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 > 死亡风险直降12%!爱发朋友圈,竟会让你变得更长寿?

死亡风险直降12%!爱发朋友圈,竟会让你变得更长寿?

时间:2023-05-30 01:14:1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头条 阅读:126

最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网络上对“朋友圈没有了生活痕迹”“关闭朋友圈一年后的变化”这些话题的热烈讨论,有些网友觉得人们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或者关闭朋友圈感觉更轻松了,还有一些网友觉得比起朋友圈更愿意在别的社交平台上发动态,因为不想让亲友看见。

发朋友圈,真的像网友们认为的,是我们生活的累赘吗?

图片

这个周末有发朋友圈吗?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1

“爱发朋友圈”

死亡风险直降 12%

其实早在 100 多年前,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就在《自杀》一书里,研究了欧洲的自杀率,发现缺乏社会联系是自杀率高的原因。

一篇总结了 1994~2021 这 27 年间发表的共计 1187 项研究、参与者超过 1.458 亿的荟萃研究发现,相比较有着充分社交生活和社会支持的人群,缺乏这些因素会导致死亡风险要高出 11% 至 53%,患病的风险则高出 23%,更有的甚至高出 6 倍。其中,女性群体的产后抑郁症,与是否有社会支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一项更加具体的调查研究,这篇研究在 2016 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对 1200 万名 Facebook 用户的在线社交活动,得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结论。

第一,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整体死亡风险会降低 12% 左右,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有所降低,例如癌症、冠心病、药物滥用和自杀。尤其是那些经常能够接收到好友申请的人,他们的死亡风险都是最低的。

这说明社会联系和支持对于长寿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频繁地去发起好友申请一般意味着自己缺乏社会支持,想要去寻求友谊,而接收好友申请一般都意味着他人对自己的好感,这些人往往都拥有着比较充分的社会支持。

图片

Facebook 用户的整体死亡风险,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图片

Facebook 用户的特定疾病的死亡风险,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第二,相比起经常发表文字状态但不发布照片的人,经常发布照片但不经常发表文字状态的人死亡风险低于平均水平的 30%,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由于缺乏对具体照片和文字内容的分析,暂时无法肯定其中的原因,但推测可能是经常发布照片而不仅仅是发表纯文字,往往体现着丰富社交生活,而不包含照片的纯文字状态则是一些个人的感受、感想等内容,与个人有关,而非社交。

图片

照片和文字发布数量与整体死亡风险的关系,红色—蓝色区域分别表示低—高死亡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图片

照片和文字发布数量与因特定疾病死亡的风险的关系,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02

社会支持为什么会让人长寿?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社交活动除了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外,它所带来的社会支持也是极为重要的。

根据压力缓冲假说,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一种保护性因素。压力涉及三个方面:

1. 对个体的生理或心理存在真实的或人为的威胁;

2. 会持续激活大脑的防御系统,例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素-髓质轴(SMA);

3. 个体对刺激的认知评估,是否存在威胁性以及防御反应的有效性等。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压力所导致的大脑防御系统长期激活,会导致心血管和自主神经失衡,让交感神经张力高而副交感神经张力低,从而增加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心理学家埃森伯格在 2011 年做了一个研究,让被试在观看伴侣、陌生人、物体照片这三种情况下,分别接受中等和高度两种程度的痛苦热刺激,结果发现,在观看伴侣照片时疼痛感要明显降低,同时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脑区(背侧前扣带回和前岛叶)激活降低,而与安全信号相关的大脑区域(腹内侧前额叶)活动增加。这说明社会支持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感,提升对压力的应对能力。

03

孤独感:侵蚀心理健康的黑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发朋友圈似乎成了一件带来负担的事情,变成了“想发朋友圈吐槽一下,但回头一想又怕家人担心、朋友不理解而默默删除”,慢慢地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也变得没有了生活的痕迹。无处倾诉的我们,孤独感也逐渐在心里蔓延。

心理学家西格纳在《孤独与工作场所:2020 美国报告》发现,61% 的美国人感受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孤独感,38% 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亲密关系,34% 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在报告的最后,西格纳总结认为孤独感在当今社会中正在达到流行病的程度,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进一步增加。

图片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种形式的爱: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来自于陌生人的关爱,这些被心理学家称为是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成分,让我们相信自己是被爱和关心、尊重和重视的,是我们人类社会独特且弥足珍贵的东西。

我们不是只有发朋友圈这一种方式才能与亲友联系,但这些联系却很有可能是我们在一些困难处境中唯一的依靠,在感到焦虑、抑郁的时候,成为抵抗情绪漩涡的一把抓手。

有句话说得挺好的:“你没有那么多观众,不妨大胆一点生活。”有些欲望确实需要克制,但分享欲不需要。

参考文献:

[1] Hobbs, W. R., Burke, M., Christakis, N. A., & Fowler, J. H. (2016). Online social inte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risk.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46), 12980-12984.

[2] Vila, J. (2021). Social support and longevity: meta-analysis-based evidence and 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17164.

[3] Cigna (2020). Loneliness and the Workplace: 2020 U.S. Report.

[4] Eisenberger, N. I., Moieni, M., Inagaki, T. K., Muscatell, K. A., & Irwin, M. R. (2017).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he co-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2(1), 242-253.

作者:ACC心理科普 科普创作者

审核:唐义诚 北京中科普心理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副主任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部分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954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