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中的“口技大师”,甚至可以模仿其他动物声音
时间:2023-04-30 01:14:09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 栏目:头条 阅读:87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EVEE(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说到鸟类中的模仿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不是鹦鹉?
毕竟鹦鹉可是成语“鹦鹉学舌”的拥有者,人类认证过的“模仿大师”。相信有很多朋友都讶异过鹦鹉这种奇特而又非凡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鹦鹉那奇特的口腔构造。事实上,不仅是鹦鹉,八哥还有鹩哥经过训练也可以模仿人类“说话”。
不过,今天咱们要聊的可不是鹦鹉怎么学人“说话”,而是自然界中那些靠模仿其他物种声音而过上滋润生活的鸟中“口技大师”。
能模仿人“说话”的鹦鹉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鸟中有善口技者
在清代文学家林嗣环创作的散文《口技》中,有这样一句对口技艺人的称赞: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艺人将失火后人们慌忙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让听众都争先恐后想要逃跑。
这样的场景也曾发生在野外:
一只斑噪钟鹊从空中飞过,它敏锐的眼神已经发现了自己的猎物——一只褐刺嘴莺鸟巢中嗷嗷待哺的幼鸟。正当它准备一个俯冲将自己预订的美餐取走时,一阵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响起——是黄翅澳蜜鸟发出的警戒鸣叫,意思是“有褐鹰来了”。环顾四周后,斑噪钟鹊为了躲避天敌,终究还是放弃了一顿唾手可得的美餐,匆匆离开了。
褐刺嘴莺(Acanthiza pusilla)是一种个头很小的鸟类,身长不足10厘米,体重也只有7克,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褐刺嘴莺
(图片来源:wikipedia)
斑噪钟鹊(Strepera graculina)则是褐刺嘴莺的天敌之一,它们在繁殖期间为了补充营养,会四处寻觅褐刺嘴莺的鸟巢,捕食褐刺嘴莺的雏鸟。
斑噪钟鹊
(图片来源:wikipedia)
大家可能也猜到了,其实并没有什么黄翅澳蜜鸟,更没有什么所谓的褐鹰来袭,这一场大戏完全是褐刺嘴莺的自导自演,由于斑噪钟鹊体格比褐刺嘴莺大上太多,靠蛮力显然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后代,所以在发现了斑噪钟鹊后,褐刺嘴莺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法,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依靠以假乱真的口技逃过一劫。
让人不禁想直呼一句:鸟中有善口技者,一鸟立于枝上,虽似群鸟毕至,强敌退去后,枝上只一鸟而已。
欺骗性警报鸣叫:鸟类版的“狼来了”
大多数鸟类使用独特的“语言”和自己的同伴进行交流,可能一种鸟类的“叽叽喳喳”,在另一种鸟类的耳中就是“沵茬説什庅”,大家可以类比一下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和一个外国人交流的场景。
不过也有例外,一些鸟类也可以从其他鸟类的声音信号中收集信息,这也很好理解,毕竟不管英文还是汉语,“妈妈”不都差不多一个发音吗?
鸟类发出的警报鸣叫就属于此类范畴,一般来说,警报鸣叫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发现危险后,发出警报,呼朋引伴一起攻击和驱逐捕食者。
短嘴鸦围攻红尾鵟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一类是鸟类在看到空中的捕食者后,发出特定频率的叫声,告诉自己的同类危险来了,该逃跑了。至于是发出哪种警报,这就取决于掠食者能不能靠人海战术来战而胜之了。
前文中褐刺嘴莺靠口技发出的警报声就属于第二类警报鸣叫。褐鹰作为一种猛禽,褐刺嘴莺、黄翅澳蜜鸟还有斑噪钟鹊都是它的猎物,而斑噪钟鹊又会捕食褐刺嘴莺。当只有褐鹰出现时,褐刺嘴莺会发出正常的警报声,黄翅澳蜜鸟同样也会发出相应的报警声;而当斑噪钟鹊出现时,褐刺嘴莺就会模仿黄翅澳蜜鸟的警报声,告诉斑噪钟鹊“褐鹰来了”。斑噪钟鹊听到自己的天敌来了,为了自保,只能灰溜溜地逃走了。
四个物种间的捕食关系以及褐刺嘴莺和黄翅澳蜜鸟的警报鸣叫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不过,褐刺嘴莺的模仿能力可不仅限于这一种,它们同样可以模仿其他鸟类的围攻警报,招来强援,击退敌人。
褐刺嘴莺可以模范多种鸟类的警报鸣叫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大家说,这是不是鸟类版的“狼来了”?不管让天敌闻风而逃,还是呼唤吃瓜群众一起赶跑敌人,褐刺嘴莺都将虚假情报的奥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一定要学鸟,鸟类也会模仿其他动物
除了模仿自己的同类,一些鸟类还进一步扩展了业务,将其他动物的声音也纳入了自己模仿的范畴。这种欺骗性的声音模仿可以让鸟类获得它们本没有机会染指的食物,生活在非洲中南部的叉尾乌鹃就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叉尾乌鹃会潜伏在包括猫鼬在内的群居物种周围,在猫鼬获得食物后,通过偷偷学会的猫鼬警报声发出警报将猫鼬吓走,从而窃取美食。
叉尾乌鹃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不过叉尾乌鹃并不是只会通过模仿猫鼬的警报来行骗,它们的“智商”可能比咱们想的还要高。常言道:“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夹杂着真话的假话才最容易让人上当。
叉尾乌鹃在一些时候真的会给猫鼬充当警戒员,当掠食者到来时,它们会发出“善意”的警报,让猫鼬们赶紧撤离。但更多时候,叉尾乌鹃会在猫鼬们捕获食物后发出“虚假”的警报,然后俯冲而下,抢走食物。科学家们认为,叉尾乌鹃通过掺杂使用多种不同警报来更好地欺骗自己的“金主”,获得更大的收益。
除了叉尾乌鹃对猫鼬叫声的模仿,鸟类中甚至还有“口技大师”可以模仿响尾蛇摇动尾巴的声音来保护自己。
在美洲,一种叫做穴小鸮的小型猫头鹰生活在地面的洞穴中。虽然猫头鹰算作猛禽,但是在地面,他们依旧有着许多天敌,尤其对于穴小鸮的雏鸟而言,在成年前,洞穴是它们的庇护所,但如果有天敌入侵,无处可逃的洞穴也会是它们的葬身之处。
穴小鸮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为了减少天敌进入洞穴的可能性,当雏鸟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发出一种独特的叫声,这种叫声类似于响尾蛇摇晃尾巴的声音。
“洞穴里有响尾蛇?我还是别进去了吧。”估计不少捕食者在听到雏鸟的叫声后都会对这个洞穴敬而远之,毕竟谁也不想被响尾蛇咬上一口。
结语
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当我们在林下漫步时,枝头的鸟儿发出叽叽喳喳的鸣叫,你说它们是在唱着自己的歌,还是偷走了别人的曲子呢?
编辑:孙晨宇
参考文献:
Igic, B., McLachlan, J., Lehtinen, I., & Magrath, R. D. (2015). Crying wolf to a predator: deceptive vocal mimicry by a bird protecting young.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82(1809), 20150798.
Rowe, M. P., Coss, R. G., & Owings, D. H. (1986). Rattlesnake rattles and burrowing owl hisses: a case of acoustic Batesian mimicry. Ethology, 72(1), 53-71.
Flower, T. P., Gribble, M., & Ridley, A. R. (2014). Deception by flexible alarm mimicry in an African bird. Science, 344(6183), 513-516.
Igic, B., & Magrath, R. D. (2013). Fidelity of vocal mimicry: identification and accuracy of mimicry of heterospecific alarm calls by the brown thornbill. Animal Behaviour, 85(3), 593-603.
Igic, B., & Magrath, R. D. (2014). A songbird mimics different heterospecific alarm call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types of threat. Behavioral Ecology, 25(3), 538-548.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721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博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喝茶好处多,但很多人都没喝对!
下一篇: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