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被眼镜蛇咬伤后,这个男孩把蛇咬死了(请勿模仿)|自然小喇叭

被眼镜蛇咬伤后,这个男孩把蛇咬死了(请勿模仿)|自然小喇叭

时间:2022-11-27 00:25:1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物种日历 栏目:头条 阅读:126

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22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关注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 眼镜蛇咬人,结果反被人类咬死了

2) 章鱼怎么打架?互相扔沙子

3) “鲨鱼卫士”出现,鲨鱼有救了

4) 消失140年的鸟类,原来没有灭绝!

5) 世界上最小的马,和狗差不多大

6) 和抵抗力高的珊瑚呆在一起,保持健康

眼镜蛇:???

最近,有一条眼镜蛇被一个8岁小男孩咬死了——是的,你没看错,死的那个是眼镜蛇

这事发生在印度。小男孩名叫迪帕克(Deepak),他在玩耍时遇上了一条眼镜蛇。眼镜蛇缠上了他的手,还咬了他一口。迪帕克大惊失色,拼命地想要摆脱这条蛇,没想到它纹丝不动。在这紧急状况下,迪帕克干脆咬了蛇两口——结果蛇死了!

图片

迪帕克 | Dailymail

迪帕克被家人送往了附近的医院,接受蛇毒治疗。医生发现,迪帕克被咬的地方没有任何毒液,但这并不能证明咬伤迪帕克的蛇是无毒的。毒蛇有一种防御机制就是“干咬”——只下口,不释放毒液,毕竟毒液的生产成本高,必须得用在刀刃上。毒蛇通常用“干咬”来警告大型动物:我没打算杀死你,但你最好别来沾边。

每年,全世界大约有540万起被蛇咬伤的事件,其中一半伤口中会伴有毒液,导致138000人死亡。印度是世界上被蛇咬伤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6000人死于毒蛇之口。

“以牙还牙”的方式其实很危险,下嘴的时候可能会吃下野生动物身上的病菌和寄生虫。但迪帕克非常幸运,他不仅死里逃生,还咬死了眼镜蛇,甚至就此成名,登上了各大国际新闻。

章鱼打架

章鱼是怎么打架的——是甩开八条大长腿,你一拳来我一脚吗?

最近,科学家找到了答案:它们的打架方法,竟然是互相抛沙子!章鱼的触手不是直接用来打对方的,而是用来到处收集沙子、贝壳和海底的其他碎片,把它们当成“散弹”的原料。然后,章鱼会用触手下面的虹吸管排开水流,为发射“散弹”提供动力。

图片

一只雄性章鱼试图和一只雌性章鱼交配,结果收到了一个大比兜 | Godfrey-Smith et al., 2022

科学家研究了水下摄像机所记录的102起章鱼抛沙子事件。他们发现,大约53%的案例发生在和另一只章鱼、一条鱼或者和相机的互动中(是的,它们还会用沙子殴打相机),还有32%发生在它们清理巢穴时。

图片

发射“散弹”:biubiubiu!|参考文献[2]

被瞄准的章鱼该怎么办呢?当意识到自己即将喜提一颗“散弹”时,它们会朝投掷者的方向举起触手——研究者推测,这可能表示它们已经进入预备状态,或者暂停原本的行动,赶紧逃之夭夭。

互相扔东西,在动物界很不寻常。除了章鱼,目前只有少数的群居哺乳动物被发现会向同伴扔东西(当然,包括气急败坏的时候互相扔东西的人类)。

图片

章鱼大战|参考文献[2]

保卫鲨鱼

一种名叫“鲨鱼卫士”(SharkGuard)的新发明,可以拯救无数倒霉的鲨鱼。

图片

就是这个神奇的小东西!| Robert Enever

每年大约有2000万条鲨鱼被渔民捕获。更惨的是,它们并不是渔民的目标——渔民寻找的主要是金枪鱼和其他商业鱼类,但使用的延绳钓捕鱼方法,却让鲨鱼常常被误捕

图片

延绳钓捕鱼方法 | Ecomare/Oscar Bos / Wikimedia Commons

“鲨鱼卫士”正是为了避免误捕的情况发生。它连在钓鱼线上时,会发出小型的脉冲式电场。当鲨鱼或魟鱼路过带饵的鱼钩时,它们身上的电感受器就会探测到“鲨鱼卫士”发出的电信号,然后远离鱼钩。

“鲨鱼卫士”真的有用吗?研究者在法国进行了海上试验。2艘渔船出海11趟,总共安上了18000多个鱼钩。结果,与普通鱼钩相比,带有“鲨鱼卫士”的鱼钩捕获的鲨鱼和魟鱼下降了91%和71%,而金枪鱼的捕获率则几乎没什么变化。

图片

安上了“鲨鱼卫士”的渔具 | Robert Enever

不过,目前的“鲨鱼卫士”还不完美——它得经常更换电池,对渔民来说比较麻烦。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攻克这个难题,争取让它成为一个渔民装了就不用再管的装置。

重新出现的黑枕雉鸠

一种消失了140年的鸟类,最近竟然现身了!

图片

是它,就是它!| Jason Gregg / 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这是黑枕雉鸠(Otidiphaps nobilis),一种大型地栖鸟类,和渡渡鸟同属于鸠鸽科下的渡渡鸟族。它们的头和尾巴是黑色的,背部则是铁锈色。上次有人见到黑枕雉鸠,已经是1882年的事了。除了当时留下的2个标本,人们没有任何关于它们的信息。很多人认为,它们在昙花一现后就灭绝了。

但一群鸟类学者没有放弃,他们最近组成了一个探险队,来到黑枕雉鸠唯一的栖息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弗格森岛。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四处搜索,还在黑枕雉鸠有可能出没的地方都安上了摄像头,但却一无所获。正当大家都垂头丧气、准备打道回府时,奇迹出现了——远程摄像头前,一只黑枕雉鸠扇动着大尾巴,正在悠然地踱步。

黑枕雉鸠出现在远程摄像头前|Jason Gregg, 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对探险者们来说,这种惊喜就像忽然发现了一头独角兽;对当地人来说,这也意义非凡——虽然没人见过黑枕雉鸠,这种鸟却早已是当地传说和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谁也不能确定,这只忽然出现的黑枕雉鸠,会不会是这个物种的最后成员。接下来,探险队将回到岛上,仔细探查黑枕雉鸠现存的种群大小。

图片

确认摄像头拍到的就是黑枕雉鸠后,大家开心疯了|Wild Birds of New Guinea

世界上最小的马(预备版)

最小马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就快要被打破了!

为什么是快要被打破呢?因为这匹种子选手现在才3岁,按照规定,要获得世界最小马的正式称号,它必须至少年满4岁

图片

种子选手 | INA FASSBENDER/AFP/East News

它叫Pumuckel,是一头雄性设得兰矮种马,肩高为50.8厘米。一般设得兰矮种马的体重是120公斤左右,它却只有35公斤。目前最小马的吉尼斯纪录保持者,是一匹8岁的阿帕卢萨马,肩高为55.9厘米,它和Pumuckel一样都属于迷你马。Pumuckel要夺得桂冠,前提是在未来的一年里不会疯狂长高。

图片

Pumuckel和其他迷你马。就算在迷你马里,它看起来也很迷你。| INA FASSBENDER/AFP/East News

Pumuckel虽然个子小,却生活得很快乐。它经常和那些比它更高的迷你马们一起玩,还一起被送到养老院和幼儿园,拜访老人和孩子。所有见到它的人都非常喜欢它,忍不住要和它拥抱。因为长得矮,它还有了一项特权——别的马都得坐拖车,它却可以坐上车的副驾。

图片

就像这样,坐上了副驾!| Michael Kleinrensing / Westfalenpost

迷你马是长达400年人工繁育的结果。迷你马本来是作为工作马培育的,因为它们可以在煤矿里的狭小空间工作。但现在,迷你马已经成为了宠物,不再需要打工。

迷你马虽然可爱,但它们的后代有一定几率患有侏儒症,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目前Pumuckel还没有做过基因测试,人们并不知道它有没有患病。

Corals help corals!

那些容易得病的珊瑚,有一个维持健康的好方法——待在抵抗力好的珊瑚旁边!

在一项新研究里,研究者用5个月的时间,追踪了650棵人工培育的珊瑚。结果发现,相比于比混合基因型的珊瑚,相同基因型的珊瑚生活在一起时更容易得白带病,也就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疾病。

图片

珊瑚礁 | Rebecca Jackson / Wikimedia Commons

在进一步的研究里,他们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一些珊瑚没得病,只是因为它们待在抵抗力超强的珊瑚身边。抗病性高的珊瑚,就好像是一道屏障,帮助同伴把疾病挡在门外,阻止细菌向易感个体传播。

这种现象在生物界中并不少见。在农田里,单一作物和多样化作物种植相比,前者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更高。

图片

Corals help corals! | Jerry Reid / Wikimedia Commons

这个新发现,可以被应用到珊瑚礁修复项目中。比如,如果有珊瑚礁受损,人们可以往里面填充混合基因型的珊瑚,让那些抗病能力高的珊瑚为虚弱的同伴“保驾护航”,这样珊瑚礁就能恢复得更快。

参考文献

[1] https://www.livescience.com/child-kills-venomous-cobra

[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76482

[3]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09.003

[4] https://phys.org/news/2022-11-lost-pigeon-century.html

[5] https://www.livescience.com/unofficial-worlds-smallest-horse

[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23457-6#Sec3

作者:猫吞

编辑:麦麦

图片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975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物种日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