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龙:又爱又怕受伤害的相拥
时间:2022-07-07 06:52:4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物种日历 栏目:头条 阅读:14
直竖的骨板、带刺的尾巴、狭长的脸部及核桃般大小的脑,剑龙有着易于辨识的特征,是恐龙中知名度较高的种类之一。这类恐龙主要生存于侏罗纪时代,并在白垩纪的中叶全数灭绝,研究推测可能是因为竞争不过其他植食恐龙,或是生理结构无法消化逐渐扩张的被子植物所致。
剑龙复原图 | Nobu Tamura / Wikimedia Commons
而这类恐龙的家族中,除了如剑龙这样的五边形骨板外,也有许多其他不同的骨板模式,如某些种类的骨板较低或是呈长方形等等。其中就有如钉状龙这样,背上有一半的骨板都变成棘刺的种类,而这个种类的发现,也让科学家们为了这种恐龙要如何交配而伤透了脑筋。
高端的防御装甲
钉状龙(Kentrosaurus)是目前发现的剑龙科中最为原始的种类,体型也较小,仅有约4米左右的长度。这类恐龙是德国的团队于1910年代东非考察时所发现,并于德国展出,由于二战盟军的战火,目前有部分化石已经散失,也算是历经沧桑的恐龙了吧。
钉状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埃塞俄比亚,除了体型和剑龙(体长可超过9米)相比非常娇小外,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后半身拥有的并非板状的骨板,而是多对的棘刺,上半身则如剑龙一般是板状骨板。
钉状龙和人的大小比较 | PaleoGeekSquared / Wikimedia Commons
剑龙的骨板经研究认为除了防御外,主要可能是有调节体温及识别的作用,而钉状龙上半身的骨板可能也是类似功能,而下半身那多对高耸的棘刺就主要是为了防御而存在。
近代对于钉状龙尾部肌肉的模型重建,以及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也显示,这条尾巴对虎视眈眈的肉食性恐龙肯定是个致命的威胁。满是刺的尾巴不只能够大幅度摆荡,还能在连续摆荡过程中加速到时速50千米,令猎食者望而生畏、无法接近。
电脑仿真的钉状龙摆动尾巴模型 | H. Mallison /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2011)
高防御对生存肯定是能加分的,但像钉状龙这样下半身都是棘刺的话却有另一个困扰,就是它们要用什么姿势来交配,才不会不小心把对方给阉割了呢?
又爱又怕受伤害的相拥
在讨论钉状龙之前,先来简单说说一般恐龙的交配。过去有些学者认为恐龙可能和多数鸟类一样没有阴茎,而是透过“泄殖腔亲吻”的方式来传递精子。但从分类系统可以发现鳄鱼和原始的鸟类都有阴茎,因此分类上接近这两者的恐龙应该也是有阴茎的。
在其他种类的恐龙中,雄性将一只脚跨坐到雌性背上就能进行交配。这类姿势除了可以参考蜥蜴、鳄鱼这些有大尾巴的家伙外,体型上也能参照大象、犀牛等,大部分恐龙都能用这种方式完成交配。
Humboldt自然博物馆里的钉状龙 | Timothy E. Isles / Nihil scimus
但剑龙类运用这个姿势却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骨板的妨碍过大,除非剑龙的生殖器长度惊人,否则无法顶着坚硬高耸的骨板完成这个动作。但假设剑龙真能有这么长,如果内部没有骨骼支撑的话,光有长度却立不起来,也无法交配。目前尚未发现剑龙有这样的生殖器结构,因此更合理的推测是雌剑龙横躺在地上,而雄性则从侧边进入,这样就能使用合理范围的“鞭长”完成交配。
剑龙的交配姿势复原图 | Timothy E. Isles / Historical Biology (2009)
这种交配方式除了剑龙外,其他如棘龙等背上有装饰物的恐龙也都能通过这个姿势完成交配,但这对钉状龙却没有这么简单。在这样的体位下,钉状龙还是有刺伤对象甚至不小心阉割了对方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不得不尝试其他的体位模型进行仿真。根据多方模拟过后,科学家目前认为钉状龙可能是屁股对屁股的姿势进行交配,尤其剑龙类的前肢还比较短,这样的姿势雌性能更好将泄殖腔显露出来。
尚在迷雾中探索
上述这些都只是推测,仅代表在生理结构上这个姿势行得通,并不能保证恐龙一定是用这种体位。恐龙的交配模式目前几乎都还处于迷雾之中,相应的行为学证据及生理结构都难以保存成化石。
2016年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处奇特的遗迹化石:恐龙留下了巨大的爪子抓痕,周围没有发现蛋壳或小恐龙的痕迹,说明刨坑不是为了筑巢,而可能是它们的求偶表演 | Martin G. Lockley /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但随着更多化石的进步和科技更加精密,我们对恐龙有关生殖生理结构的认识,都在不断地进步。例如痕迹化石显示了某些兽脚类恐龙可能和现代鸟类一样会跳求偶舞;窃蛋龙腹中的恐龙蛋证明了恐龙的两个输卵管都能产蛋,但每次产量不多等等。也许未来有一天能在特殊的地层环境中找到恐龙生殖器的保存,或是有更高精度的科技检验方式,这些进步也许能证实上述的假设,也可能让人们对恐龙的“私密生活”产生极大的改观。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345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物种日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