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牙龈炎……这4种让你吃不香的牙齿问题怎么治?看完你就懂了→
时间:2023-06-17 01:14:0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123
龋病、牙龈炎、牙外伤和错颌畸形是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口腔问题。
口腔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要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口腔健康问题,青少年自身也要提升自我口腔保健能力。
01
龋病
龋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我国有近一半的青少年都受到龋病的困扰。龋病,就是俗称的“蛀牙”“虫牙”。
我们的口腔中有各种各样大量的细菌,有的细菌会粘在牙齿表面,抱成一团形成牙菌斑。
它们会发酵口腔中的食物残渣,释放出酸性物质,对牙齿造成腐蚀。日积月累,就会形成龋洞。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大家千万不要觉得龋洞比较小就拖着不去治疗。当龋洞比较小时,通过充填治疗就能防止牙齿遭到更多破坏。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果任由龋病进展,侵犯到牙髓时,就会出现疼痛等症状,需要通过根管治疗去除感染的牙髓。若出现疼痛症状后仍置之不顾,龋病进展使牙齿破坏过大时,则只能拔除,通过种植等方式才能修复缺失的牙齿。
预防龋齿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清除牙菌斑(每天早晚使用水平颤动拂刷法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间隙),并通过改善牙齿表面的抗龋能力(定期涂氟、进行窝沟封闭等),改善饮食习惯(减少甜食摄入频率,少喝碳酸饮料)等,以增强牙齿抵御细菌侵蚀的能力。同时,每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并及时治疗龋齿。
02
牙龈炎
牙龈红肿、刷牙出血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普遍。牙龈出血是牙周组织自我保护的一种预警信号。
当发生这种情况时,说明牙龈已经被细菌感染。此时可能不会有明显的疼痛,但常伴有刷牙或进食时牙龈出血、牙龈红肿、口腔异味等症状。
牙龈发炎时,需要由医生通过洁牙的方式,将堆积在牙齿上的牙菌斑及牙结石去除,减少对牙龈的刺激,炎症即可在数天内缓解,牙龈恢复正常。
如果未能及时治疗,牙结石日积月累,会给牙周组织造成巨大的压力,发展为牙周炎,严重的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因此,青少年应重视口腔卫生,认真、正确、有效地刷牙,牙刷要旋转 45 度,使刷毛对准“牙龈沟”,做短距离颤动,尽量清除“牙龈沟”中的细菌。
此外,每年一次的洁牙可以为刷牙缺陷进行完美补台。如果出现牙龈红肿出血、口腔异味、牙齿舌侧有刷不掉的牙结石等“警示信号”,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03
牙外伤
青少年在日常活动中,很容易受到外界急剧撞击导致牙齿外伤。
牙外伤发生后,会出现牙齿松动、断裂或牙龈撕裂、出血等情况,有甚者会出现牙齿脱落或牙槽骨骨折等严重后果。
牙齿的意外缺损或者缺失,会给青少年颜值和心理都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日常社交活动,也会影响咀嚼和发音功能。
因此,牙齿发生外伤,需要及时救治,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当牙齿折断时,应该尽快前往医院就诊。牙齿折断面积较大时,可能会出现牙髓暴露的情况,暴露的牙髓组织呈红色,应避免触碰,避免冷热刺激或者其他东西污染。
当牙齿脱位时,需要尽快就医,将脱位的牙齿进行复位固定。在保存脱位的牙齿时,应注意手持牙冠部,不要用手捏住牙根,也不要自行洗刷牙根。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应将牙齿泡在生理盐水或牛奶中,缺乏条件时也可将牙齿含在舌下,浸泡在唾液环境中,切忌干燥,并尽快到医院就诊,以防贻误时机。
牙齿脱位后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半小时,耽误的时间越长,牙齿再植的成功率就越低。
为了减少牙外伤的可能,建议广大青少年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避免进行激烈或容易发生碰撞的活动;第二,进行打篮球、拳击等运动时佩戴防护牙套;第三,如果存在牙齿前突的现象,积极进行正畸治疗,降低牙外伤的发生概率。
04
错颌畸形
牙齿不齐,医学术语称为错颌畸形,主要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导致,如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咬嘴唇等口腔不良习惯等。
错颌畸形有很多种表现,最常见的有牙齿拥挤、龅牙、地包天等。很多家长对错颌畸形不够重视,认为只影响孩子的容貌美观。
然而,错颌畸形除了影响颜值,还会给孩子产生其他负面影响。
第一,影响口腔健康。牙齿拥挤错位,不易清洁,久而久之容易患龋病、牙周病。
第二,影响口腔功能。错颌畸形可能会影响发音、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严重者甚至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第三,影响心理健康。错颌畸形影响容貌外观、言语发音等,也会导致青少年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加重心理负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很多家长的观念比较陈旧,认为矫正牙齿要等到孩子换完牙齿之后。
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即错颌畸形产生的过程,有一些情况,比如地包天、龅牙等,可能是由于颌骨发育异常,一旦错过时机,佩戴矫治器的作用非常有限,可能需要结合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家长应该养成带孩子定期就医、进行口腔检查的习惯,以便能够及早发现错颌畸形,及早干预治疗。
来源:健康中国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234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