”。狮子不是中国的原产动物,但其形象却被视为威严的化身,逐渐被国人熟知。

图片

唐狻猊葡萄镜 | Daderot / Wikimedia Commons

佛像台基上多刻画狮子形象,或是将狮子雕塑树立门前,将其视为护法神兽。佛经中称“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猊下”也成了对高僧的尊称

图片

狮子雕塑树立门前,被视为护法神兽 | LalouBLue / pixabay

“金猊”通常指狮子形的香炉,将狮子和香薰烟火结合起来,可能也是受到寺庙供香的影响。

图片

香炉,可以看到支撑结构上的金猊造型 | DradeKite / pixabay

狻猊被列入“九子”后,民间将“狻猊”和“狮子”在绘画雕塑里的形象做了区分,狮子脑后毛发卷曲如螺,狻猊则是披肩的鬃毛。

九子中还有一者为“狴犴”。“狴犴”原本是牢狱的代称,并不是某一种特别的动物。“犴”和“狱”有时并称,“狱”指朝廷设置的监狱,“犴”则是乡亭一级设置的监狱,可能类似于现代的看守所。

图片

“狴犴”原本是牢狱的代称 | shizhao / Wikimedia Commons

为了凸显监狱的森严可怖,狱门上经常装饰似虎的兽形,官衙的“肃静回避”牌子也有类似的兽头。这类虎形神兽逐渐和监狱“狴犴”同名。被纳入“龙子”范围后,狴犴被人为增加了“好讼”的特点,人们认为它正义感爆棚。

椒图:参考自螺蛳

古代大门上必有一对门环,底座叫做“铺首”,圆形外凸,据说是参考中国各地常见的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的形象设计的。

图片

圆田螺 | Oregon Department of Fish & Wildlife / Wikipedia

古人认为螺蛳好闭口,将它装饰在门上,可以让门户严密,相传此法起源自名匠鲁班。由于铺首多为铜制,用久后氧化变成青色,别名“仓琅根”。

图片

被氧化的门环发青色 | ysen / pixabay

后来,铺首的造型越来越复杂,看上去和田螺已经不太像了,而是转变成口衔门环的虎头、龙头状,有的已经仅剩装饰功能。龙生九子中的“椒图”,实际上是龙形门环底座形象的别名,被抽象得只剩头部。

图片

虎头铺首 | LoggaWiggler / pixabay

图片

龙头铺首 | Dimhou / pixabay

被列入“龙子”的尚有饕餮、貔貅、犼等数种异兽,但其实它们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和龙的关系并不算大。综观“九子”的各种由来,不难看出,“九子”中的“九”很可能是虚指,而不是固定的九个。这是合理的:在古代,九为传统吉数,又能表示数目极多。

“九龙”原本是皇室的象征,周代天子宫廷以九龙为饰,“门上有三铜柱,柱有三龙相糺绕,故曰九龙”。明代以来,“龙生九子”传说的普及,体现出龙的传说逐渐走向世俗化。从高不可攀、见首不见尾的神秘,变得走入寻常百姓家,充当起屋脊构件、桥柱、碑座……传说和实物的相辅相成,为龙生九子广为流传提供了土壤。

作者:瑶华

编辑:思议

图片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408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物种日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