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是人”还是“斯人”?到底是谁“篡改”了你的记忆?

“是人”还是“斯人”?到底是谁“篡改”了你的记忆?

时间:2022-10-30 10:21:3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百科 阅读:134

最近网络上掀起一股记忆大争论,很多网友坚信早年在语文课本中学习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而教材上却清清楚楚地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人教社也出面回应,自从 1961 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此番疑问盖棺定论。

图片

图片来源: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

但这不禁引起网友们的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人会集体性出现记忆错误?

01

我记错了?

其实是“曼德拉效应”!

实际上这种集体性出现记忆错误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现象,心理学上将此称为“曼德拉效应”(The Mandela Effect),指的是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来源于 2013 年南非总统曼德拉去世时,许多人表示在自己的记忆中,他早已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经在监狱中离世。而当 2013 年曼德拉去世新闻发布时,世界各地的人都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

图片

纳尔逊·霍利萨萨·曼德拉,图片来源:nationalgeographic

此外,曼德拉效应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广泛出现,例如《爱我中华》的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但很多人认为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在埃及,法老图坦卡门的面具上是一条眼镜蛇和一只秃鹰的头,但很多人都记得是一条或两条蛇;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欧美国家的专业术语“日光节约时间”,很多人记得是“day light savingstime”,但实际上是“day light saving time”,后面两个单词是不一样的……

02

为什么会出现曼德拉效应?

我国心理学专家汪辛东认为,曼德拉效应是由于一个人发生记忆偏差并口口相传,导致其他对事件事实并不了解的人因此受到误导,时间一长,众多被误导者由于记忆偏差,将听说的消息误作为自己的亲身经历。

而 2021 年一篇发表在国外《心理科学》学术期刊的研究论文则用实验的方式证明并解释了曼德拉效应(英文缩写为 VME,Visual Mandela Effect)。

这项研究由一系列的实验组成,研究者先是证明了相似的图片确实会引起曼德拉效应,亦即被试在很确信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错误的目标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MouseView”的知觉实验方法,类似于刮刮乐,把一张呈现在电脑屏幕上模糊图案,用鼠标涂抹,逐渐使其变得清晰,接着观察 5 秒后,从 2 张图片中选出刚刚看到的图片。

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图片的特征,发现图案的相似性和其中含有的背景故事,是引起曼德拉效应的原因之一,跟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往往发生记忆偏差的信息,都是大部分一致,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但曼德拉效应只是因为知觉和短时记忆的原因导致的吗?研究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用一系列被大众广泛熟悉的图案,继续设计了一个基于熟悉度的绘画回忆测验。例如,如果被试对皮卡丘的熟悉度较高,就要求被试者直接画出一个皮卡丘,如果熟悉度较低,则先看一张皮卡丘图片,再画出一个皮卡丘。

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研究者对图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片

可以从箭头处看到一些细节上的错误。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我们可以发现,与原版对比,无论是哪种任务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记忆偏差,研究者认为这不仅仅是知觉和短时记忆导致的,曼德拉效应还会在长时记忆的回忆过程中发生。

最后,研究者总结认为,曼德拉效应不太可能只用单一的原因来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由于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本身就存在一些细节容易被混淆或忽略,而这些容易被混淆或忽略的细节就变成了大脑中的认知与事实之间的信息差,人们只能用大脑中已有的图式信息来填补信息差,从而导致了曼德拉效应。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人们对事实或物品本身的记忆,在一段时间后与其他事实或物品的记忆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记忆源头的混淆,导致人们在提取记忆时,提取的已经不是当初记住的事情,而是经过多方信息整合以后的事情,这才导致了记忆偏差。

但需要注意的是,“曼德拉效应”是一种集体记忆偏差,不是个体记忆偏差。在一些问题上,如果只有个人记忆出现错误,并不能被称为“曼德拉效应”,一定是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种集体性记忆偏差才可以被称之为曼德拉效应

总的来说,曼德拉效应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人类所共通的一种特点,但这种记忆偏差的真正发生原因还需要未来科学的验证。

03

曼德拉效应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曼德拉效应是我们很难避免的一种现象,因为大脑并不能准确地记住全部的事实和细节,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每天的信息量非常庞大,相比之下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容量和记忆时间显得极为有限,甚至我们的记忆都在被所谓的“热榜”所占据,这也是“互联网的记忆只有7秒”说法的一种由来。

我们不仅记不住那么多,而且还会遗忘,记忆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大脑自动整合修正,不断更新,这就给谣言和以讹传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们要注重求证,不仅是在自己在引用经典知识的时候要尊重原文,并且在参与事件讨论时更为审慎,对于他人的观点要有质疑的态度、求证的思想,避免以讹传讹,防止曼德拉现象。

你有遇到过哪些曼德拉现象?请留言告诉我们吧!

参考文献:

[1] Prasad, D., & Bainbridge, W. A. (2021). The Visual Mandela Effect as evidence for shared and specific false memories across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 Bainbridge, W. A. (2017). The memorability of people: Intrinsic memorability across transformations of a person’s fa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3(5), 706.

[3] Bainbridge, W. A. (2019). Memorability: How what we see influences what we remember. In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 70, pp. 1-27). Academic Press.

[4] French, A. (2019). The Mandela Effect and New Memory. Correspondences, 6(2).

作者|陈宇峰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审核|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封面图片及部分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图片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763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