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好核 | “我愿以身许国!”——纪念王淦昌诞辰116周年
时间:2023-05-29 01:14:1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栏目:头条 阅读:140
王淦昌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提出了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他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他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他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23年5月28日,是王淦昌诞辰116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缅怀他!
结缘物理,学海扬帆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父亲王以仁是当地著名的中医。王淦昌3岁丧父,6岁进入私塾读书,8岁转入太仓县沙溪小学。13岁时母亲病故。1924年,王淦昌考入清华大学,选学物理,成为我国近代物理学先驱、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荪教授的得意门生。
王淦昌在清华校园
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王淦昌参与了游行集会活动。事后,叶教授悲痛地跟学生说:“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到外国人的欺辱,就只有靠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叶教授的爱国激情深深感染了王淦昌,从那时起,“科学救国”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1928年,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到清华大学任教,吴教授开设的“近代物理学”把王淦昌引入了实验核物理的神奇世界。1929年,王淦昌自清华大学毕业,他是该校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中仅有的四个学生之一。
1930年,为求深造,他考取了江苏省官费留学研究生,远赴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丽丝·迈特纳(Lise Meitner)教授。在王淦昌到达柏林大学的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的侵略、祖国和人民的苦难、屈辱,再次刺痛了他。他暗下决心,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准备提前回国,实现科学救国,挽救民族危亡。
1933年年底,王淦昌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4年,他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到了硝烟弥漫的祖国。他先在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后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重大发现,为国争光
1940年,王淦昌随浙江大学迁至贵州遵义,后又迁至距离遵义75公里的湄潭县,这段时期,他读了美国科学家关于探测“中微子”的文章,仔细分析研究了他们方案的弱点与不足,并构思了自已独特的探测方案。1941年,他写出了《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无奈因战争原因《中国物理学报》无法刊登,王淦昌只好把文章寄给美国权威刊物《物理评论》。1942年年初,文章正式发表,几个月后,美国科学家阿伦按照王淦昌的建议,做了K层电子俘获实验,取得了肯定的结果,这个实验也被称为“王淦昌-阿伦实验”。1956年,美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和科恩用王淦昌的探测方法观测到大量中微子,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王淦昌关于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不但为捕捉中微子作出了关键贡献,而且为苦难中的祖国赢得了荣誉,自己也从此名扬海外。
1950年,王淦昌受钱三强邀请,从浙江大学物理系调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4年,他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1955年,王淦昌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王淦昌代表中国加入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带领的团队率先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填补了反物质粒子家族的空白,震惊世界。
王淦昌(右)与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布洛欣采夫(中)等在一起
然而,就在这时,备受国际物理学界关注和期待的王淦昌却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17年……
隐姓埋名,研制两弹
1961年,二机部部长刘杰向王淦昌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定,邀请他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王淦昌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以身许国!”从此,王淦昌便化名王京,告别家人,一头扎进原子弹研究中,一位顶尖学者从此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
核试验基地位于渺无人烟的青海草原,50多岁的王淦昌是试验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为了确保试验顺利,王淦昌经常通宵,饮食也极为简单。为了加快工作进度,他跟大家一起搅拌炸药,一起动手制作安装试验样品,顶风冒雨,不知疲倦。王淦昌就这样,默默地履行着“以身许国”的誓言。
王淦昌(左一)与郭永怀(左三)和邓稼先(右二)在新疆核试验场
在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后,王淦昌继续从事地下核试验研究。直到1978年,年逾古稀的王淦昌才再次公开使用他的真实姓名。大家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研究原子弹的老头王京就是“消失”了17年的王淦昌。
力推核电,心系聚变
在核武器研制告一段落后,王淦昌又投入到了另一项事业中——为民用核电奔走呼吁。彼时,核工业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尚不广泛,人们普遍对核有着一定的恐惧心理。王淦昌大胆指出:“核确实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完全可以控制。火与电,不也能够造成伤亡事故吗?只要使用得当,控制得好,核能是有益无害的。”
除此之外,王淦昌还一直关注着能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可控核聚变。1964年,他和苏联巴索夫院士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受控热核聚变的设想,并一直支持和参加、指导着我国的高功率激光聚变及粒子束聚变的科研工作。1984年,他领导开辟了氟化氪(KrF)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新领域。1987年6月,激光核聚变的实验装置——“神光”通过国家鉴定。作为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创始人与奠基者,王淦昌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淦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2003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编号为1455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以此纪念他为核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王淦昌先生的一生就如同这颗小行星,闪耀着科学智慧的光芒。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王淦昌先生的科学成就和品德修为,深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核工业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原宝工作室出品
策划 | 马世玉 赵沐沐
图文 | 赵沐沐
海报 | 侯怡璇
视频 | 史佳灵
说明 | 本文由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937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原子能出版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