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内扣知多少?
时间:2022-11-17 16:48:2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 栏目:健康 阅读:101
作者:韩伦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审核:郝 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主任医师
什么是拇指内扣?
拇指内扣是指由于拇指背伸与屈曲肌肉张力不平衡,导致拇指向手心运动的一个异常姿势。
小宝宝常见的拇指姿势是什么样的?
正常小宝宝的小手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手指微屈曲或轻度外展,轻度握拳,其余四指在拇指的里面或呈张开姿势(图1);而拇指内扣的小朋友表现为手指紧握拳、拇指屈曲内收,其余四指在拇指外面或里面(图2,图3)。长时间维持这样的姿势,会对孩子的手部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宝宝刚1个月,一直握拳,是不是有拇指内扣啊?
宝宝刚出生时,屈肌张力占优势,此时宝宝的手几乎都是呈握拳状态的,随着发育,2个月的宝宝手指开始慢慢打开,出现部分时间握拳、部分时间手处于半握拳状态,3个月时宝宝的拳头就打开了,这时宝宝自然放松情况下手都是呈半握拳或者张开的姿势。所以1~2个月的宝宝手握拳,家长们不用担心,这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3个月以后宝宝还一直紧握拳,家长则需要带宝宝前往医院就诊,明确诊断。
宝宝3个月了仍偶尔握拳,且握拳时拇指不在四指外面,是拇指内扣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小朋友的拇指扣在其余四指里面的程度,即拇指扣在掌内是否超过了掌横纹,只有拇指扣在掌内超过了掌横纹才是拇指内扣。如果宝宝拇指指尖轻微扣在示指里面,或者扣在四指里面,或者扣在示指和中指里面,这些都不是拇指内扣。家长其实不用太担心,适当做一些拇指牵伸或者经常把拇指拿出来就好了。
想知道是否为拇指内扣应该去医院哪个科室咨询检查?
如果家长发现小宝宝存在拇指经常握在其他四指以内的情况,想要确定一下小宝宝是否有拇指内扣,家长可以前往医院的儿童保健科,为宝宝做神经发育相关的评估,如果当地或者附近没有儿童保健科也可前往儿童康复科或者小儿骨科等科室就诊,确定小朋友是否存在拇指内扣或神经发育是否正常或是否有骨性发育的问题。
宝宝有拇指内扣,是不是得了脑瘫啊?
首先当宝宝被诊断了拇指内扣,家长朋友不要过于恐慌,虽然痉挛型脑瘫可能出现拇指内扣,但并非所有的拇指内扣都是脑瘫。痉挛性脑瘫可能会出现屈肌张力高,影响拇指运动。由于拇指屈肌张力高,伸肌力量不足,使得拇指背伸,外展受限,出现拇指内扣的情况。但拇指内扣只是一种类型的某个临床表现。并不是所有的拇指内扣都是脑瘫的表现,拇指内扣主要表现的是拇指及手部运动受限,而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骨骼发育影响、周围神经损伤等。发现小朋友拇指内扣时家长不必恐慌,应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遵从医嘱和医生的指导意见。
拇指内扣对小宝宝有哪些影响?
1.皮肤颜色 拇指一直处于内扣状态,紧贴掌心皮肤,造成掌心皮肤潮湿变红,出现皮肤表面红而薄,严重的可影响血液循环。
2.肌肉挛缩 长时间维持这种高肌张力的异常姿势,会使拇指肌屈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血液循环不足,长期持续甚至可造成肌肉挛缩。
3.姿势异常 拇指内扣会影响拇指关节的活动度,长期固定姿势会使拇指关节活动受限和关节变形,随着年龄的增大,异常姿势会更加明显。
4.精细功能 因拇指内扣,拇指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手部抓、握、指捏功能,出现精细功能的落后。
5.整体发育 由于手掌打开受限,小朋友无法更全面地用手感知外界事物,会影响小朋友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与探索能力。影响他们的整体发育。
6.学习困难 随着儿童年龄增大,对于手指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拇指活动受限,小朋友的握笔及运笔能力受限,会影响他们的绘画及书写,进而影响学习能力。
7.心理影响 拇指几乎参与我们所有的手部精细活动,因拇指功能导致很多的游戏活动都会受影响,与同龄小朋友相比涉及手部的活动会出现笨拙甚至无法完成,易降低小朋友的自信,引起自卑心理。
如果宝宝有拇指内扣应该如何治疗?
如果宝宝已经明确有拇指内扣的情况了,那么首先建议家长先听取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有现代康复技术的参与,如作业治疗,也可以采用传统康复的方法,如推拿。建议家长听从医嘱接受正规的治疗和指导,以免出现肌肉拉伤或出现骨性问题。也可选用辅助技术,如用肌内效贴、矫形器来辅助拇指外展姿势的维持。
宝宝拇指内扣,家长居家可以怎么做?
1.家长可以在小宝宝洗澡时帮助外展宝宝的大鱼际肌及拇指展肌。
2.家长日常可以让小朋友握个小圆柱,纠正拇指在其他四指外;维持拇指外展的姿势。
3.家长日常可以按摩小朋友的虎口,从大鱼际肌向拇指指腹方向按摩,以帮助拇指外展。
拇指内扣对小宝宝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如果宝宝有拇指内扣的情况,宝妈们还是不容忽视的,若发现宝宝有拇指内扣的情况,建议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若内扣严重,建议进行相关治疗和康复,若内扣轻微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做居家牵伸训练。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889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华医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认识婴儿脂溢性皮炎——乳痂
下一篇:乙肝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