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荷兰离开了世界杯,但留下了这个……

荷兰离开了世界杯,但留下了这个……

时间:2022-12-11 07:45:4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140

世界杯赛场上,许多国家的球衣都有着自己标志性的颜色,比如红色的比利时、新华字典色的葡萄牙、蓝白条的阿根廷、橙色的荷兰……

就在今天凌晨的世界杯1/4决赛赛场上,刚提到的后面这两支国家队迎头对上,贡献了一场十分精彩的对决,可惜最终荷兰队以一分之差,遗憾出局。

从比赛到球衣,以“橙色军团”著称的荷兰队都为世界杯的赛场增添了许多色彩。事实上,橙色不光是荷兰队队服的颜色,也是他们国家全民都喜爱的颜色,甚至还直接影响了胡萝卜的颜色

图片

热情的荷兰球迷。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我们现在吃的胡萝卜(Daucus carota var. sativa),学名里带有“var. sativa”,意思是说它是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的栽培变种,那么野胡萝卜的根是什么颜色的呢?

如果将野胡萝卜洗干净了,它的颜色基本就是偏白的淡黄色或淡褐色,和现代胡萝卜相比,野胡萝卜的根显得又细又小,虽然也能吃,但食用价值就要低得多了。

野胡萝卜被驯化成蔬菜的过程,也正是它的根色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的过程。

图片

野生胡萝卜的淡黄色根,图片来源:thenorthwestforager.com

野胡萝卜原产于亚州西部,驯化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最早被驯化出的栽培品种,根部是紫色或黄色的,这两个颜色也代表了两类常见的植物色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

紫色是由花青素类物质所带来的,更准确地说,是花青素和糖类形成的花色苷,它在许多蓝色、紫色、紫红色植物组织中都有,像蓝莓、葡萄、紫薯、紫茄子、紫甘蓝等的颜色,都源于花色苷。花色苷是一类水溶性的色素,也就是说,紫胡萝卜在清洗烹饪时候会容易掉色。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而黄色则来源于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是一类物质的统称,共有 700 多种,颜色大多是红、橙、黄色系。黄色的胡萝卜所含有的色素主要是叶黄素,而橙色的胡萝卜主要是因为 α-胡萝卜素和 β-胡萝卜素,还有些偏红色的胡萝卜,则是富含番茄红素。

类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物质,所以在清洗的时候,并不会把水也染上色,但在锅里遇到油,却会把油染成橙红色系。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果你在高中时候考过生物,那你或许还记得被孟德尔遗传规律支配的恐怖,今天,胡萝卜会给你点颜色看看,让你重温一下学生时代。

因为大多数胡萝卜的类胡萝卜素合成,可以看成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是可以看成,实际要复杂得多),分别是 Y 基因和 Y2 基因,这两对等位基因会出现如下三种情况:

1. Y 基因显性时,胡萝卜根中不积累类胡萝卜素,所以近似白色,这也是野胡萝卜根色的来源;

2. Y 基因隐性纯合时,那就得看 Y2 基因的了:如果 Y2 显性,那么这根胡萝卜就仅仅积累叶黄素,呈现黄色;

3. 如果 Y2 也是隐性纯合,那么这根胡萝卜就可以同时积累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等色素,呈现橙色。

如果晕了,不妨看看下面这个表格:

图片

现在一般认为,胡萝卜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栽培品系,东方品系偏红色,北京有一个传统的品种叫“鞭杆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西方品系则是偏黄色和橙色,其中的橙色品种现在更是席卷天下,成为很多人心目中胡萝卜的默认颜色,这就要归功于几百年前的荷兰人了。

我们现在说的荷兰这个国家,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尼德兰王国,在十六世纪时,尼德兰地区被西班牙所统治,后来在奥兰治亲王威廉(英语:William of Orange 荷兰语:Willem van Oranje)的带领下独立,威廉也因此被尊为荷兰国父,史称威廉一世。

有观点认为,当时甜橙正好在欧洲流行,又和奥兰治(Orange)碰巧同名,所以威廉一世也喜欢橙子和橙色,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标志,成功建国后,橙色就顺理成章地称为荷兰皇室的代表色,并且受到民间的热爱。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不久之后,园艺学家们培育出了好看好吃的橙色胡萝卜,在荷兰因为发达的海上贸易成为“海上马车夫”后,也把橙色胡萝卜传到了世界各地,奠定了“胡萝卜是橙色蔬菜”的刻板印象。

直到 1831 年,德国化学家瓦肯罗德(Heinrich Wilhelm Ferdinand Wackenroder)从胡萝卜中提取出了一种橙色的色素,就给它起名叫胡萝卜素,虽然他并没有详细描述所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胡萝卜,不过按照常理推断,应该是带有荷兰血统的橙色胡萝卜。

作者:吴昌宇

审核:陈然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 副研究馆员(科学传播)/高级工程师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图片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068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