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母也”是什么意思?一文告诉你父母称谓原来这么多变!
时间:2023-06-03 01:14:2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栏目:头条 阅读:117
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也是家庭成员中最核心的角色。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母亲、父亲的称呼有哪些?为什么在众多称呼中,“妈妈”“爸爸”的使用最为普遍?
图源:拍信创意
自古至今,在中文世界里,父母的称谓也是特别丰富复杂。根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对于“父亲”的称呼有一百多个,对于“母亲”的称呼有八十多个。从父母称谓的变化之中,也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1
母亲
“妈妈”,不仅仅是我们来到世界上看到的第一个人,也是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词语。不仅仅是今天我们中国人用来称呼母亲,在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尽管语言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母亲的称呼,都是发出类似“妈妈”的发音。这主要是因为婴儿张嘴吐气的时候,上下嘴唇触碰就很容易发出 “ma” 这个音了,所以“妈妈”很容易就成为了母亲的代称。
图源:拍信创意
在我国古代,语言有个比较特别的特点,就是书面语和口语并不一致。“妈”虽然作为口语早就出现了,但是在古代书写的时候很少使用。有专家认为,“妈”来源于“母”字,因为“母”在我国上古时期发音为 “mǐwə” ,后来逐渐演变为 “ma” ,所以“妈”和“母”这两个字其实是同一个字。在三国时期的字典《广雅》中,也明确记载了:“妈,母也”。“母”这个字非常古老,在甲古文中,这个字展示的是一位跪坐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双手交叉,中间有两点表示乳房,以表示此女性与生育和哺育有关。直到今天,“母”作为书面语一直都是代表母亲的称呼。
甲骨文中的“母”字
但是在口语中,在大约唐朝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称呼母亲用的是“孃” (古时念ráng)。但或许是因为这个字太难写,又或许是语音的演变,逐渐“孃”字和我们熟悉的另外一个字“娘”(niáng)开始合二为一了。原本“娘”在古代多用作少女,但随着时间的演化,“娘”也就成为了口语中母亲的称谓了。就比如在《木兰辞》中,就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甲骨文中的“娘”字
“娘”在之后一直是母亲的称呼,也对中原文明周围的少数民族产生影响,甚至对周边国家也有影响。在很多地区,还会在娘字之前加上一个前缀词“阿”来表示亲昵。“阿娘”的说法,至今还是很多少数民族对于母亲的称呼。
畲(shē)族丨图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除此之外,“姥”“婆”“媪(ǎo)”“妪(yù)”“嬤(mó)”也都是古代对于母亲的代称,在古代各地方言土语中,对于母亲的称谓就更多了:“妮”“媞(tí)”“媓(huáng)”“姐”等都在小范围内成为母亲的代称。
#2
父亲
说完了对于母亲的称呼变化,我们再来看看对于父亲的称呼。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对于父亲的称呼,就是“父”字。这个字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表示的是一个男子持石斧从事操作, 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父”的字形基本没有变化。在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中,对于父字的解释是“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也就是父亲是整个家庭的领导,这也是父权制社会在家庭中的体现。
甲骨文中的“父”字
但是把“父”“母”字与“亲”字结合,组成一个词汇,是比较晚的事情了。在唐朝初年,在一本讲述佛法的《法苑珠林》书中,出现了“若彼女人,是彼男子,父亲、母亲......”,这算是父亲、母亲成为一个词汇比较早的证据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或许是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对于父亲的称呼方式也多了起来。在当时北方,开始出现了以“爷”或者“耶”来指代父亲的说法,就比如北魏时期的《木兰辞》中,就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里的“爷”就是父亲。后来“爷”字逐渐演变成了“祖父”的口语词,便不再被用作父亲的称谓了。不过至今在北方话中还有称父子俩为“爷儿俩”的,这是“爷”字古义仍在现代汉语中保留的一个案例。
图源:拍信创意
在元朝前后,在南方开始出现了把父亲称之为“爹”,这个字也是从“父”而来,而“爹”这个称呼,直到现在很多地区也在使用。除了以上的称呼外,在古代还有“翁”“哥”字等在口语中称呼父亲,比如宋朝陆游的《示儿》诗中,就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及《旧唐书·王据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的用法,这里的四哥指的就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在明朝以后,受方言和习俗的影响,生活中子女称叫父亲的词汇就更加多样了,而这些称呼也流传到了今天。比如在豫、陕、晋一些地区,父亲被称为“大”或者“大大”;满族人在清朝时候入关,也把满语中对于父亲的称呼“阿玛”带入到了全国;在广东地区,粤语中对于父亲则是称呼为“老窦”,这个词来源于《三字经》中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是五代时期的人,因为重视教育,五个儿子皆学有所成,因此成为了世人敬仰的模范父亲,“老窦”一词由此出现;而至于在川渝地区,父亲则经常被称为“老汉儿”,甚至有时候也会用于妻子称呼丈夫,类似于“娃儿他爸”,这样的叫法含有一些戏谑的意味,也能显示出子女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
图源:壹图网
和母亲的称谓一样,父亲的称谓也存在口语与书面语不一致的情况。在先秦时代,“父”字多用于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称呼父亲,则多是用“考”字。在屈原著作《楚辞·离骚》中,就有“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的说法,其中的“考”就是父亲的意思。但随着时间的演进,“考”字称呼父亲的情况逐渐不常用了,相对于的是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来在书面上称呼父亲。其中最常见的是“君”。比如著名的《滕王阁序》,就有“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的用法。除此之外,称呼父亲的词汇还有“公”“家公”“先公”“先子”等。至于“爸”的称呼,其实很早也都出现了,这个字同样也有可能是“父”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发生了音变从而产生的字。和“妈”的发音类似,“爸”的发音对于婴儿也比较容易,所以也有很多国家,会把 “pa” 当作是父亲的称谓。
#3
妈妈、爸爸
之所以“妈妈”、“爸爸”能取代上述这么多的称呼,最直接的原因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与苏联关系友好。而在当时的俄语课本中,第一课的第一个词组“母亲、父亲”的读音就是“妈妈、爸爸”。于是“妈妈、爸爸”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就成了非常“时髦”的称谓。“妈、爸”发音简单,朗朗上口,于是就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成为今天母亲、父亲最普遍的用法了。
图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
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近些年,很多人也习惯用“妈咪”“爸比”“爹地”等词汇称呼父母,这些词汇其实是来源于“mummy” “pappy” “daddy”等英文词汇,它们随着当年风靡一时的香港影视作品一起流行,也在今天被列入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之中。这展现了现代汉语的极大包容性,也是中国和全世界紧密交流的一个缩影。无论称呼如何变化,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血浓于水的爱意,永远也都不会变化。那么,你如何称呼你的父母呢?欢迎留言区分享~
供稿单位:重庆科技馆
作者介绍:河边的卡西莫多,科普工作者。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022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