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星(第三十七期)/张琛:是生存,还是生活?
时间:2022-07-06 12:41:1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高校科幻 栏目:科幻 阅读:125
人物简介:张琛,笔名一禾,毕业于重庆大学,现就职于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作品曾入围第二届晨星奖、第六、七届未来科幻大师奖。作品散见于未来科幻大师奖喜马拉雅有声读物集、《临界点4》、豆瓣阅读等媒体或书刊。
采访实录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张琛:从小就对科幻题材很感兴趣,但系统性地阅读科幻小说还是从高三开始的,当时读了一些知名作家的小说,自己也有些跃跃欲试,大学以后才真正有时间琢磨怎么写小说。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社团的?为什么加入社团?在社团里您收获了什么?
张琛:大学第一年就加入了科幻社团,平时基本上是在群里潜水的状态,只有征文的时候时候会偶尔冒个泡,重大的社团征文很有吸引力,社团这个平台给了我分享作品的机会,激励了我的创作,我很庆幸能够加入重庆大学科幻协会。
高校科幻:您参过哪些科幻活动,这些经历对您的创作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影响吗?
张琛:未来科幻大师奖的入围期间参加过大赛方主办的作者笔会,笔会期间去过金沙遗迹、看过大熊猫、听过科幻论坛、和其他作者撸串互怼喝酒……见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深感自己过往人生经历的贫乏。说实话,对创作有一些影响,但不大,更多的是感慨,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去经历更加精彩的人生。
高校科幻:《电锦瑟》这篇作品入围了第七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其写作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吧。写作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比较大的困难吗?是如何克服的呢?
张琛:这篇小说的出现挺偶然的,我有时会不带任何目的性地去写一些开头,如果满意开头,我会任凭故事自由发展,当时只是单纯地想写一篇民国时代背景的小说,结果后面故事不受控制,发展成了反战题材。这篇小说前前后后花了一周时间,基本上是固定时间写,过程挺顺畅,也没有什么卡壳。虽然结构很完整,但因为是感性之作,感觉立意不是很深。
高校科幻:看您的作品文风大多结构清晰,语言也富有感染力,您在生活中属于什么性格呢?会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创作中吗?
张琛:大概就是所谓的“内冷外热型”吧,走在路上听歌,感觉心脏都要蹦出来,但是在外人看来还是一脸平淡。有人说有些作家写来写去都是写自己,而有的作家笔下又有千万人物,我大概属于前者,一来是因为人生阅历不够,二来是可能自己确实笔力有限。不过让作品更加有趣是我的创作宗旨之一,人生中有很多乐趣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对我而言,写作一篇小说需要有足够多让我激动的要素支撑,这个过程难免会导致自己无意识地将自己写进去。说通俗一点,就是取悦自己。
高校科幻:创作超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哪一个对于您来说更有难度?对于想要或刚刚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
张琛:长篇小说更有难度。创作一篇长篇小说需要足够多的知识量储备和前期准备,写作出一篇优秀的长篇小说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系统性的构思需要太多时间。长篇小说的创作可以说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的极大考验。至于超短篇,我觉得一篇经典的超短篇科幻小说可遇而不可求,根本谈不上难不难,有时候有些人就是那么幸运,能够得到灵感的眷顾,当然这也与每个人的人生境遇有关。作为一个新人作者,我想对有志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小伙伴说,其实不仅仅是写科幻小说,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样的,只有真真开始做开始写,才能够摸其中的门道,所以也不要顾虑太多,开始动笔,写出自己一直想写的故事吧!
高校科幻:我也很喜欢尼尔这个元素。《蝶因》中的形象在生活中有原型吗?和您自身的经历是否有很大关系?
张琛:写作这篇小说的时候正在看《包法利夫人》这篇小说,和《包法利》中的爱玛一样,女主角切尔西也是一名渴望激情与浪漫的少女,《包法利》中,爱玛面临着不切实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蝶因》中,切尔西面临的则是生命本能与人生意义之间的矛盾。尼尔和切尔西其实是一个人,是我为了表达这种矛盾而创造的角色。不只是我,我们所有人都会面临这种矛盾——“是生存,还是生活?”。
高校科幻:近期是否有创作计划?还会坚持写作吗?
张琛:近期暂时还没有创作计划,但还会坚持写作。
高校科幻:在科幻创作的道路上,您主要受到哪些国内外科幻作家的影响?平时的阅读范围以哪些为主?除了科幻,还写过其他类型的小说吗?
张琛:和很多人一样,国内对我影响最大的小说家是刘慈欣,至于国外,我很喜欢小松左京和特德姜的小说,第一次看小松左京的小说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小说名字叫做《日本沉没》,那时候受到了不小的震撼,很难相信一个人能够将日本沉没这种天方夜谭一般的题材写得跟纪录片一样真实,我一直很佩服这类科幻小说家,特德姜的小说则让人感觉很玄妙,更偏重哲学思辨,不管是小松左京这种写实的小说,还是特德姜、刘慈欣的想象偏空灵的小说,我都很喜欢,可能这也是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平时阅读的书很杂,我觉得看小说不能认准一个题材看,不管是什么小说,只要能够传播某种经验,让人得到启发,就是好的小说。我写的小说都不能够说是单纯的科幻小说,科幻只是一个框框,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我打开word写一个单纯的故事,有趣就行,没有强烈的目的性说我今天就要开始写一篇科幻小说,它就单纯只是一个故事,只是恰巧因为其中有某种元素,而被人归类为科幻小说,毕竟将事物的某种同一性作为分类标准是人类的本能。
高校科幻:对目前热炒科幻IP的现象怎么看?科幻产业化会对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张琛:我觉得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从最近几年的影视剧都能够看出来,中国编剧的水平和观众的审美水平都有所上升,科幻产业化利于科幻文学的传播,甚至能够向其他圈子辐射,提升大众审美。
高校科幻:当下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机制是否为你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与足够多的途径?您的作品主要通过哪些渠道发表?
张琛:很遗憾,我觉得如今科幻文学的发表途径和方式还是有诸多局限,我自己也仅仅是在一些征文中有机会让自己的小说得到阅读,我觉得未来的一些新作者急需一些新载体去传播自己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小说,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文学的局限性还是太大了。
高校科幻: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您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
张琛:基本认同,毕竟生活在和平时代,很难感受到时代巨变给我们带来的冲击,教育体制的机械化、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化也是造成青年作家经验同质化的的原因之一。但我还是认为我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我还认为我周围的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经验同质化是时代的原因,但这不代表所有人的境遇都是完全相同的,总有一个时刻,是属于普通人独一无二的时刻,在那个时刻,她或他无意识地领悟到了世界的真谛。
高校科幻:科幻、奇幻、推理等类型文学,非虚构写作以及互联网时代种种新的写作实践,是否正移动着文学的边界?在您看来,未来的文学经典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张琛:我觉得未来不会出现所谓的文学经典,随着文字体裁的消亡,游戏将成为集成了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的终极载体,到那时,我们所谓的文学经典可能就是某某游戏,因为制作游戏的门槛已经被最大限度的降低了。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张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完)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425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高校科幻,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