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美国的山楂酪被贴上“癌症警告”,这种零食还能吃吗?
时间:2023-07-03 01:14:2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新媒体 栏目:头条 阅读:181
最近,一条热传的内容中,某品牌的山楂酪产品外包装上被贴上了大大的“WARNING”(警告),而下方中英双语的几个字更加让人毛骨悚然——“警告:癌症及生殖系统损害”!
图源:某短视频平台截图这款零食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才会被加上“癌症警告”的警示标签?这款零食还能吃吗?
01
这警告到底是谁贴的?
是谁能够要求在产品上贴上这种警示标签呢?当然是官方了,但仅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发出警告的网站名叫“65 号法案(proposition 65)”,这个法案的正式名称为《安全饮用水和有毒物质执法法案》,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项州级法律,在三十多年前发现污染加州供水的危险污染物后创建,于1986 年投票通过。
根据加州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办公室(OEHHA)的描述,65号法案“要求企业向加州人发出警告,告知其大量接触会导致癌症、出生缺陷或其他生殖危害的化学品。”
而这些“化学品”都经过包括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隶属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NTP)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在内的权威机构认定。
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告知产品中存在的致癌或具有生殖危害的成分,而如今这个法律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饮用水的范围,也涉及到了包括食品在内的其他领域,而商品中只要有该提案提到的超过 900 种毒素或致癌物的其中 1 种就会被要求贴上标签进行警告。
65 号法案网站的通用警告消息
“65 号法案”旨在通过要求商家提供此信息,使加州人能够就其接触这些化学品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定”。
可能有些朋友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这类标签非常普及,被贴上这种“警示标签”的既有食品,几乎包括了整个店面,比如:
司空见惯的沙丁鱼罐头
沙丁鱼罐头,图源:海外自媒体
糖果
某品牌糖果,图源:海外自媒体
以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
一些大家都熟悉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丙烯酰胺),图源:网络
甚至……整个商店。
大意为这家商店的商品可能存在致癌或生殖损害的商品,图源:网络
正是如此,在加利福尼亚州,你甚至可能会觉得你生活在了一个充满“癌症元素”的世界里。这项法案大概在消费者知情权方面表现不错,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恐怕更多的是让人们增加了一些无谓的焦虑。
02
这个警示标签是怎么来的?
仔细看看这款零食的配料表,上面这些成分没有一个是致癌物或具有生殖毒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被“贴签”呢?
图源:商品介绍截图
答案是:铅(可能与癌症与生殖损伤有关)。
通过查询加州有关部门今年的检测数据,该零食的铅含量检测结果在ND(Not Detected的简称,意思是未检出)至 0.10ppm之间。(*ppm 为含铅量单位,代表“百万分之”,1ppm=1mg/kg)
其中一年的检测结果,图源:加州公共卫生部
那这个结果是代表零食中铅超标了吗?吃下去就会产生身体损害吗?
完全不是!
在该检测的说明中发现,这种检测的“弹性空间”非常小,如果铅含量 <0.05ppm 就超过检测下限了(显示“ND”),而 >0.10 就会被认为是“被污染”,因此虽然有部分批次检测值高于最低阈值或接近最高阈值,仍然在标准范围内。
那既然产品没问题,为何仍需要贴上“警示标签”?这就得说说不贴标签的要求有多严格(甚至可以说“变态”)了。
“65 号法案”要求,除非预期的接触水平不会造成重大癌症风险,否则就要将商品贴上“警示标签”。那什么才是“重大风险”呢?
该法案将“无重大风险”定义为:
在 70 年的寿命中,在 10 万人中造成不超过1例额外癌症的接触水平。因此,如果一个人在 70 年内以预期水平接触该物质,估计由于接触该物质而患上癌症的几率不到十万分之一,则无需对该化合物进行标记。
此外,该法案对出生缺陷和生殖伤害也有类似的严格限制水平。
因此如果想不贴“警示标签”就必须做到两点:
1.商品中没有或存在的相关物质低于检测标准;
2.能够通过举证证实商品不会增加癌症风险。
相较而言,前者相对比较简单,但后者就需要非常繁琐的证据了,因此很多企业干脆直接躺平,选择贴张警告标签了事。
03
这些铅真会带来危害吗?
铅,确实是一种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的物质,但我们还是要强调剂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无法摆脱铅的影响,因为自然环境(土壤)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物品都含有铅,比如家具、玩具、老旧油漆、含铅汽油燃烧后的汽车尾气、老旧的水管中,甚至日常食用的各种食品都可能含有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一些有限的证据表明,铅暴露可能和胃癌、肺癌、肾癌、脑癌有关,而男性长期接触铅可能影响生殖功能,女性接触大剂量铅后可能导致流产,而儿童出现铅中毒则可能损害大脑和神经系统、生长和发育减慢。
而中疾控专家表示:人体中的铅大约有 90% 是来自于食品。不过,只要控制摄入量,就可以降低铅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
本次事件中的主角——山楂零食——属于水果制品,相关制品在我国铅含量标准为 1.0mg/kg,也就是 1ppm,而在 2013-2014 年的该零食铅检出量为 ≤0.1ppm,远优于国家标准,因此可以安全食用。
我国食品中铅含量标准,图源:GB 2762-2017
综上,本次事件所涉及到的山楂酪属于符合标准且可正常销售的商品,只不过由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特殊规定,因此和很多食品一样被要求贴上了“65 号法案”要求的“警示标签”。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该零食符合标准,但对于铅含量的控制越低越好,所以希望各类食品都能持续降低铅残留量,让风险尽可能降低。
简单来说,这款山楂酪零食是安全且可以放心食用的,但从营养构成和糖分摄入量的角度都不建议多吃,偶尔当零嘴吃就好,无需任何担心。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当然,同时也期待各个行业都能进一步优化对铅的控制,相关部门也能进一步严格铅残留的标准,让更多人都能避免因铅导致的疾病甚至死亡。
另外,谣言止于智者,一个无端的抹黑不仅影响一个产品的销量,更可能是对一个品牌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
最终,即便谣言已经攻破,但是谣言所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时,至少能做到的就是保持怀疑,等待专业解读,而非进行无端指责和攻击,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如此。
作者:邵忆楠 科普创作者
审核:韩宏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研究员
策划编辑:徐来
责任编辑:丁崝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492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新媒体,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