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锁与“科技小院”:走出实验室,扎根农田间
时间:2023-05-30 01:14:1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光明科普 栏目:头条 阅读:143
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但长期以来,这片辽阔土地上的农民们习惯了靠天吃饭。我国农业科技不断取得成就,却面临着无法惠及广大一线农民的难题。
带着科学技术,走向田间地头
“到2008年时,我们已经发表了非常多的文章。但是我们当时就有个疑问,这都是英文文章,我的老乡都读不懂,这个东西对我们农业生产的发展会有什么作用?所以我就提出来能不能下到生产一线?”
张福锁在办公室
2009年,时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的张福锁,将农科学子带出实验室、走进乡间地头,来到了河北省曲周县。住在由废弃旧房改造而成的简陋小屋里,农大的师生们才真正感受到基层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盼。
刚刚进驻乡村后不久,一位同学发现农民会用舌头去尝肥料,交流之后才知道,这是在辨别肥料的真假。
“他就把肥料沾一手指头,然后放在舌头上。他告诉我,那这个肥料放在舌头上,如果烧舌头,肥料就是真的;如果一点儿味道没有,就是假的。”
在大学里,同学们学习过很多专业的分析方法,从比色到原子吸收,实验室不但可以鉴定真假,还能分析肥力,但到了农田里,这些方法都没有用,农民还在用舌头尝。
这样的情况震撼了所有人,也让张福锁和所有的农大师生都坚定了决心:一定要留下来,农民需要他们。
科技小院初成,老乡胜似亲人
生活在农民当中,完全是零距离。有人早上在地里看着叶子被虫子咬了,他就摘一片叶子,把张福锁从被窝里叫起来,问这是怎么回事。晚上没事,农民也要跑到院子里唠嗑。农大师生的小院慢慢成了村里面的活动中心。他们对张福锁说:“你们搞科技,把科技带到农家了,就叫科技小院行不行。”于是,这个破旧的小院有了自己的名字。
张福锁在曲周县指导村民小麦生产
在张福锁和众多农大师生的努力下,2009年到2015年,曲周当地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8.2%和41.5%,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曲周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科技小院开始在各地扎根。
对于张福锁来说,科技小院从野蛮中成长,逐渐成为了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开始反过来主导着、推动着他和同学们一步步向前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科技小院这样一做,不仅仅是对农民有用,更是对学生有用。在地里和农民学,在学校和老师学,他等于有了多个老师,农民们的需要,也激发了干劲。”
科技小院不仅让技术在一线普及,更是立德树人的一大平台。在张福锁看来,教育除了站在课堂上的讲述,更重要的是老师身体力行的过程。过去的教学习惯了“实验室里种水稻,计算机里写论文”,下基层、到农村无疑是“逆风而动”。有人说张福锁带了一群“疯子”,但他自己并不介意这个评价,反而笑着承认:“我们就是一群‘疯子’,没有‘疯劲’干不成事!”
“让年轻人有情怀、有理想,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学了干什么用。”
张福锁在曲周县葡萄园与学生一起查看果实品质
“看天看地看庄稼,看山看水看人家”。在这样的实践下,科技小院将根深深扎在了大地上,为我国农业科学输着源源不断的新鲜养分。而张福锁,将在这条种田育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进。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科技小院的实验田上,作物一年年茁壮成长,科技小院培养的年轻学子也成为了乡村振兴中的栋梁之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农业生产一线,将自己深深扎根在广袤的田间地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和祖国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审核专家:张 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监 制:战 钊
策 划:蔡 琳 林佳欣 焦子原
编 导:袁典(实习) 张柳艳(实习)
播 音:刘紫墨
制 作:刘紫墨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954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光明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