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喝冰水会牙疼?你的牙齿可能出了大问题!别再怪冰水了!

喝冰水会牙疼?你的牙齿可能出了大问题!别再怪冰水了!

时间:2023-04-19 01:14:0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75

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你体验过这种剧烈的牙痛吗?

有些人喝太凉或太热的水时,牙就会痛,甚至用凉水刷牙都会酸痛,但没有这些刺激,牙也就不会痛。

这种牙痛多数与牙齿表面破坏有关,一般是有龋洞或外伤、磨损的牙比较常见。

当牙齿没有温度刺激时,出现剧烈的牙痛,也就是所谓的自发性痛

而且夜间比白天痛得会更明显,难以耐受,痛的时候分不清是哪颗牙,甚至分不出是下牙痛还是上牙痛。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果出现以上这种情况,牙齿可能是发生了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了解急性牙髓炎前,先来认识一下牙齿的结构,看看“牙髓”到底是什么?

01

牙髓是什么?

牙齿从口腔中能够看到的部分叫牙冠。牙冠外面的一层是牙釉质,里面一层是牙本质,牙本质不但是牙冠的一部分,也是牙根的一部分。牙本质中间部分的软组织就是是牙髓了。牙髓里有血液、神经和淋巴,能够营养牙齿。

图片

一旦牙齿受到损害,比如龋齿、外伤等,细菌通过牙体缺损的部位感染牙髓,就有可能导致牙髓炎。

急性牙髓炎引起的牙痛有四大特点:

1. 疼痛较为剧烈,一般很难耐受;

2. 自发性疼痛,在没有刺激的时候也会疼痛;

3. 夜间疼痛比白天更明显;

4. 不能确定疼痛的牙齿,这是由于牙髓神经来自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分为上中下三支,疼痛反馈到中枢容易被混淆。

急性牙髓炎引起的这种牙痛,因为牙髓腔里的压力很高,是无法通过吃药来缓解的,建议患者一定要及早到医院进行治疗。

02

急性牙髓炎怎么治疗?

急性牙髓炎的治疗主要是摘除牙髓,进行根管预备和充填,也就是常说的“根管治疗”。

如果是龋齿引起的牙髓炎,用牙科钻针从龋洞中钻通髓腔,可以释放牙髓腔中的压力,疼痛立即缓解。由于急性牙髓炎的牙髓是有活力的,需要在麻醉下对牙髓进行操作。

比较彻底的止痛方法,就是将牙髓摘除,也就是在局麻下将牙齿内发炎的牙髓(牙神经)取出来,取出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基本都会消除。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不论牙髓是否暴露,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生将牙髓摘除后,都应该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

根管治疗是将牙髓彻底清理干净,同时将根管预备成需要的形状,再用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例如牙胶和封闭剂等将根管严密填塞,达到预防根尖周病变的目的。

图片

目前,根管治疗是牙髓炎、牙髓坏死、根尖周炎等的最佳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杜绝口腔其他地方的细菌进入髓腔,让患牙不再发生病变,得以保留。

那么,发生牙髓炎后就要把牙髓取出来吗?还能保留吗?

03

哪些牙髓炎患者可以保留牙髓?

哪些不可以?

牙髓炎分为可复性牙髓炎不可复性牙髓炎

可复性牙髓炎一般表现为,牙齿在冷和热等刺激后出现一过性疼痛,疼痛时间很短,可为几秒钟,很快自行恢复。

特点是温度刺激时疼痛,去除刺激后疼痛立即消失。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可复性牙髓炎对牙髓损伤较小,及时去除刺激因素并给予一定治疗后,牙髓能够恢复到原有状态,一般都能保留牙髓。

不可复性牙髓炎分为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残髓炎和逆行性牙髓炎。

不可复性牙髓炎,牙髓一般情况下就不能保留了,应取出牙髓,做根管治疗。

04

怎么预防急性牙髓炎?

口腔中的细菌附着在牙齿上会形成菌斑,这些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产酸能够腐蚀牙齿,形成龋齿;

龋齿慢慢地会由浅龋发展到中龋、深龋,细菌及其毒素侵入髓腔,就会导致牙髓感染,引发牙髓炎症。

牙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进一步发展成牙髓坏死、根尖周炎。

因此,预防牙髓炎最根本方法的是预防龋齿,预防龋齿主要有以下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主动了解口腔保健知识、有效刷牙、定期洁牙、儿童萌出六龄齿后及时做窝沟封闭。

二级预防:定期到口腔医疗机构进行口腔检查,至少每年一次口腔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如果牙齿已经出现疾病,一定要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有龋齿的时候一定要早早补牙,以免发展成为深龋、牙髓炎等。在有牙周炎的时候一定要尽早治疗,以免形成严重的牙周炎,逆行感染到牙髓。

预防牙髓炎先要从预防龋齿开始,预防龋齿就要从娃娃开始,从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到老时才能有一副健康的牙齿。

牙口好,吃东西才会香,有利于身体健康。

出品:中华医学会

作者:侯本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栾庆先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主任医师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564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