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梦幻唯美!航天器遨游太空,瞬间触动心弦

梦幻唯美!航天器遨游太空,瞬间触动心弦

时间:2023-04-14 01:14:1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航天报 栏目:头条 阅读:92

近日,一张卫星在太空展开天线的图被网友赞为“梦幻之美”。其实,航天器不是“冷冰冰”的,往往不经意的瞬间就能给人震撼、唯美之感。那么我们可以欣赏哪些令人难忘的航天器留影?它们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卫星天线“梦幻之美”(照片来自美国媒体)

卫星开“伞”已换代

最近,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在近地轨道展开天线。阳光照耀下,天线几乎透明,在地球背景衬托下如梦似幻,引发网友关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卫星天线应该是长长的金属“鞭子”或罩子。殊不知,传统金属材质的卫星天线又重又硬,既给火箭增添负担,又不利于天线灵活高效地收放。于是,新一代卫星天线往往采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特殊合金丝,兼具高强度、低膨胀、强韧不易断、反射率高等特性。

卫星天线制造方式也不再是用金属条棒生硬地插接,而是纺织技术在太空中的全新升级。它类似针织一样,精巧“智造”,使天线有望比传统方式减重90%以上,“刚柔并济”助力高效接收、处置信号。

液氧甲烷火箭别样美

北京时间3月23日,美国相对论太空公司的首枚人族1号火箭首飞,遗憾地发射失败。这是继去年底我国朱雀二号火箭首飞受挫后,液氧甲烷火箭又一次飞越卡门线,却无奈地再次品尝苦果。

人族1号火箭首飞(照片来自相对论太空公司)

液氧甲烷推进剂资源储备丰富,燃烧环保,冷却特性好,比冲性能不俗,因此这种火箭发动机在使用成本、维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尤其是在可回收复用火箭领域,相比液氧煤油推进剂,液氧甲烷推进剂燃烧积碳结焦少,维护更方便,整体生产成本较低,很适合未来大规模重复发射任务。而在星际探索领域,考虑到许多外星球富含甲烷,液氧甲烷发动机便于尝试外星球资源原位利用,减轻地球负担。

展望未来,液氧甲烷火箭终将风靡航天界,夜幕下甲烷燃烧的纯净火焰象征着航天人不懈追求,也带给我们别样之美。

别了,功勋空间站

1996年3月22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经过新西兰上空,拍下了蓝绿色海洋背景下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如今,两者都已退役,却留下了国际航天合作的佳话。

据统计,自1986年启用以来,和平号空间站在15年间完成了24个国际科研计划,进行了1700多项科学实验,帮助15国科学家完成了空间研究,研制出约600项具备工业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功勋无数,堪称“俄罗斯航天皇冠上最明亮的一颗珍珠”。不过,由于早期设计隐患以及俄罗斯航天长期缺乏拨款,和平号空间站出过不少事故,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

和平号空间站(照片来自美国宇航局)

随着时光流逝,和平号空间站的后继者国际空间站已经“步入暮年”,中国空间站顺利建成,俄罗斯空间站、西方绕月空间站和商业空间站“跃跃欲试”,人类开发太空资源正迈入新时代。

航天器拍照令人神往

这张地球照片被称为“蓝色弹珠”,是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任务期间从距离地球2.9万公里处拍下来的。一方面,航天员们感叹蓝色星球的脆弱,“就像小孩子玩的弹珠一样”,于是留影提醒人们珍惜地球、保护环境。另一方面,阿波罗17号任务是迄今人类最后一次登月,随着新一轮探月大潮涌动,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国家的航天员踏足月球,更深入地研究这颗人们熟悉又陌生的卫星。

张照片是由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拍摄的,展示了从太空看极光的样子。其实,极光是地球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些五彩缤纷的光辉是电子和离子“亲密接触”后激发出来的,航天员拍摄的美景背后是并不简单的科学原理。

谈到太阳风,航天器早已去探究它的根源——太阳。今年1月5日,强烈的太阳耀斑在太阳左边缘闪烁,一度达到顶峰。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站第一时间拍摄了图像。太阳耀斑爆发是太阳表面磁场活动引起的,会释放出大量能量和物质,对地球的电磁环境和通讯系统产生影响,甚至危及航天器和航天员,地球人有必要多加小心、深入研究。

无论是瞄准地球,还是转向深空,航天器都为人类贡献了无数壮观、震撼的唯美照片。比如著名的“创生之柱”,先后由哈勃空间望远镜和韦伯空间望远镜拍摄。那里距离地球大约7000光年,星云中正在孕育着恒星。无数的气体和尘埃组成柱状物质,其中一些柱子高达数光年。

我们常说“宇宙浩瀚”,仅这张绚丽照片就能让我们对此有更深刻地认识:即使航天器已把目光投注到如此之远,宇宙中还有无数奇妙等待人类去探索,比如绚丽的蝴蝶星云、奇妙的草帽星系……

航天器遨游太空的唯美,火箭奋飞冲天的壮观,还有无数给我们震撼的航天美图,都显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决心,揭开了太空美丽神秘的“面纱一角”。航天探索永无止境,努力探索太空的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宇宙和地球,也更珍惜我们的家园。(作者:李彬)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488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航天报,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