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星(第一百期)/高孟嘉:在现代与传统中寻找
时间:2022-07-06 12:44:1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高校科幻 栏目:科幻 阅读:102
本期受访者:高孟嘉,21岁,就读于东北大学理学院。好天文,科幻,小说。第二届“星火杯”人气奖获得者。
采访实录
高校科幻:在您的印象中,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是如何定义“科幻”的?
高孟嘉:和大多数中国的读者一样,我与科幻小说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2015年,在那一年,刘慈欣先生的小说《三体》获得了第七十三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当时我正读高中,学校的图书馆恰好订阅了《科幻世界》,于是便“蹭热度”入了科幻的坑。在我看来,“科幻小说”终究还是“小说”,虽然它的内容会包含科学幻想等超现实因素,但它的本质仍是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代表着一位作家独特的心灵世界和思想结晶。
高校科幻:对您来说科幻意味着什么?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高孟嘉:因为我本身对天文比较感兴趣,而科幻在一定程度上与天文是有交集的。科幻往往表现得更感性,更浪漫;从一个吃货的角度来讲,如果天文之于我是每日的主食,那科幻更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调味剂——生活缺少了它,便少了些许味道。
高校科幻:您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有没有哪部科幻作品对您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高孟嘉: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也是我最早读过的一篇,是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绝对值得细细品味,它很“浪漫”,这是它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我一直期望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也能拥有这份“浪漫”。
至于哪部作品给我的创作带来过影响,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很难回答,因为我的创作才刚刚开始。参加“星火杯”的作品是我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它很青涩,从许多角度来看,它甚至还不能被称作“半成品”;不过我想,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不断地吸收他人作品中的养分,并试着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高校科幻:据我所知,您参加了第二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并荣获人气奖。那么,您是从什么渠道了解并有意愿参加这次大赛?在这次大赛中又有哪些心得感悟?
高孟嘉:参加这次比赛完全是机缘巧合。因为上半学期学校没有开学,在家上网课期间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于是我就试着把它们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整理后,我把它分享给了几位同好,在他们的鼓励下“斗胆”参加了这次比赛。
对于这次比赛,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眼界,看到了各位选手优秀的作品。因为自己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总要出门去溜溜自己的“车”,看看别人的“车”,听听别人的意见与建议。先后经历初审、复审、终审,虽然不出意外最终折戟,但我一直觉得,能和国内高校中众多优秀的青年才俊同台竞技,是十分荣幸的。
高校科幻:我阅读了您的《杜宇一声春晓》,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古诗词交织,将诗词之美淋漓地展现出来。请问在您的创作之中,中国古典文化对您的影响如何?在作品中会有意地增加古诗词的使用吗?
高孟嘉:对诗词的爱是伴随着我成长和学习的,但我在文章里对诗词的应用却绝不是仅仅因为“爱”。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当我们身处某个特定的环境下——也许是偶遇了某个人、邂逅了某些景或是参与了某件事——一些与这个情景恰好相吻合的诗句就穿过茫茫记忆,在自己的脑子里忽地探出头来。而我,只不过是抓住它们,再把它们一个个塞到纸上罢了。我想,在中国人写中国故事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这种中国的语言和方法更合适了。
当然,我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打磨这种写作手法,让他们显得不那么“有意”,更自然地为人物、情节和主题服务。
高校科幻:在您的作品《杜宇一声春晓》中,“文化”成为地球让高等文明畏惧的首要因素。小说中认为把自己的思想与意识融入到看似无用的艺术创作中,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潜力。那么,您是否认同在文化领域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您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
高孟嘉:其实我在小说里提及“文化”的原因有很多。平时,我们所读到的科幻作品大多是追求“科学幻想的狂欢”的,一旦作者不能把握好平衡,过度追求“科学”与“幻想”,则势必会使小说想表达的思想受到损害。换句话说,对形式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内容无法完全展开,思想无法完全展露。同样,在未来的幻想中掺杂一些历史的因素在许多人看来会十分冲突,在这些人的眼中,这种行为无异于向酸中加入碱——最后得到的不过是一捧不伦不类的清水罢了。
正如问题所说的,我一直向往那种在“科学”与“文化”,“未来”与“历史”,“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我坚信在这种平衡下的科幻会不再受到形式等因素的约束,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杜宇一声春晓》作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BN4XRg8mG8iYDdGrDE06A
高校科幻:创作超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哪一个对于您来说更有难度?对于想要或刚刚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
高孟嘉:就像我之前说的,我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创作长篇小说的经历。同样,在未来长期的一段时间内,我的角色还会保持是一名学习者不会改变。
高校科幻:在您的作品《杜宇一声春晓》中,我很喜欢“祖父”这人物形象,“祖父”的形象在生活中有原型吗?和您自身的经历是否有很大关系?
高孟嘉:人物原型往往不是单一的,“祖父”这个角色的最早雏形是我自己。说起来这个原因可能有些无厘头,在前一段时间我总是熬夜看小说,导致自己视力下降得很快,终于有一天夜里我发现自己看东西已经十分模糊。一方面十分害怕视力恶化,另一方面又很想继续看书,于是我便对自己做了一个妥协——听书。这也正是小说里祖父一生都戴耳机,并通过“听书”来获取知识的原型。
诚实地说,我对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很不满意,一方面是篇幅有限,另一方面是情节过于简单,这些原因致使人物十分扁平,很多人物内部的矛盾也没有得到体现。
高校科幻:据我所知,您大学专业为应用化学,那么在创作经历中专业知识是否对作品的构思与创作起过什么重要作用呢?
高孟嘉:如果说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有影响的话,学化学的嘛,那一定是严谨了。不过话说回来,我确实期望能有一篇以化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幻作品,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得到小小的发挥。
高校科幻:您有特别喜欢的电影吗?您在欣赏科幻作品时是否会出于科幻作者的本能分析其情节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呢?
高孟嘉:相比于看电影,我更喜欢阅读文字版的原著,可能是比较抵触银屏上一个个被确定了外貌和形象的人物。这种感觉就像懵懂的网恋,也许两个人不相见,才会把最好的自己留给对方。不知道这种比喻是否恰当,毕竟自己还没“恋”过,哈哈。
高校科幻:现在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写作节奏上?写作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段还是根据灵感即兴创作呢?如果出现拖延症或者瓶颈期会怎么办?
高孟嘉:现在的我在创作的路上刚刚迈出第一步,而且由于最近学业压力比较大,写作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也许在一段时间有所缓和后,会进行有计划的创作。对于拖延症这个问题,我觉得写作作为一项爱好,首要的特征就是自由——如果爱好成了自己的束缚,那我对它就很难再“爱”了。
高校科幻:除了“星火杯”的征文大赛,您平时还参加过哪些科幻活动呢?
高孟嘉:平时最基本的,我会和学校内以及来自其他学校的同好保持频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如果有相关的茶话会、分享会等小活动,我也会积极参加的。
高校科幻:除了科幻创作,您平时还有什么兴趣爱好?
高孟嘉:就像我最开始说的,我一直有着对天文的浓厚兴趣。当夜幕降临,拿出望远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观测,快哉!(如果有相同爱好的同好,可以互相留个联系方式,以后多多沟通交流。)
高校科幻:看您的作品文风带有感性色彩,您在生活中属于什么性格呢?会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创作中吗?
高孟嘉:文中的“铃”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我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一位有温度、有智慧、有胆识、有担当的人。但事与愿违,在实际生活中,朋友们对我的评价大都是“闷骚”,嘿嘿。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高孟嘉: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作为我的第一篇小说,《春晓》还很不成熟。而且在投稿时因为篇幅限制,我删去了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导致后期空降侵略者的情节比较突兀。因此在未来我可能会准备对它进行一些修改,包括增补原本因为篇幅限制而删掉的情节等。
再次感谢高校科幻这个平台,能为爱好科幻的学生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祝愿高校科幻、星火杯越办越好。
(完)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446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高校科幻,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