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种猫更容易得心脏病?毛孩子家长一定要看!
时间:2023-06-22 01:14:1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学辟谣 栏目:头条 阅读:104
作者:司 南 深度铲屎官 宠物营养师
审核:刘 波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猫咪心脏病”不仅是家猫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同时也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纯种猫更容易得心脏病?猫咪心脏病真的都是因为遗传?今天的文章,一次破除那些关于“猫咪心脏病”的流言,解决铲屎官的“心病”!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01
流言:纯种猫更容易得心脏病
分析:猫咪的心脏病,和大多数品种没有相关关系。
有不少铲屎官感叹,是现在的猫咪越来越娇气了吗?怎么以前都没听说过那么多心脏病的?
其实,并非心脏病变多了,而是养猫咪的家庭多了,铲屎官们越来越有健康意识,医疗水平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以前猫咪突然猝死,可能没有条件深究原因,但现在有科学手段让大家更早发现,就会觉得经常和疾病打交道。
铲屎官们也有必要了解:猫咪的心脏病,和大多数品种没有相关关系。无论是田园猫还是品种猫,都有一定概率患心脏病。作为铲屎官应该按时给宝贝进行体检,科学饲养,不弃养。
02
流言:猫咪心脏病都是因为遗传
分析:除基因遗传原因外,猫咪心脏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
由于猫咪心脏病难以察觉,患病的猫咪猫早期或许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即便有部分细心的铲屎官能关注到猫咪的异常,却依然只能眼睁睁看着爱宠离去。
目前而言,猫咪心脏病大部分是特发性或原发性的,即确切原因不明,但是有部分发病猫咪携带有致病基因,目前有报道的品种有缅因猫、布偶和英国短毛猫,但是携带致病基因也不一定患病。波斯猫、孟加拉猫、斯芬克斯猫、挪威森林猫这些纯种猫被认为发病风险更高。根据现有研究进展,仅支持在缅因猫和布偶猫中进行基因检测。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情况是铲屎官应该警惕的↓
①应激:有不少铲屎官喜欢带猫咪交新朋友,然而和狗子大有区别的是,猫咪属于独居动物,一些所谓的“社交”很可能会造成猫咪应激,急性应激和严重心动过速会使舒张功能下降,尤其是已经有心衰症状的肥心病患猫,会加剧其充血性心力衰竭。杜绝无用社交,或许是铲屎官最容易保护猫咪的方式。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8岁以上的猫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素可以直接刺激心肌细胞,可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还能使患猫处于高代谢状态,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肌增厚。
③饮食牛磺酸缺乏:与狗不同,猫咪自身是无法合成牛磺酸的,如果在日常饮食中牛磺酸摄入不足,猫咪会更容易出现扩张型心肌病,最终导致心衰。
目前正规猫粮中都有足量牛磺酸,不需要额外给猫咪单独补充。而在一些劣质的猫粮和猫罐头中,有可能牛磺酸添加不足,如果铲屎官也未能及时单独给予补充,则无法达到猫咪身体的需求量。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常见与不常见的猫心肌病
所有与心脏有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心脏病,猫心肌病是成年家猫中最常见的心脏病类型。包括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肥厚型心肌病”在内,在家猫中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心肌病↓
第一种: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最常见,占全部心脏病60%左右。根据科普数据,普通猫群的HCM发病率约为15%,老龄猫中发病率约29%。患有轻微HCM的猫心脏整体形状可能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心脏内壁增厚,从而导致左心室腔体缩小和心脏输送血液的能力下降。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并且常伴有血栓的发生。
第二种: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RCM),不太常见。这种类型的心肌病,心肌的瘢痕组织使肌肉僵硬和缺乏弹性,同样限制了心脏的正常工作,导致输血能力下降,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
第三种: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则更要罕见一些,患有这种心脏病,心脏会整体变大,心肌变薄,变得虚弱无力,无法有效泵血,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
第四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罕见,患猫发生右心室和右心房的扩张,右心室壁变薄,通常出现右心衰。
此外,猫也可能出现无法分类的心肌病,它们被归类为“非特异性表型心肌病”。另外,猫也可能患上心肌炎以及感染性心肌疾病。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结论
猫咪心脏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并不一定是因为遗传,无论是田园猫还是品种猫,都有一定概率患心脏病。而成年家猫中最常见的心脏病类型是猫心肌病,主要包括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这四种。铲屎官应科学饲养,定期带家中的毛孩子进行体检。
文章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转载引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311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学辟谣,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童年回忆,为什么“杀”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