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靠这些补胶原蛋白就想“容颜不老”?快醒醒吧

靠这些补胶原蛋白就想“容颜不老”?快醒醒吧

时间:2022-10-20 08:38:3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学辟谣 栏目:头条 阅读:109

谁不想容颜不老、年华永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松弛、粗糙、暗淡是皮肤的必然走向。近年来,“胶原蛋白”作为冻龄浪潮中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红透了半边天,也因此催生出一波又一波关于它的江湖传言。胶原蛋白减少是因为细胞死亡导致的?吃猪蹄能补充胶原蛋白?口服和外用胶原蛋白都能让皮肤变得更好?是时候来剖析一下这些说法的真伪了!

01

谣言:胶原蛋白的减少,是由于活细胞的死亡导致的。所以,要想让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含量变多,只能通过增加新的活细胞才能实现。

真相解读:变少原因有很多 工厂减产是关键

胶原蛋白的减少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20 岁以后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每年以 1 %的速度减少,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也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紫外线也能够激活胶原蛋白的降解。只是这诸多原因中,胶原蛋白的多少与细胞数量之间没啥关系。

成纤维细胞好比工厂,胶原蛋白好比产品。衰老可以解释为工厂产量下降了,同时损坏的产品数量也增多了,产品的总数减少了。人体细胞的数量是不由人为因素改变的,热玛吉和超声刀等医美治疗,也只是促进那些成纤维细胞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多的胶原蛋白而已。

图片

胶原蛋白抽象分子结构 | 图虫创意

02

谣言:猪蹄、肉皮等富含胶质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多吃猪蹄可以帮助皮肤补充胶原蛋白,从而令皮肤更紧致光滑、细腻白皙!

真相解读:吃啥补啥不靠谱 胶原蛋白可自产

胶原蛋白是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结构成分物质,约占哺乳动物总蛋白质量的 30 %,广泛存在于皮肤、软骨、肌腱韧带等组织中,起着支撑器官和保护机体的功能。在皮肤中,胶原蛋白占人体真皮干重的 70 %,是支撑表皮和真皮结构的主要物质,其数量或密度的降低,是导致皮肤结构塌陷、皮肤弹性降低、皮肤表面皱纹形成的主要原因。

既然胶原蛋白的减少是皮肤衰老的因素之一,那么皮肤流失的胶原蛋白是否能通过口服的方式补充回来呢?答案是否定的

图片

图虫创意

首先,吃进去的胶原蛋白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而是要在肠道内被消化液分解成为极其微小的氨基酸之后,才能被肠道吸收;进入人体后,这些氨基酸的去向也是未知的,它们会随机被运往各个器官组织,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被运到皮肤。

也就是说吃胶原蛋白和吃鸡蛋一样,最后在肠子里都会被分解成为同一种东西(氨基酸),人体吸收后,也只分了一小部分给皮肤。所以口服胶原蛋白并不能达到“吃什么补什么”的效果。

此外,组成胶原蛋白的氨基酸是人体的非必须氨基酸,不是必须口服摄取,我们人体自己可以合成产生,所以现在研究的重点已经不在于如何补充胶原蛋白了,而是在于如何刺激皮肤提升再生胶原蛋白的能力。目前常用的医美技术如热玛吉和超声刀等,就是通过刺激皮肤再生新的胶原蛋白,来实现紧致肌肤的作用。

所以说,吃猪蹄补胶原蛋白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在正常饮食结构的情况下,人体并不需要补充额外的胶原蛋白,就算吃进的猪蹄也只是作为一种食物,补充了人体的蛋白质,无法百分之百还原成预期的胶原蛋白。

图片

图虫创意

03

谣言:口服和涂抹胶原蛋白让人皮肤更好。很多网红甚至是明星,都在向大众推荐口服、涂抹的胶原蛋白产品,号称食用和使用以后,脸上不仅紧致细腻了很多,还能焕亮熬夜后的肌肤,改善面部暗沉,重点是还能抗老抗皱。

真相解读:口服也好、涂抹也罢,都不是补充胶原蛋白的办法

皮肤衰老的表现为皱纹增加、色素沉积、皮肤变薄、表皮含水量减少、弹性下降等,是由很多内因和外因共同参与导致的,其中胶原蛋白的减少仅仅是皮肤衰老的多种因素之一。而皮肤流失的胶原蛋白是否从口服或涂抹的方式就能补充回来呢?答案是否定的。

口服胶原蛋白这条路走不通的理由,跟吃猪蹄补胶原蛋白是一样的,与其花重金买各种口服液、胶囊和胶原蛋白粉,还不如把日常饮食的营养保持均衡来得效果好。

至于涂抹式胶原蛋白,跑的就更偏了:胶原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屏障功能,像胶原蛋白这么大的分子量,根本不可能穿透皮肤进入人体,而是仅仅停留在皮肤表面,它会在下次洗脸时被水冲掉。所以涂抹胶原蛋白等同于涂抹了擦脸油,仅起到短暂的保湿效果,并不会起到对肤质起到明显改善的作用。所以,对于口服和外用的胶原蛋白产品,大家不必盲目跟风购买。

作者 | 陈 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治医师

审核 | 刘林嶓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主任 研究员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图片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588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学辟谣,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