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科幻 > 校园新星(第二十三期)/韦巍:科幻可以提供现实世界所不具有的某种可能

校园新星(第二十三期)/韦巍:科幻可以提供现实世界所不具有的某种可能

时间:2022-07-06 12:40:5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高校科幻 栏目:科幻 阅读:106

本期受访者:韦巍,生于1998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在读。南京大学科幻奇幻协会成员。曾获第一届江苏省大学生科幻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2019科普文创—科普科幻之星计划一等奖。

采访实录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呢?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韦巍:大概在小学的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还记得读的第一本科幻类的小说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从那之后便一发不可收。至于创作,小时候就自娱自乐地写过一些不成熟的小故事,在同学间传阅。但正儿八经的创作就要到高中之后了。

高校科幻:您都参加过哪些科幻活动?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对您的创作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影响吗?

韦巍:我是在大学加入学校的科幻社团之后才开始参加有组织的科幻活动。社团里会组织科幻电影观影会,还有联合其他南京高校组织科幻征文活动。之外还参加过江苏省科幻写作培训营。印象最深的可能要数去年科幻社里组织的纪念海因莱茵主题活动,社长请来了索何夫为我们做讲座,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以前只出现在杂志上的科幻大佬。索何夫非常博闻强识,他的谈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觉得多参加征文比赛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可以在不断思考、修改的过程中更熟练地把握行文的思路和节奏。而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一起讨论科幻也是个十分有趣的过程。

高校科幻:您是如何定义“科幻”的?

韦巍:我觉得科幻是提供一种现实世界所不具有的一种可能,以及思考在这种可能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无论设定多么新颖,科幻始终逃不开“人”这个因素。

高校科幻:《生命线》作为您的首次参赛的科幻小说就获得了一等奖,其写作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吧。写作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比较大的困难吗?是如何克服的呢?

韦巍:写的时候确实算一波三折吧。主要是在列好大纲开始下笔之后,发现自己虽然对故事的发展有了大体的规划,但对怎么起承转合,怎么连接每一个关键情节却没有具体的想法。就像是回忆过去的事情,自己记得很多事件碎片,但碎片与碎片之间是怎么连接的毫无印象。后来具体细化了自己的大纲,在写作的时候让自己沉浸在故事里,也就慢慢知道如何下笔了。

高校科幻:看您的作品文风大多而冷峻而感情细腻,您在生活中属于什么性格呢?会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创作中吗?

韦巍:现实中的自己是个儒雅随和的人,比较幽默开朗。我觉得小说的风格多种多样的,幽默风格的小说也有很多,比如我非常喜欢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但感觉这类风格对写作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要把握好时机和度嘛,而且也要和小说的内核相符。所以现在自己写字的时候还是会努力克制自己的吐槽欲望。

高校科幻:除了科幻创作,您平时还有什么兴趣爱好?

韦巍:平时会和同学打球踢球,喜欢玩现代折纸,此外自己还是一名刚入坑的minecraft玩家。

高校科幻:您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有没有哪部科幻作品对您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韦巍:好难抉择啊,一定要说的话可能是《你们这些还魂尸》吧,我觉得是时间旅行类科幻里的天花板了。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要数《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当时第一次读到这么情感丰富而细腻的科幻,触动很深,发现原来科幻还可以这样写。故事本身的科幻元素并不多,甚至看上去不像一篇典型的科幻小说。但是故事背后主人公因为新技术遭遇的变故,以及在这之下人物的挣扎和思考,却是深深触及到了科幻的内核。我很喜欢那种细腻之下带着些许冷静的悲伤的文风,自己现在的写作风格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

高校科幻:我也很喜欢攀登者这个元素。《黑暗之上》中的形象在生活中有原型吗?和您自身的经历是否有很大关系?

韦巍:其实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想到的是特德·姜的《巴别塔》和大刘的《山》,以及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我觉得突破限制、不断探索世界,发现世界更真实面貌,是人类朴素的冲动和追求。故事里攀登圣山的人们就像极了千百年来不断发现世界,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人认识世界是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的。像是古人坚持的地心说,洞穴人理解的影子世界,鱼缸中的金鱼也会有自己的世界观。但我们需要那些攀登者们去认识世界更加真实的模样,这就是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我是个典型的理科生嘛,现在也是就读物理方面,对这样的情结就很有共鸣。

高校科幻:专业学习对您的创作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影响吗?

韦巍:更多的是逻辑思维方面的影响吧。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逻辑思维对写作还是有所帮助的。至于专业知识对创作的影响,目前还是有限吧。倒是听说今年很火的《火星孤儿》里好像提到了凝聚态物理方面的东西,不过自己倒还没有具体的想法和点子。

高校科幻:很多科幻征文比赛都提倡所谓的“硬科幻”写作,在您看来写“硬科幻”需要具备怎样的科学基础?

韦巍: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逻辑自洽并且合理的世界观,而这需要在对现实世界有清楚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科幻的“科”和“幻”是紧密相连的,科幻的软硬也是相对的。我觉得只要符合科学的基本设定,能够逻辑自洽有说服力就可以了。比如像特德姜的《呼吸——宇宙的毁灭》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小说中把现实世界中熵的概念替换成了气压差,构建了一个完全架空的世界。但这套理论是完全自洽的,也是符合逻辑的,里面主人公发现世界面貌的过程也是符合科学探索精神的。虽然这是完全架空的,但你觉得它硬吗?我觉得是的。

高校科幻:在科幻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

韦巍:一定要多写,而且无论好坏都要写完。因为收尾是很考察功底的,多多尝试和练习对自己的进步是大有帮助的。还有就是多去修改,修改的过程可能比写作更为艰难,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行文思路和架构有更深的认识。几次投稿其实都得到了白贲老师的指点,他也一直强调要多写、多改。我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大。

高校科幻: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专心科研还是转型全职写作?

韦巍:现在还是科研为主吧,要毕业的嘛(瘫倒)。至于以后会把科幻当成兴趣还是事业,还要看自己发展的水平如何。

高校科幻:文学期刊、专业奖项、写作同行、专家学者、图书市场、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等所呈现的文学评价尺度,有哪些会影响到您的写作?您的“理想读者”是谁?

韦巍:文学评价还是带有主观的成分在里面的。而且就现阶段而言,自己的水平有限,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因此可能同行前辈以及专业人士的评价会更在意一些吧。等到水平有所提升以后,才会更多考虑平台和受众方面的影响吧。“理想读者”?倒真没考虑过这方面的事情呢。热爱科幻,并且愿意劳神和我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这样的读者就很棒了。

高校科幻:科幻、奇幻、推理等类型文学,非虚构写作以及互联网时代种种新的写作实践,是否正移动着文学的边界?在您看来,未来的文学经典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韦巍:现在类型文学的界限在变得更加模糊,比如科幻和奇幻的区分就不再那么严格。将来不同类型文学之间的融合可能会成为发展的主流。因为从内核来讲,科幻本质上也是在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一点上和其它类型文学,甚至主流文学,是相通的。也许在将来,科幻只会是一种载体,而不是类型。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韦巍:南大幻协加油,中国科幻冲鸭(ง •̀_•́)ง

(完)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421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高校科幻,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