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时速40的海狮靠什么追上时速160的金枪鱼?

时速40的海狮靠什么追上时速160的金枪鱼?

时间:2022-10-28 08:33:0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117

纪录片《蓝色星球II》中有这样一副场景:三只加拉帕戈斯海狮组团将一群金枪鱼驱赶到方便它们捕猎的浅海区域,金枪鱼们在海狮的追逐之下,逐渐被耗尽了体力,最终成为了海狮们的盘中餐。

图片

海狮在捕猎金枪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乍看之下,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如果告诉大家,金枪鱼在海洋中还有一个别样的绰号——“深海赛车手”,大家可能就会惊叹于海狮的高超技艺了。

01

金枪鱼,无奈的游泳王者

对金枪鱼而言,静止就等同于死亡,这不仅仅是因为捕食者,更是因为自己独特的呼吸方式。

不同于一些能吸入海水,通过鱼鳃过滤来获得氧气的鱼类,金枪鱼没办法主动吸入海水,它们只能通过快速游动,让海水不断经过鳃部,从而获得里面的氧气。

这种方式叫做“强制通水呼吸”,如果金枪鱼停止游动,那经过鱼鳃的海水就会很少,金枪鱼能够获得的氧气也就相应变少,金枪鱼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图片

强制通水呼吸,图片来源:weebly.com

所以金枪鱼为了生存就必须游得很快,毫不夸张,金枪鱼就是海洋中为了速度而生的游泳王者,它们可以在一瞬间提速到 160 千米/小时,平时的游泳速度也可以达到 60-80 千米/小时。

图片

蓝鳍金枪鱼,图片来源:Flickr/Neil kennedy

相比于金枪鱼,虽然海狮流线型的体型也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有效地进行移动,但海狮在水中的游速大概只有每小时 40 千米左右,远远比不上金枪鱼。这速度都差了一大截,海狮想要去追逐金枪鱼,在大家眼中,估计就是“闻汽车尾气”的命了。因此,纪录片中海狮成功捕猎金枪鱼的场景才让不少人感到震惊。

不过话说回来,海狮成功捕获金枪鱼其实并非偶然,成功的奥秘早就写在了海狮的基因当中。

02

打败速度的

竟是一根小小胡须?

虽然海狮没有金枪鱼那极快的游泳速度,但海狮作为猎手,还是有自己擅长的技能。海狮具有惊人的感官,它们的眼睛十分犀利,可以在黑暗的水下环境发现鱼儿的踪迹,像许多捕食者一样,它们的眼睛朝向前方,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猎物。不仅如此,海狮在水下还可以将瞳孔张大,让更多的光线进入,从而更好地视物

图片

水中的海狮,图片来源:Flickr/ ucumari photography

但海洋从不会让海狮轻易征服,广袤的海洋中并非处处都是清澈的海水,视力在很多时候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限制。更何况,对于金枪鱼这种以速度见长的猎物而言,视力并不能抹平速度上的差距。

看得见,但摸不着,到头来终归还是一场空。

海狮当然没有打算认输,虽然速度不够快,但是海狮对于金枪鱼的动向却有着十分准确的把握。尽管一时追不上,但也绝对不会跟丢,它们可以准确地感知到金枪鱼们的位置,并立刻作出反应,将鱼群驱赶到浅水区。

这一行为背后的秘密大家可能想象不到,不光是咱们,估计金枪鱼也想不到,自己的“唯快不破”,居然败给了海狮那不起眼的胡须

是的,触觉才是海狮捕获金枪鱼的真正奥秘,它们超灵敏的胡须可以准确地感知到鱼儿在水中的位置。当鱼儿游来游去时,它们会在身后留下小波浪或者尾迹,海狮能够使用它们的胡须检测到这些尾迹并跟随这些鱼儿

图片

海狮的胡须可以感应水流,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其实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胡须,不过这些胡须的横截面大都是圆形的,而海狮胡须的横截面却是椭圆形的。研究表明,这是感知水流速度和方向的最佳形状,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海狮自身游泳产生的振动“噪音”。

海狮的胡须长约 30 厘米,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长的,海狮可以前后移动它们,就像我们用指尖触摸感受事物一样,海狮可以用胡须扫过物体,感受它们的大小、形状和质地。

图片

海狮和海豹的胡须,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不得不说,输给这样的胡须,金枪鱼它确实不冤。

03

光有胡须还不够

合作才能共赢

根据前文的描述,金枪鱼之所以被海狮所捕猎,其实除了海狮神奇的胡须,以及灵敏的身手,另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其实是海狮之间的合作

当鱼群出现时,海狮们一起狩猎可以增加获得更多猎物的机会。通常,海狮会将鱼群驱赶到一起,并在鱼群的边缘找机会捕猎那些落单的个体。

不得不说,海狮非常聪明,根据科学家们的观察,海狮可以表现出许多通常只有人类才拥有的行为。例如,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海洋研究实验室里,有一只名为“罗南”的海狮,能够随着音乐节奏而舞动

海狮似乎知道什么时候适合一起捕猎,它们通常在猎物丰富时这样做,当猎物稀缺时,它们则倾向于单独捕猎。

图片

成功捕食的海狮,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嘿,海狮真是神奇而又聪明的动物~

参考文献:

[1] Murphy, C. T., Eberhardt, W. C., Calhoun, B. H., Mann, K. A., & Mann, D. A. (2013). Effect of angle on flow-induced vibrations of pinniped vibrissae. PloS one, 8(7), e69872.

[2] Dehnhardt, G., & Dücker, G. (1996). Tactual discrimination of size and shape by a California sea lion (Zalophus californianus). Animal Learning & Behavior, 24(4), 366-374.

[3] Páez‐Rosas, D., Vaca, L., Pepolas, R., Wollocombe, R., De Roy, T., & Rivas‐Torres, G. (2020). Hunting and cooperative foraging behavior of Galapagos sea lion: An attack to large pelagics. Marine Mammal Science, 36(1), 386-391.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EVEE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选送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

图片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720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