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15棵反饥饿树,一年不愁吃 | 自然小喇叭
时间:2023-05-04 01:14:1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物种日历 栏目:头条 阅读:139
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32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这些值得关注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因为气候变暖,白靴兔来不及换衣服了
2)“反饥饿树”开花,长得像香蕉却能做面包
3)3万年前的毛球,竟是松鼠木乃伊
4)天才亚洲象,学会了用鼻子剥香蕉
5)一位真菌学家,感染了植物的真菌
6)打破纪录,科学家发现了最深的深海鱼
白靴兔来不及换衣服
因为全球变暖,白靴兔延后了入冬换毛的时间,这让它们被捕食的风险大大增加。
夏天棕色的白靴兔(Lepus americanus) | Walter Siegmund / Wikimedia Commons
白靴兔生活在北美。它们在夏天是棕色的,一到冬天,为了在雪地里隐身、不被捕食者发现,它们就会换上白色的“毛夹克”。它们的后脚很大,连脚底都长了厚厚的毛,就像雪地靴一样,既能防止脚陷进雪地里,又能避免脚在雪地里冻僵——这也是它们叫白靴兔(snowshoe hares)的原因。
冬天换上白衣服的白靴兔 | Alice Kenney
一般来说,白靴兔从棕色毛换成白色毛,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换毛的时间点非常关键。如果开始得太早,还没到雪天就穿上白衣服,就会在捕食者面前暴露得十分彻底;反之亦然,要是开始得太迟,在冰天雪地里还穿着棕色外套大摇大摆,简直是在对捕食者说:“快来抓我呀!”
还没下雪就变白了的白靴兔(捕食者:听我说谢谢你) | Lance Goodwin
然而,近年来,因为加拿大的天气变暖,降雪量降低,白靴兔开始搞不清到底该在什么时候换衣服了。到了秋天,过高的温度让它们决定等待;这一等就到了冬天——雪已经很厚了,它们却还没来得及换上白衣服,直接暴露在捕食者的视野里。
研究者说,到了冬天,北方森林里几乎所有动物都吃白靴兔。如果冬季存活下来的白靴兔数量降低,就会影响它们次年夏天的繁殖数量,进而影响整个森林的食物网。
反饥饿树开花
“反饥饿树”第一次在英国的邱园开花了。
反饥饿树(Ensete ventricosum)开花 | Sebastian Kettley, RBG Kew
反饥饿树来自埃塞俄比亚,也被叫做埃塞俄比亚香蕉。虽然是香蕉的亲戚,但它的果实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香蕉却大不相同——它的果实里全都是又大又黑的种子,完全没法下口。埃塞俄比亚人吃的也不是果实,他们会将这种植物的假茎刮成淀粉状,和酵母混在一起发酵,最后加工成一种名叫kocho的食物,看起来像面包。
kocho | worancha.com
反饥饿树也不是徒有虚名的。它们有超强的抗旱性和抗病性,在易受干旱影响的埃塞俄比亚,是超过2000万人的主要营养来源,15棵高达10米的树就可以提供一个人一整年的食物。对埃塞俄比亚人来说,反饥饿树就像是一份固定资产,哪怕其他作物歉收、粮食短缺,这种树也会是可靠的食物来源。
研究者James Borrel博士在这棵树年轻时和它的合照 | James Borrell, RBG Kew
这次在邱园开花的反饥饿树,在2019年就到达了邱园,那时它还是个“婴儿”,甚至不到30厘米高。但两年后,它已经大到可以搬进永久展示区,甚至成为展示区里最不容忽视的角色,用它的高耸的叶子吸引着游客们。
然而,反饥饿树一生只结一次果,这棵树虽然第一次开花,却意味着它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结。等到花期结束,园艺师将会用一株新的标本来代替它继续矗立在邱园。
松鼠木乃伊
这颗来自3万年前的毛球,其实是一个松鼠木乃伊!
毛球本球 | Government of Yukon
这个毛球是加拿大的矿工们在工作时发现的。一开始人们完全不知道这个毛球是什么,它看起来似乎只是一坨毛皮和爪子的混合物。最近科,学家发现毛球里混了一条尾巴,这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只木乃伊化的北极地松鼠——看起来像一个球,是因为它死的时候正在冬眠。
松鼠木乃伊的X光照片 | Government of Yukon
科学家们怕对标本造成伤害,不打算把毛球解开。他们用X光查看了它的内部情况——令人惊喜的时,就算经过了3万年,这只松鼠的内部骨架依然保存良好,看起来和一只卷成球的活松鼠差不多。
北极地松鼠(Urocitellus parryii) | National Park Service, Alaska Region / Wikimedia Commons
北极地松鼠现在仍然生活在地球上。它们每年有好几个月都在冬眠中度过,而且冬眠时体温几乎降低到冰点。对常年保持恒定体温的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它们是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冬眠时,北极地松鼠会躲在地下的洞穴里,把自己卷成一个球,和这个木乃伊的姿势几乎一模一样。
接下来,这个毛球将会在博物馆中展出,向大家展示一场跨越3万年的冬眠。
大象剥香蕉
最近,一头大象学会了用鼻子剥香蕉!
这头亚洲象名叫Pang Pha,生活在柏林动物园。它会剥香蕉皮这事是饲养员先发现的——把香蕉递给它时,它会用鼻子把香蕉放在地上,然后三下五除二,把皮剥下来丢到一边,最后把果肉塞进嘴里。
对于香蕉,Pang Pha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如果给它黄色或者绿色的香蕉,它并不剥皮,直接塞进嘴里;如果是整个棕色、已经过熟的香蕉,它根本不稀罕吃,直接拒绝;但如果是有棕色斑点的黄色香蕉,它就会剥皮,只吃里面的果肉。
大象剥香蕉皮,这是一件几乎前所未闻的事,而且和Pang Pha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亚洲象都不会剥香蕉皮。饲养员们并未手把手教过Pang Pha,只是当面给Pang Pha剥过香蕉皮并且喂给它吃而已。研究者分析,也许就是这样,Pang Pha发现有棕色斑点的香蕉剥皮更好吃,而且通过观察饲养员的动作,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方法。
对一个没有灵活手指的动物来说,学会剥香蕉皮,是一个里程碑一般的成就。大象的认知能力和操纵物体的能力,再一次超出了人们之前的想象。
真菌学家感染真菌
最近发表的一篇病例报告,报道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感染事件。
这甚至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种名为紫韧革菌的真菌,以前只被发现会感染植物、导致植物的银叶病,但从来没在人类身上发现过感染;但这一次,它感染了人类,而且感染者是一位真菌学家,他可能是在工作中感染的。
紫韧革菌(Chondrostereum purpureum) | Henk Monster / Wikimedia Commons
这位真菌学家平常在研究中经常接触腐烂材料、蘑菇和其他植物真菌。他在就医前3个月发现自己吞咽困难、频繁咳嗽、声音嘶哑,而且喉咙反复发炎。CT扫描显示,他的器官右侧有脓液,取样后发现里面有菌丝。经过DNA测序,最后医院才确定,感染的真菌竟然是紫韧革菌。
采样后发现的菌丝 | Soma Dutta, Ujjwayini Ray/Medical Mycology Case Reports
好在这个病并不是绝症,连吃了2个月的广谱抗真菌药以后,这位倒霉的真菌学家终于痊愈了。经过为期2年的随访监测,医院发现他恢复得很好,也没有复发的迹象。
对于植物真菌来说,人类的体温过高,它们很难生存,加上免疫系统的攻击,它们几乎不可能活下来。具体是什么机制让这种植物真菌“跨界”感染人类、其他人有没有可能被感染、感染后如何治疗,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最深的深海鱼
科学家发现了有史以来最深的深海鱼——生活在8000多米深的狮子鱼。
在伊豆-小笠原海沟7500-8200米深处拍摄到的狮子鱼|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去年9月,在日本以南的伊豆-小笠原海沟,科学家在8336米深的水下拍摄到了两条狮子鱼。它们属于拟狮子鱼属(Pseudoliparis),但具体物种未知,这是目前记录到的最深的深海鱼。
几天后,在8022米深处,科学家捕获了两条贝氏拟狮子鱼(P. belyaevi),这是第一次在超过8000米的深海捕获鱼类。这些深海鱼没有鱼鳞,身体覆盖了凝胶状的外层;它们也没有鱼鳔,可以适应极度高压的深海环境。
8336米深处的拟狮子鱼,这是一条幼鱼,通常狮子鱼的未成年个体会生活在更深的海域|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科学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超过8000米深的水域很少有鱼生活,但在日本周边海域,这一深度的深海鱼颇为丰富。以前有人认为,鱼类很难生活在超过8200米的深海;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深海鱼不断打破了人类想象的极限。
参考文献
[1]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22.1421
[2] https://phys.org/news/2023-04-enset-ethiopia-remarkable-tree-hunger.html
[3] https://www.livescience.com/30000-year-old-fur-ball-hidden-canadian-permafrost-actually-mummified-squirrel
[4]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3)00266-X
[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753923000106
[6] https://www.uwa.edu.au/news/Article/2023/April/Scientists-break-new-record-after-finding-worlds-deepest-fish
作者:猫吞,麦麦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Sebastian Kettley, RBG Kew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777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物种日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