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你知道吗?守护牙齿健康,应从中小学生抓起!

你知道吗?守护牙齿健康,应从中小学生抓起!

时间:2023-05-29 01:14:1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 栏目:头条 阅读:105

作者:唐 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 副秘书长 研究员

审核:乔 静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副主任医师

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口腔卫生,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要做好口腔保健的宣传引导。

那么,为什么要在中小学阶段要注重口腔健康的宣传呢?这要从牙齿的生长阶段说起。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替牙期的概念

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在6~12岁,正是身体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孩子从长出第1颗恒牙到乳牙基本换完,整个过程被称为替牙期。替牙期是孩子颌骨和牙弓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发病的高峰时期。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在替牙期,牙齿的替换具有一定规律,即先下后上、先前面再后面,两边呈对称性萌出,这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生理过程,会受到基因和环境及刷牙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牙齿的萌出顺序及萌出的位置,防止因为牙列不齐、错颌畸形导致口腔疾病、咀嚼障碍等,甚至影响孩子牙齿的长成,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中小学阶段是孩子口腔健康的关键时期

6~12岁这一阶段,孩子口腔内既有乳牙也有恒牙,既是颌骨和牙弓主要生长发育期,也是恒牙建立的关键时期。而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活泼好动,如果在运动和打闹中一旦发生碰撞,容易导致牙齿错位、损伤,不利于牙齿的生长。同时,由于孩子刷牙不够细致(特别是上排难以清洁的牙齿)、动作协调性欠佳,以及未能掌握常规的刷牙方法,因此容易导致龋齿。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2岁孩子恒牙龋患率为34.5%,5岁孩子乳牙龋患率为70.9%,龋患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龋齿是一种慢性病,不仅影响口腔功能,升高患儿口腔内疾病的发生率,还会影响后期生长发育。

不健康的牙齿还会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

1. 影响咀嚼功能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如果牙齿不好将会影响咀嚼功能,继而影响身体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导致消化不良及其他胃肠道疾病。

2. 影响发音功能

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如爱吐舌头、咬舌头、咬手指或铅笔,用舌头舔牙齿等都会影响牙齿的生长,可能导致牙齿变形,出现排列不齐、上下牙齿不能正常接触等现象,时间久了,还会影响正常的发音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

如果牙齿发育不好,出现严重的下前牙前突,或者上前牙前突及上下前牙前突的现象,将可能造成吞咽异常,还可能导致双唇不能自由闭合,乃至呼吸不畅而造成呼吸功能异常。

那么,该如何守护中小学生牙齿健康,加强口腔保健宣传呢?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加强中小学生口腔健康,需各方共同努力

6~12岁孩子正处于乳牙恒牙替换期,龋齿等口腔疾病高发,在此阶段进行口腔健康教育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家校联合机制,充分发挥家长的督促、示范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从而有效降低龋齿的发病率。具体的方法有以下5个。

1.多学习口腔保健知识

中小学生处在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推荐相关读物、宣传栏展示等多种形式,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的传播,提高中小学生对保护牙齿的认知,培养口腔保健的意识。

2.要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对中小学生来说,每年至少要做1次口腔健康检查。这样,如果发现口腔疾病,也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 要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造成龋齿与牙周疾病的共同因素是牙菌斑。因此,去除牙菌斑是保持口腔卫生的重点。清除牙菌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择适合的刷牙工具和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次刷牙时间至少2~3分钟,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4. 做到合理的饮食

平时少吃或不吃含糖高的零食及容易粘牙的精细糕点。如果食用了这类零食或糕点,应在吃完后及时漱口或刷牙。同时家长要教育和告知孩子,让孩子形成晚上刷牙后就不再进食的观念。

5.积极参加爱牙日活动

学校可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每年9月20日的全国爱牙日活动,通过了解口腔保健知识的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生口腔卫生的健康教育。

作为学校公共卫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生口腔保健应该着重做好日常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利用不同途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爱牙护齿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况司琦, 黄玮, 李跃, 等. 儿童替牙期OPG与RANKL表达水平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 2022, 23(1): 56-58, 78.

[2] 杨梅, 江长勇, 沈海英,等. 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16): 2057-2061.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936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华医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