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鱼会感染新冠吗,为什么要做核酸?

鱼会感染新冠吗,为什么要做核酸?

时间:2022-08-19 09:03:1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李雷 栏目:头条 阅读:159

近日,福建厦门海域正式开渔。记者获悉,集美区渔民作业期间,每天要开展1次核酸检测。渔民和渔获上岸时,实行“‘人+物’同检”,渔民和渔获都得接受核酸检测。上岸后,渔民们接受核酸采集完,立即返回船上,抓来几尾鲜活的鱼,掰开鱼嘴,让核酸采集人员抽检。除了从鱼嘴提取采集物,核酸采集人员还细致地用棉签从渔获身上提取样本。

人做核酸也就算了,为什么鱼还要做呢?这一波操作不禁让人们大吃一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样做主要是防走私带来病毒的(但是捅鱼嗓子可能不合适),相当于检测环境样本。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01,为什么要人物同检?


还记得三亚疫情么?怎么来的?是禁渔期渔民跑到外海和国外渔民交易然后把病毒带回来了。

国外渔民捕的鱼,在公海上直接偷偷卖给渔民,然后渔民把鱼带回中国销售,而目前国外的一些地方感染比较普遍,那么鱼类被沾染病毒的可能性就很大,这些鱼进入到中国,就可能引发感染了。三亚当时就是这样,最初在渔民中出现,然后进一步扩散到游客中。

所以厦门这么干,估计也是防止有的人不是去捕鱼,而是去走私非法交易去了。把别人捞的鱼买回来卖到国内,这种在茫茫大海上,基本上防不住。其实7-8月这一轮,三亚是渔民境外非法交易,西藏可能是来自边境线。


02,鱼类会感染新冠吗?


要说鱼类感染新冠,那倒是不至于。ps:这个还是有正规的研究的,就是这篇文章:

文章题目是:

SARS-CoV-2 spike protein predicted to form stable complexes with host receptor protein orthologues from mammals, but not fish, birds or reptiles

其实,这是一篇生物信息学文章,没做实验,用已有的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和预测。

当然,我们并不能直接预测某种生物是否可以感染新冠,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的分子,ace2,这个分子是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钥匙,细胞有这个钥匙,那么就可能发生新冠的感染。

当然,不同物种之间ace2差异很大,因此作者选择计算不同物种ace2和新冠能否结合成稳定的聚合物为检测标准。

下图为序列相似性比较

经过计算,可以看到,不同物种的ace2和新冠病毒结合形成稳定复合体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然后,这个时候,就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了。

1,新冠可以感染一种鱼和一种鸟

Of the 35 birds tested only the blue tit shows an infection risk. Similarly, the Nile tilapia is the only fish out of the 72 in this study which has a binding energy favorable to infection.

作者计算了35种鸟类,只有一种(蓝山雀)有感染风险,计算了72种鱼类,同样只有1种(尼罗罗非鱼)有感染风险。

2,文章结论是新冠不能感染鱼和鸟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ARS-CoV-2 can infect a broad range of mammals––but not fish, birds or reptiles––which could serve as reservoirs of the virus, necessitating careful ongoing animal management and surveillance

事实上,从这两个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章的结论似乎和文中的研究内容是冲突的,你说新冠不能感染鱼吧,那感染的一种是怎么回事呢?但是你认为可以感染吧,可是剩下的71种鱼类都没法感染。有一种白马非马的感觉。

其实,问题就出自这里,可能是这篇文章没有接受同行评议的缘故,文章的结论,太过肯定了些,反而影响了科学性。

This article is a preprint and has not been certified by peer review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理论上,新冠不能感染大部分鱼类,或者新冠很难感染鱼类。


总之,事实到此明确了,认为新冠肯定不能感染鱼类的,主要关注的是题目和摘要,或者说是从概率上认为可能性较小。而认为新冠可能感染鱼类的,则是对可能这两个字的程度需要强调,毕竟还是有可能感染的两个物种。

所以,一般认为,鱼类是不会感染新冠的。但是,沾染是可能性很大的事情。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901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李雷,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